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良(復旦大學原校長)

楊玉良(復旦大學原校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玉良,男,漢族,1952年11月生於浙江省海鹽縣,教授,博士,中共黨員,國際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中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畫”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基本問題專家組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復旦大學校長等職務。現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

2014年11月5日,國務院突然任命許寧生為復旦大學校長,免去楊玉良的復旦大學校長職務。楊玉良在卸任演說中稱痛恨一切形式的貪污腐敗。據稱,中紀委專項巡視組入駐復旦大學的時候,舉報箱被舉報者塞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玉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海鹽
  • 出生日期:1952年11月
  • 職業:科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863”計畫首席專家
    國家“973”計畫首席專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 代表作品:《高分子科學中的Monte Carlo方法》
  • 學術地位:1999年成為第一批“長江學者”
  • 學術地位:200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學術地位:2009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
人物履歷,主要成就,所獲榮譽,主要著作,人物觀點,人物事件,黃山事件,開學演講,

人物履歷

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並留校工作。
1984年,在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獲博士學位,並榮獲中國化學會首屆青年化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
1986年,留學聯邦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為國際著名學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術研究的博士後
1988年,回到復旦大學工作。
1993年,晉升教授。
1993年以後,歷任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分子科學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99年,成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第一批特聘教授。
1999年,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連續兩次任國家“973”計畫首席專家,
2006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
2008年,又被聘為國家“863”計畫首席專家。
2009年1月14日,任復旦大學校長。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
2014年10月24日,不再擔任復旦大學校長職務。
現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楊玉良院士是我國第一代高分子學博士,在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從事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研究,包括將分子軌道圖形理論中的唐 - 江定理推廣到研究具有複雜拓撲鏈結構的高分子鏈構象統計與粘彈性問題;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體結構、取向和分子間運動相關性的三項新的實驗研究方法,迄今,該方法仍是獲得高分子固體材料內部的鏈結構、凝聚態結構和動力學信息及其相關性的唯一磁共振實驗方法;運用自洽場理論及時間分辨的 Ginzberg-Landau 方程研究了高分子共混體系、複雜鏈拓撲結構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軟物質的斑圖生成、選擇及其臨界動力學領域的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發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動的穩定性理論,並籍此指導和解決了雙軸拉伸聚丙烯( BOPP )薄膜生產中長期困擾產量和質量的破膜問題,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創立了模擬聚合反應產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動力學的 Monte Carlo 方法。

所獲榮譽

1990年獲國家教委霍英東研究類二等獎,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3年被評為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1994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首屆“牡丹獎”,1995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同時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人才基金”,並被國家科委聘為“S-863計畫”材料領域規劃組副組長,1997年被選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畫”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基本問題專家組首席專家,1998年獲“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9年被聘為國家“973”項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被再次聘為國家“973”項目——聚烯烴的結構與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2010獲“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
楊玉良 院士楊玉良 院士

主要著作

1. 《 高分子科學中的 Monte Carlo 方法 》,楊玉良,張紅東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
2. Li L, Liang XY, Qiu F, Yang YL, J. Am. Chem. Soc. 2005 , 127 , 17996-17997
3. Wang JF, Wang ZG, Yang YL, Macromolecules 2005 , 38 , 1979-1988
4. Xia JF, Sun MZ, Qiu F, Zhang HD, Yang YL, Macromolecules 2005 , 38 , 9324-9332

