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才(畫家)

楊育才(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育才,號奉德,1956年生, 祖籍山東鄆城,現定居北京,大學畢業。中央美術學院結業,師從張立辰、郭怡琮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學歷,導師鄧福星。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育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鄆城縣
  • 出生日期:1956年
  • 職業:藝術家、教授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漬色牡丹〉創始人
人物簡介,藝術成就,繪畫美學,藝術特點,藝術評價,作品欣賞,代表作品,

人物簡介

楊育才,號奉德,1956年生,祖籍山東鄆城,現定居北京,大學畢業。中央美術學院結業,師從張立辰、郭怡琮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學歷,導師鄧福星。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現為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中國畫院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漬色繪畫研究室主任,高等美術院校特聘教授及客座教授,國家人事部藝委會一級美術師,全國書畫大賽評審,《中國繪畫年鑑》編委。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傑出貢獻人物,北京中國國畫漬色牡丹畫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禪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理事。
曾任《中國與世界》畫報美編、《經濟訊息報》記者,《美術觀察》撰稿人。北京神州大地畫院副院長,北京美聯世紀繪畫藝術院副院長。

藝術成就

著作出版:
199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楊育才墨竹》畫集;
2003年由香港國際統一出版社出版《楊育才畫集》兩部;
2006年由楊育才著中國繪畫年鑑編輯出版了高等美術院校教材,中國畫新技法《漬色牡丹畫法》叢書。
2008年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名家藝術研究——楊育才漬色牡丹畫藝術》畫集。
2009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神州國光>畫集《楊育才漬色牡丹藝術》畫卷。
2011年由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出版《當代花壇精英楊育才》畫集。
2013年由中國美術出版社總社出版,中國畫院當代美術家作品集,《繪畫語言創新人物楊育才》畫集。
獲獎:
國畫作品曾多次參加中國美協主辦和聯辦的全國性展覽及提名邀請展,並多次獲獎。
傳略入載《中華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鑑》、《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優秀國畫家。2008年度被評為中國文化藝術傑出貢獻人物。
部分國畫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及國家機關領導人收藏,獨創漬色牡丹國畫作為國禮贈國際友人珍藏。

繪畫美學

楊先生育才君從事牡丹寫意概有三十年之久,先構後孕花魂,似飛岩擊石,恰瓊降露,張馳舒緩,點墨成影,意肥形瘦,不禁趣然。可謂奔得葛巾夜半俏,偏書玉版晨曦情。把個牡丹寫得出神入化,動靜兩宜,人附蒲老天工筆,竟將野物成精靈,那是大巧若拙之妙,直取大象無形之門。非常景痴美者所能及也。非遺美捉枝者所能及也。非畫丹為丹者所能及也。牡丹所入畫者,始於先秦枯瘦文人,漸肥於大唐則天武后,一個直令百花羞,皇苑唱牡丹,逼得牡丹竟風流。畢竟環宇皆序,榮辱天裁,自然之物終歸自然之去,於是牡丹又有了肥瘦不言自相宜,又有了古往今來趨丹人。可嘆枝葉牡丹盡落低,非鬼非神非牡丹。然也!千年綿亘,百世妙出,如若牡丹只盡畫者宜,難堪稻糧雜交技,豈不枉了凡俗渾人睛?是可始,不可終也。育才君等下牡丹專從骨入枝,從神建蕊,以漬色狀花魂,以汁色透紙壁;從大象中寫大意,從質樸中寫率真,從無言中開玄機,從寂寥中躍稚性,從而還原出渾然天成,高處亦勝寒。於是就有赤橙黃綠天作景,動靜自潛百姓家。華貴雍容從骨氣,逶騰挪自神出。一股清氣,一番勝景,一派道情,撲面而來,婀娜成態。這是需要一番大才大氣的,非苟苟操技所能及。誰之功?牡丹漬色也。誰之力?功到天隨者也。中國畫原本是從意象中感知世界的,恢恢蒼穹,茫茫大千,靜為風起雲湧,動即天籟寂寥,直至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直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畫便入了物我兩忘之境,可謂天人一體,我心即景。楊育才畫牡丹,自是洞悉了玄機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專在那婉約婀娜中既存牡丹之本真,又獨創漬色之奇妙,猶如朝霞染露,猶如霓裳滴珠,猶如妙春女子斜扮裝,猶如豐腴少婦卸粉黛,不盡的風情,難言的柔骨,脫俗的雅韻,出神的冰潔,整時化作牡丹一朵靄雲一片了。楊育了的漬色牡丹不挽泥於其形,卻在構成上枝葉上另現了牡丹的風骨,在形似之外賦予之外賦予牡丹的獨秀精魂,用巧創的漬色裝點滲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靈精稼,恰似月暈珠浸,又如貴妃微醉,通達處,飄然然一個妙境也。擷一束牡丹,洗一領凡塵,大益已收了。楊先生育才群畫牡丹,師古而不泥古,專在一個傳承與發展上下功夫,兀突突匡開一地畫風,堂皇皇領一席勝境,是牡丹之幸也!是畫壇之幸也!

