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圖

棲霞山圖

《棲霞山圖》是明代畫家張宏在公元1634年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

基本介紹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畫作賞析,畫家簡介,

畫作內容

明 張宏《棲霞山圖》明 張宏《棲霞山圖》

創作背景

棲霞山以禪寺和石刻千佛岩聞名於世,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1634年,明代畫家張宏以南京近郊的勝地棲霞山為畫題,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整幅畫面氣勢恢宏,以千佛岩為主體,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鬱的森林,使人看後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那片清涼世界之中。

畫作賞析

此畫以濃密如屏的樹叢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輪廓,在這裡,觀畫者必須先穿過樹叢方能找到通往寺廟之路。張宏所要呈現的並非等覽廟宇的經驗,而是從雨中遠眺的感受。他在題款中寫道:“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棲霞,冒雨登眺,情況頗饒,歸而圖此。”由畫幅下半部的細節,我們更可見出張宏的手法。張宏只畫了廟門,這扇門也只畫了局部,並且明顯地按照遠近比例法縮小。對岩壁間石刻壁龕的描寫生動簡潔,與石壁和樹蔭融合為一個視覺整體。畫家秉承了傳統的筆法,忠實地再現視覺經驗。一張攝於1930年的千佛岩照片,肯定了張宏畫中形象的忠實性:佛龕位於岩壁間,有一部分為樹木所掩蓋,從我們這個距離看去,僅能依稀辨認。張宏將此景壓縮為因應掛軸裱式的垂直畫面,布局也較乍看之時來得更具巧思;雖則如此,十一英尺有餘的畫幅本身,亦強化了如大銀幕電影或電視超大畫面般的臨場感,宰制了我們大部分的視野。畫面的主體千佛岩,在林木的掩映下顯得古樸典雅。一望無際的森林覆蓋著棲霞山,似有微風吹過,樹影婆娑中透出清涼之氣,引觀者共鳴,一同去體會那清爽的棲霞山風光。

畫家簡介

張宏(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宋人古意;他畫石面皴染結合為其特色。所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
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並在畫作中體現出了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