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佐村

楊家佐村

楊家佐村位於河北省滿城縣城西3里,原名聖賢村,又稱七聖賢(為七個村莊的統稱),後改稱升賢村。始建於西漢高祖初年(公元前206~前194年),為古村落之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除社甲制度時,把居住集中的一撮劃為一村,根據姓氏多少,稱為柳家佐(撮)、楊家佐(撮)、陶家佐(撮)、韓家佐(撮)、李家佐(撮)、鄭家佐(撮),統稱一溜撮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家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
  • 地理位置:河北省滿城縣城西3里
  • 始建時間:公元前206~前194年
故事,位置環境,民間習俗,廟宇建築,知名人士,地圖信息,

故事

古時候傳說,還有齊姓在這村東居住,因地主家的大牛生了一個小牛兒,把犁兒鏵吃了,長工以為是個精靈,就把他打死了。可朝廷司天監(古代的中央天文台)官員早已算出升賢村這裡出了麒麟,為祥瑞之物,預示國運昌盛。於是朝廷派出人馬迎請聖物。到這裡只見黃土埋的小牛墳,皇帝得知大怒,下旨抄滅齊姓村莊,因此就剩下以上的六個撮子。
後來,有人發現小牛墳越來越大,不知不覺地長,知道埋的小牛非同一般。這時從道上來了一位老者,說若干年後這裡要出帝王聖賢。村民覺得有道理,紛紛捐錢找能工巧匠把墳用青磚建成塔狀,俗稱“麒麟墳”,並加以保護,在村南修建玉川寺一座,俗名三教堂,供奉三教教主道教老子、釋教牟尼、孔教仲尼。在村當街建三清觀,左側建東關門、龍王廟、藥王廟,右側建白虎堂、觀音院和西關門,前建兩座五道廟,成為一方名勝。自此以後,村里年年好收成,百姓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形成門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村風,到處呈現出祥和景象。

位置環境

楊家佐村從堪輿風水學角度來講,布局合理,輪廓清晰,簡直是無與倫比。村莊為典型的四方對稱形,中間一條大道串通南北,前面為我邑的陵山,山上有仙人跡,曰陵山異跡,古八景之一。西漢高祖劉邦之重孫、漢武帝劉徹之兄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墓就在此山開鑿。其山形似龜,其墓龜形狀,而且將龜頭建成穹隆形,即祈盼日後能出皇帝,果然至劉備應驗,戲曲台詞有“劉備本是靖王后,漢帝玄孫一脈流”指此。山腳下為通往山西古道(保定——淶源——山西必經之路)。後面為鳳凰山,出過金鳳凰。左有眺山,山勢巍然獨立,可以遠眺,春和景明,望之蔚秀。曰眺山春色,古八景之一。西有黃土山,土石作黃色,古人屯兵於此據寨練兵。東為縣城,西為抱陽山。古諺稱:“前龜、後鳳,左右兩條龍,楊家佐村出朝廷。”老楊家就找風水先生把祖墳選在了村西北,指望日後飛黃騰達。
關於楊家佐村東的關老壕,是什麼原因挖的壕溝呢?傳說朝廷里有人看出此村有龍氣出現,要出帝王。於是朝廷派官兵在村里修建了三座寶塔,呈三角形,分別建在玉川寺里(青磚塔,14層)和寺外兩側30米開外(漢白玉塔,各9層),說是鎮壓龍脈和龍鬚,這樣朝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每逢雷雨天氣三塔就劇烈地顫抖,甚至隱約望見紅光。這時有人向朝廷獻計,在楊家佐村兩頭挖了大溝,深30米,長年有水,通向古道,這樣就把龍脈斷了,從此就把村裡的風水破了,再也沒有出現過能人。而且每當死人時會出現連續,壕溝里還經常淹死年輕人。民諺有:“楊家佐兩頭窪,不死倆就死三”,致使村民驚恐不安,常出怪異之事。有一年開春,村里一瘋癲老婦大叫著奔跑跳下了壕溝。人們慌忙趕去搶救,但打撈上來人早已沒氣了。村人將其屍體放在五道廟中,當準備用席捲上埋葬時,聽到哎呀一聲,眾人撒手就跑,一膽大後生回來撩開蓆子,瘋癲老婦一下子坐了起來,大聲呼氣。人們待證實瘋癲老婦活著,紛紛上前問之,瘋癲老婦一反常態說:“我本被鬼差捆綁而歸陰,半路碰上一長須紅臉大漢攔住道路,手執大刀,大喝一聲,關某在此,嚇得鬼差丟下我而去,紅臉大漢送我而回。”經她一述說,知道是關老爺(關聖帝君)救了她,能鎮宅驅邪,人們決定在壕溝旁修建關帝廟,正殿三楹,古樸典雅,雕樑畫棟,並請當時住持三清觀的道長為神像開光點眼。關老爺就是關羽,道教徒敬關公為“義勇武安王”、“三界伏魔大帝”。雖是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七年(1014)賜給關公的封號,事情的起因卻與道教徒推崇關羽有密切關係,是中國道教祭奉關羽的開始。據《關帝聖跡圖志全集》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刺史表奏朝廷,解州鹽池發生災變,水不生鹽。神宗遣使至解州城隆廟祈禱,夢中得知是蚩尤作怪。皇帝派人從信州龍虎山詔來張天師收伏蚩尤。張天師薦舉最英勇的蜀漢關將軍“必成其功”。後由關羽在解池與蚩尤大戰七日,斬殺蚩尤,使鹽池水復生鹽。張天師原指東漢時期“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陵。“天師”之稱始於魏晉,是道教徒對張陵的尊稱。與其它教派不同的是“五斗米道”的道首是世襲罔替,張陵的子子孫孫都能繼承天師之位,故張天師就成了歷代天師的通稱。關公斬殺蚩尤本是神話傳說故事,但宋真宗時期的道教首領張天師第一次請關羽出來降妖除怪,開始把關公拉進道家的教門,以後的道教信徒也都尊崇關羽了。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是明萬曆年間的事。此後,關公不僅成為封建朝廷官方祭祀的神祇,而且成了民間百姓供奉的神明。清初史學家兼考古學家趙翼在其《陔余叢考》中說:“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坦,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在世的關羽是一個忠勇神武、義氣千秋的英雄好漢;死後的關羽亦是一位鎮靜方隅,肅清中外,降妖伏魔的威神。唯有敬奉關公,才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樣,保一村安康,四季昇平。自從修建了關帝廟後,瘋癲老婦不再瘋癲,自願擔當管理關帝廟的雜務,從此以後,楊家佐又恢復了昔日平靜的日子,一些異常現象也隨之消失。因壕溝旁有關帝廟,人們就習慣的把這個壕溝叫關老壕。