藝術特點

陳進軒
著名畫家楊育才出生於牡丹之鄉——山東菏澤,家鄉的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髮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係。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衝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範,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
談漬色牡丹:
楊育才獨創“漬色牡丹”,其作品富貴嬌媚,意象生動,深刻繪就了千年牡丹蓬勃向上的氣派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其漬色方法既繼承了中國畫寫意之傳統,又融入了西法繪形之精神,體現了牡丹的特徵及色彩。
生於牡丹之鄉的楊育才,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髮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自然而生動。“我期望藝術給人以自在充實的內在美,給人熠熠光明的憧憬,帶給人以純樸與善良。”畫家如是說。
“獨創漬色法,別開新生面;既可見筆墨,西法融其間;花葉不勾骨,更顯色斑斕;雅俗共欣賞,觀者都稱讚;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鮮艷。”著名美術評論家鄧福星評介說。
楊育才的漬色牡丹花不只是紅色的,而且大多數是畫成了淡綠色或者乾脆用白色。他說牡丹是木本植物,完全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畫牡丹不能只見花朵不見樹。所謂木本就是要以木為本,不能舍本求末。他畫的牡丹樹枝蒼勁老道、舒展有力、沖天豪放,看著畫面就猶如走進遮天蓋日的牡丹森林。他說自己畫牡丹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上都與眾不同。構圖上他追求一種大疏大密,鬆散有至,手法上他追求兼工帶寫,色彩上他追求樸素淡雅的藝術風格。他的漬色牡丹不拘泥於其形,卻在枝葉上再現了牡丹的風骨,在形似之外賦予牡丹獨秀精魂,用巧創的漬色裝點滲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靈精透,恰似月暈珠浸,又如貴妃微醉,直達飄然妙境。
其方法是先用大號羊毫筆將白色調稀,按照花的生長結構,畫出花的形態;用小號狼毫筆著色,按花瓣的結構從花瓣根部沖注該色,讓色自然流淌滲化,直至顏色完全沉漬於紙上;用小號狼毫筆著色點花蕊。然後根據畫面的色調用花青加墨或純墨,寫出葉和嫩枝;用石綠色沖注至葉柄上,使色自然流淌滲化;用藤黃色或朱鏢色沖注至葉柄受光部位,讓色自然流淌滲化;將胭脂色注寫至內枝上。最後用朱鏢加墨或赭石加墨再加水稀釋,用長鋒兼毫筆,著飽色自上而下寫之。
楊育才將大量筆墨用在了牡丹的樹幹上,畫出了牡丹的別樣風骨,他專從骨入枝,從神建蕊,以漬色狀花魂,以汁色透紙壁;從大象中寫大意,從質樸中寫率真,從無言中開玄機,從寂寥中躍稚性,從而還原出渾然天成,高處亦勝寒。他不僅把牡丹當成參天大樹來畫,還畫四季牡丹,畫風雪中的牡丹。他說:“秋冬丹花,蘊春夏之氣,藏風雨之華,斂天地之精,雖枝瘦而花肥,清香悠遠;若秀女雖飽苦而倍富;雖歷艱而貴無比!”
當然,也有人對他這種畫法提出異議,甚至大為不喜歡。他說曾經有一位收藏家找到他要買他的牡丹圖,他就給他推薦自己畫的白色牡丹,那個收藏家搖頭,又給他推薦淡綠色的,收藏家還是搖頭,最後給他推薦紫紅色的,他仍然搖著頭走了。他說買牡丹圖是為了送人的,送人給人送白牡丹讓人想到送花圈不吉利。楊育才對於這種收藏迷信不屑一顧,他說我畫牡丹是追求一種牡丹高貴的品質,不在乎是否帶來多少利益,畫家就是要以藝術為天。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係。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衝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範,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
楊育才就是在這樣一種不理解甚至非議中,默默地畫著自己的心中的參天牡丹!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牡丹相伴,構思孕育花魂,似飛岩擊石,恰瓊漿降露,動靜兩宜,張馳舒緩,點墨成影,生機昂然,用滿腔熱血精心澆灌著自己的牡丹園。有評論家說他的牡丹是“洞悉了玄機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專在那婉約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獨創漬色奇筆,猶如朝霞染露,猶如霓裳滴珠,猶如妙春女子巧梳妝,猶如豐腴小婦卸粉黛,不盡的風情,難言的柔骨,脫俗的雅韻,出神的冰潔,頓時化作牡丹一朵,靄雲一片。”
