楊致儉

楊致儉

楊致儉,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上海人。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當代古琴製作家、演奏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長期致力於古琴文化保護和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致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上海
  • 出生日期:1974年7月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
個人簡介,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幽篁古韻古琴藝術團,古琴教育傳播,古琴演奏,藝術創作,古琴製作,

個人簡介

現任: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專家委員。
“天下古琴傳習中心”創始人。
“幽篁里古琴研發中心”創始人。。
師從兩位古琴泰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琴會前會長龔一先生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琴會榮譽會長李祥霆教授。深入學習廣陵派、虞山派經典曲目和古琴製作技藝。師從著名洞簫演奏家、“江南簫王”戴樹紅教授,潛心鑽研琴簫演奏藝術。
連續四屆全國古琴大賽銀獎。多次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國古琴大師音樂會”、“中國古琴新年音樂會”及外事出訪演出等重要古琴文化活動。多年從事古琴製作和研發。先後修復多張唐、宋、元、明等歷代名琴。親斫的古琴音色雄渾、古樸、厚重、內斂。為收藏級的藝術珍品。
楊致儉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於2011年1月28日在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登記成立(滬民 基證字第 0116 號)。業務主管單位為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中國第一個以古琴文化之傳承、保護和發展為目的的基金會。
2011年6月,基金會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保護單位。
楊致儉
2013年6月,基金會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製作)保護單位
基金會的理事會成員由李祥霆唐健垣、楊青、趙家珍、楊致儉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琴會榮譽會長、秘書長、副會長等諸多古琴專家和知名企業家構成。由楊致儉先生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2011年6月,“全國第六個非遺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琴會會長李祥霆。
2011年7月,向上海市民眾藝術館捐贈20萬元並協助開展古琴教學活動;
楊致儉
2011年9月,“著名古琴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成公亮講座“;
2011年10月,“香港著名古琴家、中國古琴學會副會長唐健垣博士上海古琴獨奏音樂會”;
2011年11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長林先生系列講座“;
2012年1月, “全國優秀青少年古琴邀請音樂會”;
2012年1月, “中國古琴大師新年音樂會”;
2012年3月,摩納哥王妃、摩納哥駐華大使外事活動;
2012年8月,“著名古琴家、中國琴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青上海古琴簽售會“;
2012年10月,上海音樂廳古琴文化講座;
2012年11月,“中國古琴群英會”入選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項目;2013年2月,“上海琴人元宵古琴雅集“;
2013年2月,“美國著名古琴家唐世璋上海古琴獨奏音樂會”;
2013年2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古琴文化講座”;
2013年3月,上海復旦視覺藝術學院古琴文化進校園講座”;
2013年5月1日,“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琴會副會長趙家珍教授古琴獨奏音樂會”;
2013年5月,深圳文博會上海館非遺項目展;
2013年6月“紀念古琴成功申遺10周年-楊致儉古琴雅集”等。

上海幽篁古韻古琴藝術團

上海幽篁古韻古琴藝術團(上海市級)成立於2012年11月。由中國琴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家珍教授擔任團長,藝術團成員均由中國當代優秀青年古琴演奏家組成。
2012年11月,藝術團首演“中國古琴群英會”,入選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
2013年5月,在上海音樂廳主辦“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趙家珍古琴獨奏音樂會”。

古琴教育傳播

楊致儉先生於2005年底創立“天下古琴”傳習中心,致力於古琴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天下古琴”傳習中心總部坐落於淮海中路1801號的一棟名為“幽篁里”的老洋房內。老洋房始建於1935年,曾為法國領事在上海的官邸之部分,後為愛國藥業先驅項松茂(1880-1932)家族購置。幽篁里毗鄰徐家匯衡山路領館區,與匈牙利著名設計師烏達克的傑作諾曼第公寓、愛國基地宋慶齡故居上海圖書館相鄰。是目前上海規模、學員最多的古琴培訓組織之一。。

古琴演奏

楊致儉先生的古琴藝術既傳承於龔一李祥霆、戴樹紅三位當代古琴泰斗,又有自我琴道所彰顯的個性。
多次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古琴群英會“、”上海之春“、”中國古琴大師音樂會“等演出。歷年獲得獎項包括:
2004年,全國古琴大賽青年非職業組銀獎。
2006年,華夏藝術風采國際交流選拔賽古琴專業青年組一等獎。
2007年,全國古琴大賽青年專業組銀獎。
2009年,全國古琴大賽成年組銀獎。

藝術創作

楊致儉注重傳統古琴經典內涵,傳承流派藝術特徵,並積極開拓創新,嘗試用東方“聖人之器”古琴和西方樂器之王鋼琴做對話與合作。參與創作系列古琴協奏曲《流水》、《梅花三弄》、《酒狂》等,並於2013年5月1日“上海之春國際音樂會”上首演,受到熱烈反響和眾多好評。
楊致儉

古琴製作

楊致儉先生多年跟隨龔一先生、李祥霆教授學習古琴演奏藝術和製作技藝,鑽研歷代古琴製作典籍,具有深厚琴學理論功底。
收藏多張傳世老琴。對歷代傳世老琴的形制規範、比例關係、造型藝術、共鳴結構、灰胎工藝、大漆藝術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聲波物理頻譜分析、數據採集研究等。最終掌握了古琴製作在物理學、音響學、美學、演奏功能等達到和諧統一的核心技術。
楊致儉先生製作的古琴每張均遵循唐代以來的傳統製作工藝。重點破解傳統古琴製作三大難題,即琴面弧度、槽腹結構和漆器藝術。
古琴的琴面弧度以及琴面與琴弦動態變化的距離,對古琴演奏產生重大影響。
槽腹結構即為古琴的共鳴腔結構,共鳴腔是決定古琴音色的靈魂。槽腹結構的大小、比例、造型以及所影響到的面板與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包括由雁足分開的兩個共鳴腔固有頻率、相互間的音程關係均對古琴音量、音質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影響。
楊致儉先生師承中國最資深古琴大師,自身具備高超演奏水平,同時綜合大量傳世古代古琴的彈奏經驗及研究成果, 並結合“唐宋元明清”等時代特徵,透徹解決琴面的動態曲面變化與演奏所需要的平衡,以及槽腹結構與和諧音色的統一等技術課題,製作出既符合傳統規範,又便於今人演奏的當代好琴。
自清代以降,漆器工藝水平下降,漆藝傳承人才匱乏。為了恢復盛世名器的光彩,楊致儉先生先後向山西省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學習推光漆製作工藝,向福建省漆藝非遺傳承人學習脫胎漆器工藝,在傳承中,整合創新各地傳統手工技藝,並結合古琴演奏實際需要,經過多年探索實踐,終於形成了超凡而獨特的漆器藝術風格。
楊致儉先生制琴選材尊崇古法。每張古琴均精心挑選梧桐木和老杉木作為琴體材料。其他構件均選用小葉紫檀、花梨、玉、象牙等珍稀材料,每一張古琴均遵循傳統製作工藝及當代審美的嚴苛要求。
自古以來,傳世古琴多含文人雅士文章、書法、銘刻,增強了“聖人之器”的文化價值。楊致儉先生邀請當代文人撰文銘刻,使每一張“幽篁里”古琴更添傳統文化底蘊。。
每一張“幽篁里”古琴均為收藏和專業演奏級的標桿,是收藏家和古琴演奏家夢寐以求的藝術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