人物觀點

自從古老的歐洲大學建立以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開始從貴族的“門客”的身份中解放出來,並逐漸轉變成為“職業化”的研究人員。當歷史進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時,學術研究成為國家行為,體現了更強的國家意志。進入20世紀60年代前後,學術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工業界和商業界的介入使得學術研究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得到了空前的發掘。這種深刻的變化反映了學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之必需。然而,謀取學術研究的經濟社會利益也就隨之成為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之一,從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
雖說“學術失范”行為不足為奇,但學術研究的職業化的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就是對“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解構。時至今日,“學術”不僅可以換取榮譽和金錢,謀取官位,還可為學術機構帶來榮譽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複雜、緊密的聯繫,從構成了對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溫床。尤其是其中個人與學術機構在利益上的捆綁過於緊密時,學術機構也將揭露遮蔽“學術失范”的醜聞,因為問題的關聯方都意識到此類新聞的媒體效應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來自公眾對“學術研究”、學術機構和學者的“神聖性”和“純潔性”的高度期盼。遙想源於17世紀中葉關於牛頓和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的發現權(以及是否存在剽竊)的爭端,英國皇家學會乃至皇室也被捲入這場紛爭之中,至今仍未完全平息。進入現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術失范”案的爭端也常常演變成國家之爭,成為外交事件,政府首腦們也不得不為之親自出動。 反觀當今國內的“學術失范”之風屢禁不止的現象,似乎還另有原因。首先當然是學者對自己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的自我認知不足,忘卻了“公共知識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堅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理想。除此之外,媒體本身對“學術研究”的報導也為其罩上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光環”,使“學術研究”帶上了人為的“神秘感”,而缺少應有學術精神和嚴謹性。媒體的這種“廣告式”的學術報導,往往連研究領域稍有不同的專家都難以理解,並常常對公眾產生誤導,但它卻為學術機構和個人贏得一些實際的利益。這種做法的一個“隱動力”源自多年來風行的,嚴重背離學術精神的學術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其危害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更具娛樂色彩的是,一些大學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熱衷於向媒體發布“大學排行榜”之類的新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定量”計算出我們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更大的問題在於,這種頗具娛樂性的鬧劇常常是我們大學自編、自導、自演並得到大學當局和教師的主動、半主動的配合的。當這種鬧劇在相應的制度保證下被導演出來,它就有一整套繁瑣的評價指標、嚴密的操作程式、定量的計算方法……。這種頗像文革時期農村中的“大寨式評分”的考核與評估辦法,或許對於“治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貌似精確的手段遏制了學術研究的靈魂,製造了大量“學術泡沫”,乃至大量的“惡學術”。在這種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頗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字里”的“一流大學”。雖然,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的發布有時頗具熱鬧的“新聞效應”,但我們必須牢記,大學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來,更需要冷靜與寧靜。因此,在此類問題上,我們大學及其中的學者不應追逐此種“媒體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產生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並演變為一種“學術科舉制度”。這種“制度”還將“學術成就”與各種實在利益“定量地”、過渡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其不僅使得“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消解,創造力的貧乏,而且還催生了諸多沒有真正學問的“學霸”和“官僚化的學者”。因此,廢除那些不符合科學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學術評估和評價制度,或許可以對淨化“學術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復旦大學正在著力開展這項工作。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字”里有更好的表現,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有時這種“門面”還確實能為聘用單位謀得一些實際利益,但此舉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家資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而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象的發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的影響,到頭來往往給受聘者和聘用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毒化了“學術空氣”。因此,杜絕那些有名無實、徒有其表的“雙聘”和“兼聘”,或許對遏制“學術失范”現象的發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總之,作為學術機構和其中的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在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在世俗利益鏈條上的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玉良)
一流的大學在21世紀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外部社會而是內部敵人,它的生存取決於大學的內部條件以及對科學精神、對學術精神的崇敬。所以,我們只有堅守學術精神才能實現大學的學術使命。但是,從目前國內的學術界的狀況來看,與二三十年前相比,我們的學術精神有所消解。
主持第五屆復旦校董事會典禮主持第五屆復旦校董事會典禮
在不良的社會大環境以及共同體內部不良現象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也會被世風流俗異化,他表示,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院士也會為一種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的所謂藥物做廣告,“當學者被異化,危害的不僅僅是學術和學術共同體的內部,而且會毒害整個社會。
大學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服務站,不是社會需要什麼,你就在低水平上提供什麼,甚至連政府官員都感覺到不解渴,尤其不是市場需要什麼你就提供什麼。大學應該在堅守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高水平服務,為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提供解決問題之道。