靜觀楊育才的漬色牡丹,飄搖中傳達著生命的張力和堅韌,寄託著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超然於物外的灑脫。有評論家說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是世界上最聖潔的牡丹,給人寧靜,令人通達。相信不久的將來,他的漬色牡丹定會開出更加奔放絢麗的花朵。
楊育才先生論畫墨竹: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的悠久文化歷史和文明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早就讚譽中國是一個竹子文化的國家,據考證竹子在中國領土上就有39個屬的500餘竹種,可稱是一個竹子王國。由於竹子具有四時常青,天寒不凋,凌風傲雪之特性,人們便以竹喻人,賦以“高風亮節”“堅貞不屈”之品質,“凌雪清拔””虛心向上”之美德,畫家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將竹子的精神用中國的筆墨,在中國特製的宣紙上抒發各自的性情和思想。所以畫墨竹是中國畫中的一門專科,它能給人們以生命力旺盛和美的享受,歷代以墨竹而知名的畫家很多,由於文人畫的發展墨竹在元代頗為流行,自元代起擅長者高克恭、趙孟頫、管仲姬、趙琪、楊維翰、倪瓚、吳鎮、顧安、吳瓘、王維、蕭悅、文同、李衍、張遜、王紱、夏昶、石濤、鄭板橋等諸大家無不都從愛竹開始,繼而觀竹畫竹。
我畫墨竹三十餘年,回顧一下,深有所感,起初是因愛而畫竹,陶冶情操,無名利之思,故以臨傳統的墨竹印刷作品為入門之道,掌握了一些用筆之法,理解了墨竹的枝葉結構和水墨運用的技法。要畫好墨竹,必須在熟練運用筆墨水的基礎上,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寫生、去感受,帶著感情將風情、煙雨、雪露中的不同變化注入腦海,融入胸中,使之產生創作靈感和抒發衝動,這時提筆急從之,運墨直遂,以迫其所見,然得佳作也。
板橋先生說:“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不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是客觀生活中的自然生長的竹,胸中之竹是通過觀竹而得的感受並加以提煉的竹,手中之竹是通過筆墨表達意象的竹,手中之竹可能與胸中之竹相結合,也可能不合,不合之時,就是要隨機應變,即胸無成竹……,隨著之揮毫弄墨信手寫去自然成章,其行神意具足也,著名畫家李衍先生說:”求一藝之精,信不易矣“,他強調畫竹需深入觀察生活,初學必守法度,久之可達於規矩筆墨之精,切忌信筆塗抹。要分析竹之品類及生長規律,深入淺出地論述畫竹方法,李衍先生在《畫竹譜》中論及畫墨竹上談到畫竿五忌,即忌沖天撞地、偏重偏輕、對節排竿、鼓架勝眼、前枝後葉,畫葉中的八忌四要,一忌似桃、二忌似柳、三忌孤生、四忌並立、五忌如叉、六忌如井、七忌如手指、八忌似蜻蜓。要翻正向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具姿態。筆墨的運用:筆墨技法是中國畫技法的基礎。一幅好的中國畫,在表現技巧上要有筆有墨。所謂筆者,即骨法用筆,要落筆成形有神,這種用筆方法是指運用筆的輕重、疾徐、剛柔、虛實、頓挫、轉折、勻衡等不同筆法變化,按照心靈的意圖,以意運筆,意到筆到。筆落而形出,而神現。做到筆是形、是體、是質、是量、是空間、是神、是態、是情、是意…..。若意想寫一幅墨竹來抒發愉快舒暢的情意,要用凝重乾澀和飄灑輕鬆,圓潤而富於彈性的筆墨,畫出挺拔求勁,迎風取勢的竿和挺秀婀娜、隨風搖曳紙條、竹葉‘總之用筆更有意、有韻、有力、有趣,要穩、、要活、要狠、要準,方為骨法用筆,所謂“有墨“就是墨韻生動。昔人云:墨法之妙全自筆出,筆法之精全由墨現,墨者要有厚、潤、淨、活、骨、乾、濕、枯、漓之感,方為有墨,用墨之本在於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以水化墨,以水運墨,以水分乾濕、濃淡、虛實等。就以墨的厚重之感為例:厚重之感並不是墨的濃淡所產生的,而是水墨在生宣紙上完全飽和的一種現象,濃墨能產生這種身後不浮薄的質量之感,就在於水墨顯示在生宣紙上達到了完全飽和。以風雨中的墨竹為例:墨色雖不黑,但是給人的確實厚重之感,搖搖欲墜之勢。故筆墨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筆為里是骨幹,墨為表是皮肉,筆重於墨,筆為帥,墨為從,墨氣中見筆法,墨氣始靈,筆法中見墨氣,筆法始活。一幅好畫精作,首先要看意境,即為靈魂。再論其筆墨,要筆精墨妙,使之感到形神畢現意境活出,令人動情,使作者本人也不能複製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作品、有價值的作品,即神品也!

