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漢語詞語)

棄(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棄(拼音:qì)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推簸箕將一個孩子拋棄掉,本義即拋棄。周代始祖后稷名棄,傳說就是由於出生後曾被拋棄而得名。“棄”由拋棄又引申為離開、輕視、廢除、遺忘等意思。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棄
  • 漢語拼音:qì
  • 注音符號:ㄑㄧˋ
  • 平水韻部:去聲四寘 
  • 字級:一級
  • 造字法:會意、形聲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繁體:棄
  • 異體:𠔚、𠬇
  • 統一碼:基本區-5F03
  • 五筆:YCAJ
  • 倉頡碼:YIT
  • 鄭碼:SZE
  • 四角碼:00443
  • 部首:廾
  • 筆畫數:3+4
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韻書集成,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扔掉,捨去。
throw away;
discard;
abandon
尚書·大誥》:“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
韓非子·難勢》:“夫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
《尚書·西伯戡黎》:“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
棄權;放棄;拋棄;前功盡棄
〈文言〉廢,廢除。
abolish
《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文言〉忘記。
forget
左傳·昭公十三年》:“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
〈文言〉違背。
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命,不信。”
棄言;棄法;棄井
〈文言〉背叛。
violate;
betray
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兗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
〈文言〉離開。
leave
漢書·霍去病傳》:“﹝霍去病﹞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王粲《七哀詩》之一:“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棄世
〈文言〉放逐,古代刑罰。
《周禮·秋官·掌戮》:“殺其親者焚之”賈公彥疏:“棄如,流宥之刑。”
名詞
(Qì)姓氏用字。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四】【𠦒部】詰利切(qì)
捐也。從廾(gǒng)推𠦒(bān)棄之,從𠫓(tū)。𠫓,逆子也。
棄,古文棄。
𠆉,籀文棄。

說文解字注

捐也。
註:手部曰:捐,棄也。
從𠬞(廾)推𠦒棄也。
註:竦手推𠦒而捐之也。
從㐬。㐬、逆子也。
註:既以𠬞、𠦒會意,又加㐬以箸之。㐬者,不孝子,人所棄也。棄,詰利切。十五部。
棄,古文棄。
註:古以竦手去屰(逆)子會意。按字𥻳(隸)變作棄,中體佀(似)世,唐人諱世,故開成石經及凡碑板皆作棄。近人乃謂經典多用古文矣。
𠆉,籀文棄。
今字亦從𠫓不從㐬。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廾部】 棄·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說文》:古文棄(繁體)字。《左傳·襄四年》:是棄陳也。《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姜原欲棄之,因名曰棄。餘詳木部八畫。
【辰集中】【木部】 棄·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古文:棄、𢍞、𨓋
《唐韻》詰利切。《韻會》磬致切。《正韻》去冀切,竝音器。《說文》:捐也。《爾雅·釋言》:忘也。《詩·周南》:不我遐棄。《禮·冠禮·祝辭》: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脂A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詰利切
kʰjei
集韻
去聲
六至
齊齒呼
三等
次清
磬致切
kʰjɪ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次清
kʼ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區意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三霽
次清
去冀切
k‘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三幾紀記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