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嶺吊史閣部(蔣士銓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花嶺吊史閣部》是清代文學家蔣士銓的詩作。這首憑弔先朝忠烈的詩,寄託了他對史可法的景仰、惋惜、悼念之深情。詩從史可法受命於危難之中寫起,說江北四鎮擁兵自重,互相不和,爭奪地盤,他以兵部尚書總制四鎮兵馬出守揚州,以防清兵南下。頷聯用對比的方法表示詩人對史可法之死的強烈憤慨。尾聯用他生前的一個故事,表示詩人深情的哀悼和悲憤。全詩給讀者留下了不盡的深意,耐人反思。詩的用典對仗都極巧妙、工整,在沉雄蒼勁中,表達了詩人的憤激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梅花嶺吊史閣部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忠雅堂詩集》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蔣士銓
  • 題材:懷古詠史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梅花嶺1吊史閣部2
號令難安四鎮3強,甘同馬革4自沉湘5
生無君相6興南國,死有衣冠7葬北邙8
碧血9自封10心更赤,梅花11人拜土俱香。
九原12若逢左忠毅13,相向留都14哭戰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梅花嶺:揚州府甘泉縣廣儲門外的一個丘崗。明代萬曆年,揚州太守吳秀疏浚河道,積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
2、史閣部:即史可法。南明弘光朝時為兵部尚書。“閣部”是對六部首腦的尊稱。
3、四鎮:指南明政權將江北分為淮海徐泗、鳳壽、滁和四鎮。
4、馬革:即馬革裹屍,比喻戰死沙場。
5、沉湘:指屈原汨羅江而死的事。
6、君相(xiàng):指南明王朝的福王朱由崧和大臣馬士英阮大鋮等,苟安昏聵,沉溺聲色,以致南明傾覆。
7、衣冠:指史可法的衣帽。
8、北邙(máng):在河南洛陽市東北,漢代為王侯公卿死後的墓地,後來泛指墳地。
9、碧血:指忠臣志士為正義目標所流的血。典出《莊子·外物》篇:“故伍員(即伍子胥)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10、自封:自己凝結。
11、梅花:指梅花嶺。
12、九原:墓地。晉國卿大夫墓地在九原(今山西省新絳縣北),故後世稱墓地為九原。
13、左忠毅:即左光斗。
14、留都:即南京。明初建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故稱南京為留都。

白話譯文

儘管你甘願像馬援和屈原一樣捐軀為國,奈何四鎮擁兵自重不聽號令。
活著沒有遇到賢德的君王與輔臣復興大明,死後也只有一個衣冠冢葬在這光禿禿的梅花嶺上。
你殺身成仁像萇弘死後鮮血化作碧玉一樣,連這梅花嶺的土也因為人們的膜拜仿佛染上了馨香。
九原之下如果碰上了你的老師左忠毅公,怕是要面向著南京哀嘆留都做了戰場吧。

創作背景

乾隆十三年(1748),作者春闈落第,南歸途經揚州,此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號令難安四鎮強,甘同馬革自沉湘”。“四鎮”,弘光時分江北為四鎮,以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四人領兵駐守。但他們擁兵自強,不聽軍令,反而自相攻戰,史可法無法控制,所以說“號令難安"。‘‘甘同馬革",典出《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耳。”以此說明說史可法甘願捐軀,誓死抗敵。“自沉湘”,是用屈原自沉子湖南汨羅江的典故。關於史可法的殉難,有多種傳說,其一是說兵敗以後投水自盡,所以這裡比之以屈原“自沉湘”。
頷聯“生無君相興南國,死有衣冠葬北邙”。上句,“君相”針對弘光帝和他身邊的奸臣馬士英阮大鋮而言。清兵南下,大敵當前,弘光帝卻只是忙著詔選美女,酣歌漫舞,醉生夢死,這在吳偉業的《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中就有著具體的反映。馬士英、阮大鋮這些閹黨餘孽,則利用手中職權,一味打擊、陷害堅持抗清的正人君子,同時助紂為虐,想方設法獲取弘光帝的歡心,滿足他的荒淫慾望,阮大鋮本人就親撰《燕子箋》、《春燈謎》等劇進獻。正如鄭燮《念奴嬌·金陵懷古十二首》之十二《弘光》闋所云:“弘光建國,是金蓮玉樹,後來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選色。燕子銜箋,春燈說謎,夜短嫌天窄。……更兼馬阮當朝,高劉作鎮,犬豕包巾幘。賣盡江山猶恨少,只得東南半壁。”史可法生前遭遇的儘是這么一班“君相”,他們怎能“興”復“南國”。史可法自沉後,人們拿他的衣冠袍笏作為替身,安葬在梅花嶺上。
頸聯“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上句“碧血”用的萇弘化碧之事,讚揚史可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自己殺身成仁。“心更赤”則是讚頌史可法忠於明朝,身雖死而志節不變,精氣長存,噴薄於天地之間。下句“梅花”,既切定梅花嶺這個地方,又借取梅花這個字面,巧妙地象徵史可法的忠貞氣骨。人們到梅花嶺瞻仰拜掃史可法的墳墓,連那裡的泥土也散發著忠魂的芳香。這恰是陸游在《卜運算元·詠梅》中所說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此聯兩句,都由上文“死有衣冠葬北邙”生髮而來,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梅花嶺”,至下文再由此盪開出去。
尾聯“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戰場”。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學生。桐城派古文家方苞寫過一篇著名的《左忠毅公逸事》,其中講到,史可法早年即深得左光斗賞識,說只有史可法“他日”能“繼吾志”;左光斗被閹黨監押在牢獄中,備受酷刑,史可法冒死探監,左光斗卻嚴厲責罵,要他防止閹黨連治坑陷,保存自己,以求將來為國大用;後來史可法將兵打仗,不辭辛勞,即惟恐辜負左光斗的期望。然而,由於弘光“君相”的昏庸腐敗,史可法孤軍作戰,獨力難支,最終只能以死殉國。如果他在黃泉之下遇到左光斗的話,師生二人必定都要對著南京這個明朝的留都,痛哭戰場。
全詩立足“梅花嶺”,扣住“史閣部”,反面以揚州“四鎮”、弘光“君相”來相襯,正面借“左公忠毅”作烘托,有力地突出史可法的矢志抗清,捐軀報國,讚頌其忠貞不二的節烈氣概,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愛國英雄的光輝形象。同時,字裡行間,也深深地寄託了對於明朝滅亡的哀悼之情。詩歌通篇表現出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充溢著一片激情,而辭章字句,反倒為之黯然失色,令人無心較其工拙了。

名家評論

王文濡:五六句傳神言外,一結忽然想到忠毅,便有生髮。

作者簡介

蔣士銓(1725—1785),字心餘,一字清容、苕生,號藏園,江西鉛山縣人。家貧,四歲時,母鐘氏授讀。十一歲時,父縛之馬背游太行。及長,工為文喜吟詠。金德瑛督學江西,稱之為“孤鳳凰”,拔居弟子員第一。乾隆十九年由舉人內閣中書,二十二年成進士,歷官庶吉士翰林院編修。高宗稱他為“江右名士”。士銓長身玉立,志節凜凜,作詩能拔奇於古人之外,長於七言。與袁枚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詞作亦工。喜戲劇創作,著有雜劇、傳奇共十六種,其中《一片石》、《第二碑》等九種合集,稱《藏園九種曲》,戲曲題材廣泛,語言風格近湯顯祖,並有所創造,當時頗有影響。注重詞章音律,但演出不多。又著有《忠雅堂詩文集》三十九卷、《銅弦詞》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