民間習俗

楊家佐村兩座五道將軍廟在老村公所的前面,一前一後,均坐南面北。據有關資料載,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臣屬,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間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與榮祿的神祇。他還具有監督閻羅王判案或糾正不公行為的莫大權力,甚至可以代替閻羅王決定世人的壽限。農曆三月十二日,是五道將軍的生日,在廟前擺設供品、焚燒紙馬、頂禮膜拜。廟供奉五道將軍,濫觴於漢魏,興隆於唐宋,普及於明清。據《華夏民間俗信宗教》(萬方著文)一文說:“唐宋以降,對該神(五道將軍)的信仰已經深入民間,至明清則更為普遍,各地之五道將軍廟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並反映在當時的筆記、話本、傳奇或世俗小說中。”
楊家佐村民俗在死者咽氣的當天夜裡,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廟或五道廟舉行一種儀式,叫“招魂”或稱“報廟”。日落後,長子打幡,次子提燈,抬著糊的轎子或牛馬在鼓樂吹打下,帶領孝子們來到五道廟。死者的長子用盤端一張白紙,進廟展供燃香、磕頭拜禮後 ,把紙放在香爐內,俗稱“ 納紙”。然後把轎子和牛馬放在牛頭馬面身旁,接著把白紙往廟牆上一貼。古時的五道廟多為乾搭壘的牆,四面透風,根本不用漿糊,只要找準了位置就能貼住。孝子們認為紙能貼在牆上,死者的魂就跟來了,再由孝子將轎子或牛馬抬著在村西溝內燒掉,這樣死者坐著轎子或騎上牛馬過望鄉台就能去陰間報到。最後五道將軍把這個死者的情況通報到閻王爺那裡。該村盛傳有一村民深夜赴宴大醉而歸,走到五道廟醉倒在旁,昏昏睡去。朦朧中聽到說話聲音,是說本村某人陽壽到了,接到陰司文書,要明天下午三時索魂到案。睜眼一看,無任何人。他就思量著,自己聽到的有名有姓,肯定假不了。於是起身快步趕到家中,把所聽到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妻子。他妻子說,別的事情可以告訴人家,這種犯忌諱的事情怎好去跟人家說呢?我們等等看吧。等待下午三時,村民蠢動,互相轉告,說從五道廟裡傳出鐵鏈聲音,嘩嘩作響,直奔某人家,可能某人大限到了。人們都在等待訊息,但見某人從家中出來未有異常現象遂散去。第二天早上,傳來某人死去的訊息,稱某人昨夜吊死在自家的棗樹上。證實了聽到的這件事是真的。後來人們在報廟壓紙時,總覺得有人似的。據說五道廟可靈呢。因此這條大街晚上很少有人走動,都繞道回家。南方打鐵的常常住宿在後面的五道廟內,為村民打農用鐵器。不知道那個打鐵漢意外發現了裡面的秘密,竟從五道將軍塑像身後打開機關潛入地道內,偷走了裡面的寶物,連夜逸去。究竟裡面是什麼東西,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廟宇建築