人物事件

黃山事件

“大家要把社會上的各種批評看作是對復旦現狀的不滿,也要把這些批評看成對我們學校的更大期望。” 校長(1張)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
一起因去黃山探險迷路而引發的“黃山門”事件,激起了網友對復旦學生的質疑和譴責,也將百年名校復旦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發一周以後,首度公開評論黃山事件:“我希望大家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我們應當遇事冷靜,但是不應當遇事冷漠。”
24歲的黃山市溫泉派出所民警張寧海在護送登山者走出危險區時墜崖身亡,網路、媒體和公眾紛紛質疑隊員對民警犧牲過於冷漠,而這一事件在復旦校內也激起了巨大反響, 絕大多數學生都很震驚,紛紛表示了哀悼。
楊玉良表示:“關於這次的黃山事件,我希望大家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我們應當遇事冷靜,但是不應當遇事冷漠,冷漠就是無論事情跟你個人關係大不大,你都採取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直至突破了社會公認的道德底線。人不是計算機,人是有情感的,人做任何事都會帶著情感,而所有的情感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之上。但是要知道,情感不是情緒,情感是在公共道德條件下應該擁有的類似於親情、友情等的真情實感。如果你喪失了情感,你就會用一些貌似理性的態度掩蓋了你真正的判斷力,你就會變成一個冷漠的人。”對復旦的現實並不滿意
楊玉良坦言:“我對復旦的現實並不滿意。我們有優良傳統,大家看看五六十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的復旦就可以知道;但是由於市場大潮的大背景,我們在精神層面是有所下降的。 這些年來,我們學校里,包括學校的教師、領導、學生,變得越來越世俗,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復旦大學應該有一個精神風格上的轉變。大家要把社會上的各種批評看作是對復旦現狀的不滿,也要把這些批評看成對我們學校的更大期望。談到精神層面的培養,我想說,真正的學者首先在道德上應該是純真的,大學的教師和學生也應該首先讓自己的思想‘純真’起來。”
楊玉良自我反思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大學裡的各種活動。我一直要求團學聯、輔導員,包括社團要審視自己平時的各種活動,要考慮舉辦這個活動對培養學生有什麼意義。我們搞各種活動,首先要審視培養學生什麼東西,這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學生裡頭灌輸一種思想:想方設法去當官、去投機,如果學生中的選舉也和社會上一樣,胡亂拉票、行賄,那這對學生是一種傷害。”
此次的復旦黃山事件,網路在傳播訊息以及表達網友不滿方面,表現出了極其強大的力度,楊玉良說:“網路是一個現代工具。我不評論好壞,我把其當作一種技術,大家知道技術是雙刃劍,比如核能,在一個技術主義盛行的時代,成功率在提高,你搞一個飛彈我搞一個反飛彈,純粹是技術主義,忘記了人類世界裡還有精神和人文。”
他呼籲說:“請大家在使用各種技術手段的時候,認真思考其利弊。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成為不讓社會誤導走上歧途的人。”

開學演講

9月7日在復旦大學2012級本科學生的開學典禮上,校長楊玉良發表了一場重要演講,演講的主題為“重溫關於大學的常識”。強調每一位大學生不應該忽視永恆的常識。
一、 大學是什麼?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問題,但是每個人理解不同,很多人會產生一些糊塗思想。這裡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說過的話“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大學“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這讓我們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學並不是單純的“職業培訓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場所。
那么在坐的學生們又為何會選擇上大學呢?又為何會選擇上復旦呢?很多學生就會解釋說只要自己自身、家庭條件能夠允許那么上大學就是一件十分自然事情,另外高考成績能夠達標那么報考復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說起為什麼那么多數家長還學生都會認為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福利待遇那么就必須要拿一個好的文憑。
其實如果早在二三十年代如果你只是為了升官發財才來到復旦上學那你是會受到鄙視的。我們的前輩所構造出的復旦大學是為我們提供好的學習機會,為我們創造未來的傑出機構。
所以楊玉良校長提醒在座的大學生們不要把大學當做是販賣證書的機關,要把它當做是研究學理的機關,要能夠自主的研究學問。也不要過早的加入社會的競爭,以避免因為對比而影響自我評定,要建立足夠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二、 大學裡的學習
對於大學生在大學裡究竟應該學習些什麼,很多學生認為就是進入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學習自己專業的課程,其實這樣做對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學生勢必放棄對哲學與文學的愛好,使他們失去了這方面的造詣機會。而另一方面,文科學生因為想迴避複雜事物,就變得討厭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所以學習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識領域學生間的障礙。
復旦的本科教育貫徹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這些將是復旦實現這一理念的最終目標。一個優秀的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試著去改變些什麼,應該具備極高的天分和潛能。
三、 大學生的生存與生活
大學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學生每天都會在校園裡學習、生活,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復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學生自治”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遵守校紀、校規。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過:“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終生的學問始於學校,終於社會。”我們應該始終堅信的是在幾年之後,不管你將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你們通過復旦的培訓將具備更合理的知識結構,更理性的頭腦,更勇敢的行動和更完美的人格。這是證明復旦和你們自己的時刻,如果你們沒有做到那么就是你們還不夠努力,或者說復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楊玉良校長結束了他完整的演講,並感謝所有的學生們能夠相信復旦,將自己的人生起點交在復旦手中,學生們選擇復旦同時也使得復旦精髓不斷延續下去。在聽眾席中也不乏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他們在重慶大學就業信息網上得知楊玉良校長的演講訊息,並第一時間趕到演講現場,他們認為復旦是一種永恆的精神,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和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