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平

楊傳平

楊傳平,男,漢族,1957年4月生,山東省夏津縣人,198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7月參加工作,東北林學院林學系林業專業畢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

曾任東北林業大學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傳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夏津縣人
  • 出生日期:1957年4月
  • 畢業院校:東北林學院林學系林業專業
  • 主要成就: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
人物履歷,獲得榮譽,學術兼職,主編主審著作,生平履歷,

人物履歷

學習簡歷
正面照正面照
1974年至1976年鐵力林業局北關農場知青。
1977年至1979年東北林學院林學系林業專業學習。
1980年起任東北林學院見習助教、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5年至1988年東北林業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林木遺傳育種學科)。
1993年晉升為教授。
1993年至1994年東北林業大學科技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1994年至1995年東北林業大學科技處處長。
1995年至2002年東北林業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1995年至1998年東北林業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植物學科)。
1999年被批准為東北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博士生導師。
2002年12月至2007年1月任東北林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黨委常委。
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任東北林業大學校長。

獲得榮譽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林學會梁希獎(第二屆)。
199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6年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
1999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林業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2001年獲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
2002年獲中國林學會梁希獎(第四屆)。
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五項,
地市級科技進步獎七項。東北林業大學第一、二屆學術名師獲得者。
發表專著、論文140餘部(篇)。
2018年11月,楊傳平的東北碳匯林高固碳樹種良種選育與擴繁技術項目,獲得了第九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學術兼職

兼任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林業行業組特邀評審,國家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工作工作
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林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
林木遺傳育種分會副主任委員,
東北內蒙古林區林木遺傳育種研究會主任,
黑龍江省林學會副理事長、
林木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遼寧省林科院、吉林省林科院、黑龍江省林科院客座研究員等職務。