村當街的三清觀,位於西關門東側,為三進院,建築規模宏大,供奉道教三清尊神。有東、西配殿、鐘鼓樓、牌樓、前有戲樓。塑像造型優美,道士尚立德修。院內懸鐘重3噸多,後一夜飛走,不知去向。民國興建學堂時毀,據健在的九旬老人講,當時拆廟的均為未婚的青壯年,神胎拉倒後埋在了關老壕。村南有道士墳。文革平墳時挖出寶劍一口。
位於村南恢弘的玉川寺,俗名三教堂。以內供佛道孔故也。東為孔子殿三楹,為清直隸總督蔣勵堂先生幼時讀書之所。坐北面南,為五進院建築,殿堂屋室百二十間。古樹參天,寺內清幽,規模為滿城寺觀之首。東南有八角亭,正中為老子殿,有道者數人。登高眺遠曠然懷抱內,有名人題詠甚多。漢白玉石碑30餘通,巨型贔屓馱碑6幢,穿龍碑3通。均為圭額龍戲珠狀。山門兩側為華表、雙獅。寺內有井三口,道人僧人交替管理,共處一寺。山門外的大面積田地為廟田。左側為道士墓,右側為和尚墳,還有靈塔碑林,當家的圓寂、羽化後沐浴淨身放到罈子里,然後在上面蓋靈塔,為漢白玉石雕琢而成。一般的僧道辭世均為土墳,不作特殊處理。許多客籍滿城的官宦擇卜吉地在本村安放先人靈塋。村西有張蒼墓,張蒼為西漢名相,陽武(今河南原陽)人。通曉世事,精通律歷。漢高祖任之常山守、趙王相、淮南王相、御史大夫等職。平燕王臧荼有功,封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戶,卒年百餘歲,埋葬在這裡。村西還有叫“蔣家墳”的地方,墳體高大、翠柏蒼松,埋葬的就是蔣勵堂的先人,該村司姓即為蔣家看墳人,就連臨村吳家莊的司姓也是從楊家佐村搬到那裡去看墳的(該村在楊家佐村西,那裡離蔣家墳近之故,因蔣家墳如瓜藤,斜向永安莊村)。

知名人士

清直隸總督蔣勵堂自小生活在這個村子裡,住在玉川寺發奮讀書。據《滿城縣誌料》載:“蔣勵堂,名攸銛。本襄平人。曾任兩廣總督、直隸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惟其先世墳墓皆在升賢村西。雖未入籍滿城,取幼時必游釣於此,故在寺內讀書耳。”《楹聯續話》載稱:“在嘉慶、道光兩朝諸巨公當中,好汲引人才,宏獎善類者,唯蔣勵堂一人,斯聯詢能舉其大義也。”林則徐挽蔣大人的聯“合兩朝宰輔封圻,第一流人原不忝。培四海賢才俊義,在三師事有同悲。”他和附近的百姓融洽默契,後金榜題名,任直隸總督。愛民如子,體貼民意,曾下令免去羅家井村的賦稅,村民感恩戴德為紀念蔣大人,改村名為永安莊。後改任兩廣總督、體仁閣大學士、道光五年(1826年)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兩年後復出再任兩廣總督。每年春分都來村里上墳,住上幾天,和兒時好友敘舊。且每次來本村,均到村口就下了轎子,一路走到村里。他還拿出自己的養廉銀用於維修小時候讀書的玉川寺,逝後葬於永安莊村北(滿城縣誌)。
中華民國大改良,拆了廟宇蓋學堂。玉川寺也被改做了學校,就是現在的楊家佐國小。“破四舊”時三塔被炸毀,碑刻被砸碎,遺物還能在升賢橋(文革時改名幸福橋)上找到。巨型贔屓馱碑深埋在院內,前幾年翻蓋學校挖根基時還發現了呢,由於吊車沒有把它拉出來,就一直埋在地下。“蔣家墳”平墳時夷為平地,據說還挖出一些銀錢。如今蔣家墳成了楊家佐村西的地名了。蔣公祠土改時分給了司家(司連印家),其後人一直住著。蔣家的後人蔣豐濟參加了八路軍,直隸總督蔣大人的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老人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蔣大人的故事呢……

地圖信息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S332(中山西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