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珍墓

楊岐珍墓

在淮南市謝家集區青松翠柏環抱之中,有一座古樸肅穆的墳墓。清代水師提督、民族英雄、抗法名將楊岐珍就長眠在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岐珍墓
  • 地理位置:淮南市謝家集區
  • 墓主:清代水師提督、民族英雄楊岐珍
  • 逝世原因:勞累過度染上惡疾
簡介,死因,身後,岐珍之墓,悼詞,重要貢獻,

簡介

楊岐珍(1836--1903),回族,字西園,安徽壽縣賴山集人。幼習武藝,17歲隨父佐理壽州團練,次年從軍。  清鹹豐六年(1856年),岐珍克太平軍收復六合、江浦縣,清廷獎八品軍功。鹹豐十年收復僧道橋、菱塘,獎六品軍功。接著在江南寶山縣與捻軍作戰屢勝,獎五品軍功。十一年六月又戰太平軍與寶山,商戴花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太平軍將領李秀成率軍攻打寶山,他率軍擊退太平軍。數年之間,濯升游擊加參軍,銜至副將。同治六年冬,捻軍首領賴文光圍攻江蘇寶應、高郵一帶, 岐珍與之激戰,捻軍被迫退出揚州,後與揚州水、陸軍聯合作戰,擒賴文光,清廷賞賜“裴陵阿巴圖魯”勇號。七年二月奉命赴直隸攻打捻軍張宗禹。交戰獲勝。
清光緒元年(1875年),奉命駐守保定、河間及深冀等地。十年調駐鎮海。次年正月,法國兵艦炮擊海口要塞招寶山,他率部與法軍英勇戰鬥,擊傷法國兵艦2艘,法國艦隊司令孤拔負傷,不久身亡。同年五月回台山,商頭品頂戴。十月,補江南狼山鎮總兵。十三年正月調任浙江省定海鎮總兵。十八年七月升任福建水師提督。次年三月,至廈門視事。二十年正月,加尚書銜。是年中日發生甲午海戰,七月奉諭渡台,駐紮台北府,統率諸軍,力籌防務。不久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他奉旨於次年五月回廈門。二十九年,岐珍巡洋染疾,醫治無效辭世,歸葬於故籍賴山村

死因

楊岐珍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巡洋過程中,勞累過度染上惡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七歲。

身後

楊岐珍死後,追隨他參加水師的安徽籍族人,將其遺體以楠木塔布包殮,外用碎碗渣加糯米汁澆灌,從廈門港乘輪沿海北上,溯長江、經運河、過洪澤湖、入淮河,在壽縣北門渡口上岸停柩,運回其故里賴山集,所過州縣官員皆跪接跪送,十分隆重。其墓表上的輓聯為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大學士孫家鼐所題。

岐珍之墓

今安徽省淮南市謝家集區的楊岐珍墓,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的政府部門為其定調為“民族英雄楊岐珍之墓”。

悼詞

壽縣名士方筱泉七律《贈楊公岐珍》:
將軍七十體猶肥,手挽滄溟誓不歸。
血淚斑斑知宿憤,白須凜凜想餘威。
淮淝子弟聲原壯,金廈山川勢已非。
剩有徵南賓客在,江山回首涕沾衣。

重要貢獻

楊岐珍對家鄉還有一項重要貢獻,就是返籍時,倡議本族各戶集資籌款,重修被太平軍焚毀的清真寺。始建於明萬曆八年的賴山集清真寺初為章房五間,大殿三間,偏房二間。清乾隆、光緒年間,多次不斷擴建,規模較大。此後,一度被太平軍焚毀。楊岐珍倡議本族各戶集資籌款,重修清真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修建竣工,存之至今。現存有乾隆二十五年及五十四年合撰銘之《清真寺學田碑記》碑,嘉慶十九年的“千古後世”門額石刻匾。另外儲存有光緒三十三年《清真寺學田碑記》,成為淮南伊斯蘭教徒的重要朝聖寺,在省內宗教界享有較高聲譽。
楊岐珍去世後,清廷追封其母為一品夫人,7個兒子均有追封,因長子已逝,其孫楊祖賢承襲雲騎尉世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