藝術評價

鄧福星(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昔板橋善畫墨竹,用濃墨筆筆清晰。今觀楊育才之墨竹,濃淡結合,層次疊出,前後交映,且率意天真,再出新意,倘燮(鄭板橋)兄見此當愧弗如也。
鄧福星庚午夏
育才善寫竹,近又畫牡丹;獨創漬色法,別開新生面;
既可見筆墨,西法融其間;花葉不色骨,更顯色斑斕;
雅俗共欣賞,觀者都稱讚;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鮮艷。
楊育才漬色牡丹新作,觀後口占俚句,題之以共勉。鄧福星乙酉夏
陳進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楊育才善畫竹,故從竹入畫,從竹寫性,從竹還原出渾然天成,那揮灑、那遒勁、那老道、那空靈,一下子就有了佛的境界禪的意象。竹便不是竹了,是魂的張揚,是天地精靈的蘊合。這是需要一番大氣的、非苟苟操技所能及。忽一日推了南窗柴扉,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道湧來,應是石肥竹瘦處,意逶逶迤迤地騰挪出一園國色、一股清氣、一番勝景、一派率性,於是就有了漬色牡丹,就有了育才筆下的華貴雍容。
中國畫原本是從意象中感知世界的,恢恢蒼穹,茫茫大千,勁為風起雲湧,靜即天籟寂寥,直至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直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畫便入物我兩忘之境,可謂天人一體,我心即佛。楊育才畫牡丹,自是洞悉了玄機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專在那婉約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獨創漬色奇筆,猶如朝霞染露,猶如霓裳滴珠,猶如妙春女子巧梳妝,猶如豐腴小婦卸粉黛,不盡的風情,難言的柔骨,脫俗的雅韻,出神的冰潔,頓時化作牡丹一朵靄雲一片了。除非牡丹精靈,決難躍然紙上,連筆者,功夫也。
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崇尚的是出神入化,嘆腕的是“繞樑三日”,捕捉的卻是“餘音未絕”。所謂善畫者,定是超越了畫工、畫匠、畫技、畫藝,只有一個畫境作釋。畫境者,不揚虎威、不雕虎皮、筆鋒如匕,直達虎骨,廖廖數墨勾勒,那呼嘯山林之勢便破壁而出,直叫人毛骨悚然,如聞其聲。達其境者,堪稱善畫者也。楊育才的漬色牡丹不拘泥於其形,卻在形而之上升華出牡丹的風骨,在形似之外賦牡丹的獨秀精魂,用巧創的漬色裝點滲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靈精透,恰似月暈珠浸,又如貴妃微醉,直達飄然然一個妙境,豈不是牡丹涅槃嗎?
楊育才的牡丹,我用了“讀”而棄了看,是於詩書文學的角度說的。一如戲,說聽者有,說看者重,一聽一看,應是有戲裡戲外之別的。畫也亦然。畫到一眼看透是工到,畫到多看幾眼是藝到,畫到復爾再看是神到,畫到須讀須品時,那就是靈現神交了。結合至眼下浮躁世態,能於亂中取靜,躁中求悟,非有一番定性不可。定性何來?再想,那牡丹本是無琢自秀自貴的,何須技者添秀添貴?一如武術,大招即無招,大式即無式,抽刀斷水,痕於何處?讀讀楊育才的漬色牡丹,如能讀出會心一笑,讀出靈機一顫,那就是所得了。神到境到,佛自心生。擷一束牡丹,洗一領凡塵,大益已收了。
是心得
賈德江(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副社長)
《楊育才漬色牡丹畫藝術》講述了: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美譽,據史記載,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牡丹屬落葉灌木,枝幹逐年增高,可達二米之餘,其乾蒼拙勁健,有鼎力之勢,其花端莊大方,有寬敞胸懷,其葉繁茂敦厚,扶花而不自恃……千百年來,它成為一種繁榮富貴的象徵,深得中國人民的喜愛。當今,對牡丹花實施了科學栽培,強化管理,一年四季皆能開花,致使牡丹花在狂風暴雨中能堅忍不拔,在經歷寒霜後能傲然怒放,在冰雪封凍中能依然生長,並能開出嬌美的鮮花。由此可見,牡丹不僅雍容華貴、美麗絕倫,還具有松柏之精神、梅花之傲骨,顯現出鐵骨錚錚的高潔品格。
著名畫家楊育才出生於牡丹之鄉——山東菏澤,家鄉的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髮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係。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衝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範,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

