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喉河烏

棕喉河烏

棕喉河烏(學名:Cinclus schulzi)是河烏科河烏屬的鳥類,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體羽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

棲息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安第斯山東部,進入玻利維亞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棕喉河烏身長14-15厘米,鳥體深棕灰色。體羽較短而稠密。額至後頸色較淺淡。頦、胸青灰色;腹、脅、尾下覆羽暗灰色,羽緣色淡。下頦灰色與喉部的橙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及尾部的羽毛稍深,大飛羽深灰色,翅膀上有一塊白斑。腿鉛灰色,雌雄形態相似;虹膜為深褐色或黑色,鳥喙暗灰色,幼鳥似成鳥,但體羽具斑紋。
虹膜暗褐;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嘴是粉紅色。腿部稍曲,尾部上舉,頭向後仰,頭尾同時動作,姿態甚為特殊。

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及開闊區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間溪流。一般生活在1400至2500年米的高度,在部分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移。

生活習性

棕喉河烏身體常上下點動,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潛水,頭從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飛翔較迅速,飛行路線呈直線狀。在距水面較近處活動,飛行距離常很短,往往由一塊岩石飛到另一塊岩石上。如中途遇見人,能很快地轉向相反的方向,順河川飛走。能突然潛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離的浮游。河烏通常成對活動,貼水面飛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隻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凍水域活動、覓食。
在水底礫石間或水面上及河灘的礫石中找尋食物,主食水生昆蟲及其他幼蟲,也以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種子、樹葉,小魚、甲殼類、蜘蛛、蝸牛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東部,進入玻利維亞南部(丘基薩卡南部,塔里哈西部)和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薩爾塔、卡塔馬卡省和圖庫曼)。
棕喉河烏分布圖棕喉河烏分布圖

繁殖方式

棕喉河烏將巢築在水邊岩石下或樹根下,呈圓屋頂狀。為苔蘚、細枝等構成。巢的大小為24厘米高,22厘米寬,14厘米深。它有一個直徑約6厘米的側門。是一個雙重層的結構:外殼構造由苔蘚,草梗營造,而內部像草球形狀,由樹葉、紙塑材料鋪設。育雛室直徑為8厘米寬和4厘米深。巢放置在一個懸崖的橋狀砌石上或在凹處,高於下面的溪流0.5至1.25米以上。
在阿根廷,產卵時間在10月至12月底。每巢產2枚潔白的卵。雛鳥是由雙方父母餵養。孵化期為16-18天,雛鳥需要25-28天育成。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