主編主審著作

《人類遺傳學》、
《長白落葉松研究》、
《紅松研究》、
《現代林業經營管理技術》等。

生平履歷

楊傳平,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提出了我國林木種源研究的完整系統的研究程式和方法,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作為專題負責人之一,完成了國家“六五”轉“七五”科技攻關專題“長白落葉松種源試驗研究”。1993年,以長白落葉松種源試驗研究為龍頭的東北、內蒙古四省區主要針葉用材樹種種源試驗研究又被評為中國林學會梁希獎,這是我國林業行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獎。1991年以來獲“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以及其它各項榮譽獎12項。此外還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省教育廳及地市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1994年被推薦為黑龍江省第二批重大經濟效益獎候選人。
1957年4月25日,楊傳平出生於山東省夏津。1974年到1976年,他做為知識青年工作在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北關林場,從此,他便與樹木與林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7年,他考入當時的東北林學院(現東北林業大學)林學系,1980年畢業後留校,在林木遺傳育種教研室任教,開始了孜孜不倦探索林木奧秘的科研生涯。1985年至1988年,他攻讀了本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間,他還曾遠赴芬蘭林業科學研究院進修林木遺傳育種,雖只為期兩個月,卻大大開拓了他的眼界與思路。
此後他晉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東北林業大學科研處副處長、處長。1995年至1998年,又一次當起了學生,在東北林業大學植物學科攻讀博士研究生。多年來,楊傳平一直潛心於我國林木遺傳育種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參加國家“六五”、“七五”攻關課題“紅松、樟子松、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地理種源試驗研究”,參加並主持國家“八五”攻關課題“白樺、光皮樺膠合板材紙漿材良種選育”,主持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興安落葉松群體遺傳結構研究”……他提出的種源研究的完整系統的研究程式和方法,對指導我國各樹種的種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種源研究已經發揮或即將產生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優良種源選擇中種源各類性狀綜合指數權重確定的兩種方法。在北方種子園營建上,提出了建園材料要以結實性狀和生長性狀為主,同時兼顧抗性和形質指標的新思路,並在全國林木遺傳育種學術報告會上提出,應在全國範圍內第二次選擇優樹。
工作照工作照
在科研道路上,楊傳平創造了許多首次:首次提出造林生態相似區的概念及相似區的劃分方法,為地理變異規律的研究及代表試點的確定提出了一種切實可行而且一直為人們所煩惱、且尚未解決的難題;首次將等效緯度的概念引進國內,並在種源研究實踐中率先套用;首次將白樺強化育種與人工生態因子全息時序自動監控有機結合,實現了2至3年生的白樺幼樹開花結實,5至6年規模結實。
1990年,在林業部主持的由中國林木遺傳育種分會多數常委參加的成果鑑定會上,專家們認為,楊傳平的“長白落葉松種源試驗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成果,分別獲1991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以長白落葉松種源試驗研究為龍頭的“東北、內蒙古四省區主要針葉用材樹種種源試驗研究”又被評為林業行業科
學研究的最高學術獎——梁希獎。此外,楊傳平還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參加主編、主審的著作主要有《人類遺傳學》、《長白落葉松研究》、《紅松研究》、《現代林業經營管理技術》等,發表論文50餘篇。在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同時,楊傳平在教學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了“試驗統計”、“林木遺傳學”、“林木育種學”、“群體遺傳學”和“多元統計分析在林木育種的套用”等課程。在1991年全校教改典型課綜合評估中,主講的“林木育種學”課程,7項評估指標皆獲優秀,1992年獲東北林業大學園丁獎。1995年,楊傳平任東北林大副校長後,仍堅持在教學一線,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8名,在讀碩士研究生4名。在讀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後研究生3名。
工作照工作照
楊傳平還參與許多社會活動,他兼任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理事,林木遺傳育種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林業科技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林學會常務理 事、副秘書長、副理事長,林木遺傳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與內蒙古林區林木遺傳育種研究會主任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黑龍江省和林業科技進步獎評審。
楊傳平的科研成果正在產生著極大的經濟效益。以長白落葉松種源試驗研究為理論依據,1988年起,開始與省林業廳合作推廣優良小北湖種源工作。楊傳平作為協作組東北林業大學主要參加人之一,參與了推廣工作的全過程。截止到1993年,總計推廣造林面積82626.08公頃,現推廣7年,年推廣8946.5公頃,年均木材增長量88034.35立方米,年均增長木材收入3017.82萬元,年均上繳稅費851.03萬元,企業年均純收入1367.67萬元。按照黑龍江省林業廳、森工總局規劃,今後將營造長白落葉松人工林13.33萬公頃,若全部採用優良小北湖種源的種子育苗造林,到22年主伐時,我省每年可增加出材量721.82萬立方米,增產收入24.74億元,上繳稅費6.98億元,扣除經營成本6.55億元,企業純收入為11.21億元。
“白樺強化育種技術”的成功,引起國內外同行及生產單位、管理部門和有關專家領導的高度重視,省森工總局決定推廣東北林業大學白樺強化育種技術。在鶴北林業局建立了一座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白樺強化種子園。
1999年9月,包括白樺強化種子園在內的國家計委重大生物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林木優良無性系快繁黑龍江伊春基地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建設項目》,已經國家計委批准,共獲得項目總投資6800萬元。在該項工程建設中,以東北林業大學作為技術依託單位,楊傳平教授則為技術負責人。
楊傳平的科研成果取得的社會效益也極為顯著。長白落葉松地理種源變異與種源選擇部分已列入GB《中國林木種子區》,1998年由國家頒布執行,這對長白落葉松種子的科學經營管理與良種基地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1998年白樺塑膠大棚強化種子園運轉以來,已先後接待國內外領導、專家、學者300餘人次參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楊傳平在林木育種的研究領域中,理論基礎深厚,實踐經驗豐富。他在主持“九五”國家攻關專題——“泡桐白樺單板類人造板材良種選育及培育技術”國家科技攻關三級專題,並作為“白樺強化育種及優良種質資源引進技術”“948”國際引進項目負責人和“單板類人造板材新品種選育與培育技術研究”的國家科技攻關二級課題負責人。同時,他還承擔林業部重點課題“東北主要造林樹種抗鹽能力的定量指標評價及樹種選育”和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以及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由於在我國林業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事業中的突出貢獻,楊傳平1992年被評為學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99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並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入選林業部“十百千”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996年被評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1999年獲黑龍江省綠化獎章;2000年被國家人事部評選為國家級“百千萬”跨世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