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書張氏通波阡表

楊維楨書張氏通波阡表

《楊維楨書張氏通波阡表》是2002年6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莊新興。

基本介紹

  • 書名:《楊維楨書張氏通波阡表》
  • 作者:莊新興
  • ISBN:9787806723180
  • 頁數:16
  • 定價:10.00元
  •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6
  • 裝幀:精裝本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主要墨跡,

內容簡介

《張氏通波阡表》是楊維楨於元代至正二十五年(1365)書寫的。當時作者已是70高齡的老人,但此表仍寫得表里瑩潤、清健靜雅,毫無頹暮之氣。細觀這件書作,我們就會發現:楊維楨與同時代的趙孟頫、康里子山等人雖都是在學習“二王”行、草書的基礎上吸收章草、漢隸而加以變化,都曾以章草書體進行書法創作,但他同趙、康里二人的書風卻距離甚遠。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往往不是通篇以章草體作書,也不是將某些章草字形直接地“移入”自己書作中,而是另闢蹊徑,漢魏兩晉時期帶有濃厚隸意的章草筆法自然地融化到自己的行、草書創作之中,或將章草之結體與行書之點畫相溶合,或以章草之點畫納入行書的體勢之內,從而創造出一種古樸而清勁風格。僅以《張氏通波阡表》的前五行為例:從第一行的“張”、“出”、“漢”和第二行的“者”、“為”以及第三“三”、“衣”等字來看,就是將章草之結體與行書之點畫相溶合,而從第一行的“青”、“漢”、“為”,第二行的“宋”,第三行的“浦”,第四行的“盡”、“居”以及第五行的“渡”、“遂”等字來看,則是以章草之點畫納入行書的體勢之內。這篇作品從用筆到結體,其框架雖構築在“二王”行草書之上,但處處顯示出章草書體的深刻影響,而呈現出“偏離”晉唐以來“正統”書風的獨特面貌——它在注重傳統筆法的前提下不講求精雕細刻,而追求平中有奇,因而妙筆時出,它在結體森嚴的前提下不講求點畫和結體的停勻,而追求字形的隨意布置、線條的盡興組合,因而天機獨出,多有自然之趣與質樸之美。

編輯推薦

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字廉夫,號東維子,浙江諸暨人。因其父楊寵在鐵岩山麓築樓,紅樓植梅百株,樓上藏書萬卷,並將梯子撤去,令其專心攻讀,每天用轆皿傳食,苦讀五年,故時人又稱其為“楊鐵崖”,他喜歡鐵笛,故號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
楊維楨是元代著名文學家和詩人,他尤喜作古樂府,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曾被人譏為“文妖”,且其個性倔強,不逐時流,《明史·本傳》謂其“載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尋》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俱翩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可見其風流灑脫如此,其嘗在《夢洲海棠城記》中謂:“吾嘗謂:”吾嘗謂世間無神仙則已,有則自是吾輩中人耳,“他劇其間,與陸居人、錢惟善、倪雲林、宋仲溫、柯九思、張雨等諸才俊之士相契,飲酒賦詩,揮毫弄墨,放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楊維的傳世墨跡約十餘件,且都是五十歲後所書,故無法探求到他早年時學書的來龍去脈,但從其楷、行草諸體具備的遺作中來看,可其功力深厚,其書由詔追溯漢魏兩晉,融合了漢隸、章草的古拙筆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風韻和歐字勁峭的方筆,再結合自己強烈的藝術個性,最後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羈的獨特風格,與趙孟俯平和、資媚、秀美、曲雅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因其書不合常規,超逸放軼,劉璋在《書畫史》中評曰:“廉夫行草書雖未合格,然自清勁可喜。”吳寬《匏翁家藏書》則稱其書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箋,倒載而歸。

主要墨跡

有《鬻字窩銘》、《真鏡庵募緣疏》、《夢遊海棠城記》等,楷書有《周上卿墓志銘》,著作有《春秋合題著說》、《史義拾遺》、《東維子集》、《鐵崖古樂府》、《復古詩集》等,本冊所載,《張氏通波阡表》為其行草代表作品,此冊作品速有十分濃重的章草《急就章》筆意,生辣奇古,耐人尋味,今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