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槍

楊氏太極槍

楊式太極槍,亦稱太極桿,太極槍的一種。

據說,楊家本來練的是太極大槍,因為楊班侯自幼好鬥,其母怕他闖禍,把槍頭卸掉,從此變為太極桿,桿法就是法。但後人多以抖桿、黏桿增強功力和練習攻防,故而太極桿也成為楊家創造的一種專用器械。在有關著作及歌訣中,桿與槍的名稱並用。 另有一種說法,桿法包含槍法和戟法,裝上槍頭即為槍,裝上戟頭則為戟,見後述。或言太極桿亦稱“太極棍”,然以通常概念,棍較短,兩端較為對稱,與桿不類,用法亦有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氏太極槍
  • 別名:太極桿
  • 相關著作:《李雅軒楊氏太極槍刀詮真》
  • 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
材質,練法,含義,傳人,書籍,

材質

太極桿的材質
以白臘木製造者為佳,性韌而堅實,彈性好,久用可發紫紅光彩,故而太極桿亦稱“白臘桿”。細端為桿頭,粗端(手握的一端)為桿尾。要儘量選擇筆直、頭尾粗細差別不大者。桿的長度,常例為七尺五寸,亦可視個人情況增減。功力強者,可舞動兩丈開外的桿子。相傳最好的桿子,長過丈三,兩根成對,下部三尺無節,三尺以上所有苞節均陰陽對稱。此種產品今已罕見。
楊氏太極槍

練法

單人用功法
最基本的就是“”抖桿,或稱“扎桿”、“捅桿”。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所傳,僅有二式,一搠一扣,都要發勁。要求周身之勁直達桿頭,發出之勁,使桿身從尾部起,直抖動至桿頭。有人比喻說,勁力“猶如水銀裝於管中,發可至首,收可至尾”。功力強著,可將對方近身器械抖掉,或將對方連人帶槍逼出丈外。
太極桿之雙人對練法
亦稱“黏桿”、“扎桿”、“纏槍”等。主要練習粘黏勁,為桿法套用之基礎。分“雙人平圓黏桿”“雙人立圓黏桿”、“雙人活步沾黏四桿”、“雙人活步沾黏十三桿”等,雙人用桿子互相攻防,互發互化,連續不斷,類似太極拳的推手散手練習。黏桿功夫練習愈深,兩桿相遇圓圈愈小,兩桿接觸,毫無聲息。功夫淺者,則圓圈大,且有稜角,兩桿常有相擊有聲。

含義

太極桿亦稱“十三桿”或“十三槍”,其意有兩個方面,或有兩種說法。
①用十三個字表示太極桿的技法,也就是“太極桿十三字訣”。如
開、合、崩、點、劈、扎、撥、撩、纏、帶、滑、截、挑。見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
開、截、合、劈、挑、扎、撩、撥、滑、帶、崩、纏、點。見宋志堅《太極拳學》下冊。
②把太極槍的動作歸納為十三種,稱“太極粘黏十三槍”或“太極槍十三法”。這些動作,是技法,也是練法或者套路,說法也不一。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的記載如下:
太極粘黏十三槍
四散槍 粘黏四槍 擲摔四槍 纏槍一路
何謂“四散槍”?《太極拳使用法》有《太極散槍名稱》和《太極散槍解》如下:
太極散槍名稱
第一槍:怪蟒鑽窩 第二槍:仙鶴搖頭
第三槍:鷂子擒雀 第四槍:燕子穿簾
太極散槍解
第一槍:分心就刺似怪蟒
第二槍:仙鶴搖頭斜刺膀
第三槍:鷂子撲雀刺足式
第四槍:飛燕投巢刺面上
何謂“粘黏四槍”,《太極拳使用法》沒有名目,只有圖解,由圖解可見,“粘黏四槍”與“四散槍”類似,都是以“刺”為主的雙人攻防練習。
所謂“擲摔四槍”,其名稱為“采、挒、擲、鏟”,有圖解,它主要是對於“刺”的防禦反攻之法。以 “采槍”護胸,“挒槍”護腿,“擲槍”護肩,“鏟槍”護喉。
“纏槍一路”取粘黏連隨之意,以不丟不頂,輕靈纏繞為用,乃千變萬化之總理。
董英傑在《太極拳釋義》中對於十三槍的敘述為: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腿,第三槍刺膊,第四槍刺喉(以上為粘黏四槍)。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膀,第三槍刺足,第四槍刺面(以上為四散槍,總上八槍為體)。
第一槍采槍,第二槍挒槍,第三槍仍槍,第四槍鏟槍(以上四槍為用)。
第十三槍為纏(即如司令,萬法可用)。
傅鐘文所傳“太極槍十三法”
是十三槍連續的雙人對練套路,名稱依次為:平刺心窩,下刺腳面,斜刺膀尖,上刺咽喉;平刺心窩,斜刺膀尖,下刺腳面,上刺咽喉;挒,擲,崩,劈,纏。
李雅軒所傳
又把“平刺胸口,斜刺膀尖,下刺小腿,上刺咽喉”稱為“四粘槍”,把“怪蟒鑽心刺心窩,仙鶴擺頭刺膀尖,鷂子撲雀刺腳背,飛燕投巢刺面門”稱為“四離槍”。
李萬成所傳
有《太極十三桿》套路,其名稱順序為:崩一桿,青龍出水,童子拜觀音,餓虎撲食,攔路虎,拗步,斜披,風掃梅,中軍入隊,宿鳥入巢,敗勢,狸貓撲鼠,手揮琵琶勢。
除過“十三槍”或“十三法”之外,《太極拳使用法》中還有其它說法,如:
“槍分采、挒、靠、去、捋、擲”。
單練對練用功純熟,又變化各種秘法。
有三轉九花金雞亂點頭(身前後合勁);
遇敵必勝回馬槍(敗中取勝);
八步趕船追命連環槍(足尖點地);
拔草尋蛇槍(兩膀左右分勁);
紛紛瑞雪梨花槍(練此不易);
絞龍擺尾掃地槍(在腿腕);
太上壓頂槍(此槍自上而下);
圓轉如意槍(從心所欲)。
十三槍外變出八槍,用功日久自得之。”
“你槍扎,我槍拉,你槍不動,我槍發。
你槍來似箭,我槍撥如電。
你槍金雞亂點頭,我槍撥草尋蛇也不善。”
太極桿和戟的關係
陳炎林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說:“斯種扎桿,練法用法,含有畫戟與大槍二種。近人若以之全為大槍者,實誤。”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組合而成的一種兵器,後來形制有所變化。下圖“方天畫戟”是戟的一種常見的重要形制。
曾昭然在《太極拳全書》中,介紹了楊澄甫先師對於戟的優缺點的論述
曾昭然說:“澄甫師常答余問,謂戟之長處在易於纏敵之武器,且易占便宜,而對盾尤能發展其效用,因其有回鉤,使盾無法防禦也。然其短處在頭部頗重,如秤砣雖小,可抵衡秤頭方面甚大之重量,故兩臂膀勁力非甚足,極難使用之並臻於靈活也。太極戟之式及攻守方法大致與太極槍同,所異者纏戟方法耳。其法甚簡,只一回鉤、一鏟戟及一橫擺而已。” 此說一目了然,是楊澄甫先師的重要論述之一。曾昭然還在書中介紹了纏戟的三式動作。

