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剎寺

梵剎寺

梵剎寺:軒轅黃帝的修身之所。

軒轅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史上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在今陝西武功縣附近注入渭水)一帶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後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後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是故,軒轅黃帝之後代——整箇中華民族,統稱為華夏兒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剎寺
  • 信息來源:時代中國網
  • 定義:軒轅黃帝的修身之所
梵剎寺歷史,梵剎寺發展,

梵剎寺歷史

梵剎寺:軒轅黃帝的修身之所
《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
《易·繫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在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在物質生活方面的,有製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調歷、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後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戰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並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績。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衝突、交往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
相傳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
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
得到河圖洛書後,皇帝尋仙問道,開始巡遊天下,當他走至湖南寶慶的邵東縣一帶之時,見當地有一處四面環山、紫氣繚繞的風水寶地,成片茂盛的松柏楠竹林,遂在此搭建休憩之所。這就是今湖南省邵東縣靈官殿鎮郊之板橋山麓,正是今日梵剎寺所在之地。此地四面環山,坐東北朝西南,背靠今日的衡陽市,正對面山河蒸流,西南方即是寶慶府(今日之邵陽市),左索大雲山脈祁陽,右拉北水永豐市,堪稱千古難尋之仙境聖地。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東征成功攻破北京,崇禎十七年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隨後滿清入關占領北京。順治二年(1645年)被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采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往西南方向敗退而逃,經長沙過衡陽,一路有人追殺,李自成心灰意盡。
精疲力盡的李自成走到原軒轅黃帝在寶慶的邵東縣的搭建休憩之處,見此處被人建成了破房子放著土地神像在恭奉,於是便躲避到了這破房中休息,吃著幾個當時的最好供果紅茹充飢。因當時戰敗而被追殺,能找個地方躲避已是極不容易了,剛好這又是個極為難得的風水寶地,隨後李自成不便再出頭露面了,躲避在這破房中修身養性。
人們到這房來供土地爺時才發現了此地住了人,後來通過多種辦法終於在一個晚上發現了一位獨眼長發人——這位曾身經百戰的一代梟雄,搖身一變就成不問世事的“單一道士”了。“單一道長”以智慧教導人的故事,成為坊間流傳一時的佳話。
見此地山靈水秀,於是當地有名望的人率領附近的善男信女們鑿石修葺,建成此庵便掛牌匾“板橋廟”。直到康熙十七年,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皇宮駕崩。(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擬要堅決消滅地主階級,令諸將發書招吳三桂,派唐通帶4萬兩白銀前去招撫吳三桂官兵,可吳三桂就是不答應。這就是吳三桂不能和李自成在大順王朝共同相存的原因。),聽說了吳三桂去世不多久,這位高深莫測的自稱“單一道長”,就在同年冬至前後仙遊了。之後在很多遺物中證實了,此道長就是三十多年前被打敗而失蹤的一代梟雄李自成。
板橋庵直到同治元年都一直在擴建。 在此期間擴建的清心庵後被易名為“梵剎寺”,這段時期隨著一位高僧心月法師的到來,寺院最為興盛,寺庵氣勢建造雄偉,三大殿香菸繚繞,香客絡繹。當時寺內管有田產二百餘畝,靜修山林約一百五十餘畝。延續到光緒年間,寺庵建造得更具規模,三縱一橫之香房五十餘間,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大殿雕龍繪鳳,巍峨壯觀。橫排有羅漢殿、觀音殿、誦經念佛之所,縱排有香房,膳房總計數十間,一次法會能同時容納一千人用膳。
在清末年間,寺院有師傅百餘人,個個能文能武。寺內藏經樓有各類手抄經卷數千卷。寺廟空前興旺,當時要用有七付擔子同時出走才能維持寺院的給養,師傅除了靜修、習武、健身外,還以主持佛事、超度亡靈,寺院終日鐘鼓繞耳,香火不斷。

梵剎寺發展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改天換地,梵剎寺突遇山洪暴發。寺廟座落於中國湖南省中湘地區的龍口,傳說中是龍口噴水,摧毀了大部分的寺院房間。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八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創四新”的運動中,整體寺廟全部被拆毀,各種文物古藏亦散落於民間。(其中有一水缸上清晰寫道:住持心月徒弟白鶴,巳未立水缸一口,板板山堂住家記,康熙辛末年立,具文銀四兩正。又一件東漢玉冊已找到等。)
一九九二年,在各方熱心人士的自助下重建。現有本寺古墓八十七座,主持為二僧淨蓮大師。現有:“正殿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正中觀世音菩薩,大勢至尊菩薩,正殿前有釋迦牟尼佛,左有東師琉溜光正佛,右有阿彌陀佛、彌勒尊佛。兩邊站立阿難菩薩和加葉菩薩”等佛像。
一九九九年,梵剎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物局,登記為"湖南省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被邵東縣評為"一九九九年度五好宗教場所"。
梵剎寺作為千年古剎,跟中華民族一道歷盡滄桑。延續至今,其風采依然不減當年,遊客如織如畫、香火繚繞不斷。今梵剎寺欲擴建重修,望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慷慨相助。華夏兒女,眾志成城。阿彌陀佛,善莫大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