作品欣賞

創作意義:真正有價值的繪畫應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中國國畫派系眾多,歷史源遠流長,與我國的文化發展脈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國畫的發展歷程是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的。尤其是到了現代,中國國畫越來越受當前風氣的影響,商業價值越來越濃厚。
作為漬畫牡丹的創始人,楊育才先生在中國繪畫界的成就可謂屈指可數,是國畫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作品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他獨有的“漬畫牡丹”繪畫手法,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寫意風格,又嵌入了西法繪形的精神,恰如其分的將畫中的實物賦予靈魂與生命。
讀楊育才先生的作品,大多以竹和牡丹為題材,這與他生活態度和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楊育才生於牡丹之鄉菏澤,自然牡丹成為他創作生活中的常客,楊先生的牡丹與他人的不同,他將生活中對牡丹的觀察注入自己的思想,通過“漬畫牡丹”繪畫手法,將牡丹的貌、形、神、韻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除了牡丹,楊先生對竹子也有一種情有獨鐘的感情,如果說楊育才先生畫竹,不如說是寫竹,更像是在向世人講竹、品竹、析竹,他筆下的竹子既有傳統文人身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又涵蓋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灑脫,與沾滿銅臭氣的文藝保持距離。
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要與時代相輔相成的,既要迎合時代的需求,又要對傳統的文化進行進一步的傳承。著名的現在畫家傅抱石曾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顧名思義,真正有價值的中國繪畫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文化、中國民族精神的表達,每一件值得人們稱讚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用中國傳統的思想去解答透徹。
面對當前中國繪畫越來越商業化的現象,楊育才先生始終保持自身對藝術的理解,將當代正能量精神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完美的詮釋,“漬畫牡丹”繪畫手法就是對楊先生這種藝術堅持最明顯的表達。據了解,楊育才先生近期正在籌備組建自己的漬色牡丹畫院,希望能將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繪畫不斷的傳承下去,使中國繪畫這門國粹更加輝煌。楊先生表示,中國經典的繪畫文化需要更多有志向的年輕人去延續傳承,一起為了我們的願望不斷前進。

代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