傳人

楊班侯(1837-1892)
又名揚鈺。楊式太極拳重要傳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隨父楊露禪習大極拳,功力過人。後跟武禹襄習太極拳,又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藝更精進。約在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19歲時隻身來北京。在淳王府內教授其子侄習武。後在北京新橋香餌胡同設場授徒,因不被時人所識,又沒重視其攻防作用,一度被冷漠。後經楊露蟬來京親臨指導,楊式太極拳始傳於北京,漸及全國。
李雅軒
李雅軒是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追隨楊師十餘年,在太極拳、劍、刀、槍、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藝全面,造詣甚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終保持了楊式太極拳的純正風格,武德高尚,治學嚴謹,桃李滿天下,堪為後人楷模。
李師名椿年,字雅軒,河北交河縣人,生於1894年。家貧,未進過公辦學校,唯讀過幾年私塾。李師家鄉武風盛行,從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響,性格酷好武術,每遇逢場廟會,不計道路遠近,總是不辭辛苦地趕去觀看武術,回來後就愛手舞足蹈,有時連飯都忘記吃。家鄉當時有位練少拳的武師陳殿福,很有名氣,李師父親見李師好武,就帶他到陳老師那裡去學少林拳。陳老師見李師天資聰慧,性格剛強,欣然收他為徒。李師勤學苦練,數年之後,功夫很有長進。一日逢篇廟會,遇惡少十數人,欺辱一做小買賣的老人中,李師生性嫉惡如仇,路見不平,出面干涉,眾惡少欺李師孤身一人,圍而攻之,李師大怒,奮拳還未當者跌出丈外,其餘頭破血流,狼狽而去。從此,李師武技已聞於鄉里。

書籍

《李雅軒楊氏太極槍刀詮真》
作 者: 陳驪珠、陳龍驤、李敏弟/國別:中國大陸
頁 數: 319
開 本: 32開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版日期: 2006-9-1
定 價: 19元
內容簡介:
本書由李雅軒楊氏太極大槍詮真和李雅軒楊氏太極刀詮真兩大部分組成,詳細介紹了楊氏太極槍刀的套路要點和用法。
目錄:
上篇李雅軒楊氏太極大槍詮真
第一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大槍槍法精論
第二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大槍技法運用
第三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大槍精粹
一、日日常功大抖槍
二、粘黏槍法妙無窮
三、上崩槍法氣勢雄
四、變招難測下點槍
五、開合妙法擺拿槍
六、左撥右掛破來槍
七、太極大槍四黏槍對練圖解
八、太極大槍四離槍對練圖解
第四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大槍套路圖解
附錄一李雅軒先生太極大槍槍照大觀
下篇李雅軒楊氏太極刀詮真
第一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刀法要領精論
第二章李雅軒先生太極刀練法要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