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圖

梅山圖

《梅山圖》是瑤族做“洪門”道場時張掛的神像圖。據估計:至少有200多幅《梅山圖》散落在民間, 是研究梅山和瑤族文化的重要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山圖》
  • 民族:瑤族
  • 地點:“洪門”道場
  • 類型:神像圖
《梅山圖》簡介,明萬曆四十四年《梅山圖》,清乾隆九年的《梅山圖》,

《梅山圖》簡介

瑤族做“洪門”道場時張掛的神像圖。洪門道場是瑤族梅山先民的遺風,當村里老人去世時,都要唱梅山歌和懸掛《梅山圖》祭奠亡靈返回梅山十三洞安息。梅山位於今湖南省中部新化縣安化之間,屬雪峰山系。據《宋史梅山峒蠻》記載:“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自秦漢以來,就有瑤人在梅山一帶生活。起初,出於“開闢荒野”的考慮,梅山一帶的瑤人得到減免一些賦稅的優待。到1072年,宋朝派官開發梅山,立城設縣,編制戶口,徵收賦稅。瑤人不堪重負,開始逃離梅山。

明萬曆四十四年《梅山圖》

1、該圖長約3米,寬約15公分。紙質似白宣紙,已發黃,局部破損。據收藏者袁先生說,它取自一個菩薩的肚腹。圖像為毛筆所繪,墨色。落款“丹青曾子瑞”,曾子瑞疑為巫師。結尾處署年“明萬曆四十四年”。這張圖是現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張關於梅山的圖像文獻,十分寶貴。
2、圖上的畫像從右至左依次排列為:五個鳥頭類人形雷神——一個豎長方形上下連著兩個人頭(頭髮類羽毛)中書一個“車”字的奇怪圖形——一個女性人頭鳥身雷神——五個女性“五猖”(中間三個似裸體),每人手捉一隻鳥——倒立張五郎,似裸體,頭頂三角形帽,雙手撐一個“離卦”,身體右側連著兩個大鳥頭——四隻鳥從四角向中間光圈(太陽)飛的圖形——兩個相向的龍頭圖——兩個鳥形人,手、腳掌皆執一個“雷”——書有“五八雷”字樣的幾道符,一道類“葫蘆”的符——三個上衣下裙帶方形帽的男性,手執斧頭,裙有叉,如原始時代圍的獸皮——三個類鳥形著裝的怪異女性——一個雙手舉著小屋的著漢裝的女性——一個類巫師的身如卵形的男性——一個著短衫、手執竹叉類工具的女性,一個上衣下裙舉彎刀的女性,一個舉斧頭的男性(似勞動場景)——一個拄竹杖穿長衫的巫師——一個執棍女性裸人,一個執棍男性光頭裸人——最後一個圖像是帶師公帽、著漢衫,雙手如鳥翅膀,盤坐在高台上的神像,就如今梅山“都猖大願”中的所謂“韓王”形象——接著是這張圖原來的主人曾氏家族有關“開光”的一段文字。
從以上內容看,該圖反映了梅山文化從原始社會到古代社會的發展全過程,集中體現了南方原始文化的雷神崇拜、鳥崇拜以及龍崇拜等重要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二人頭“車”字圖像,前所未聞,或與所傳皇帝時代的指南車有關,蘊藏有珍貴的遠古文化信息。從圖中可見,張五郎與“五”字亦密切相關,很可能是開闢“五方”的開天闢地之神!

清乾隆九年的《梅山圖》

梅山圖
《梅山圖》
上的彩繪以人物為主,畫布為麻織,大約有一千餘位形貌各異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薩、道、佛、儒三教先師,帝王將相,民間信仰的各種神仙以及瑤族人農耕布織以及漁獵勞作的畫面,是一幅反映瑤族信仰、歷史的珍貴畫卷。從其中的文字說明可以得知,它是根據明萬曆年間的“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張掛”的梅山圖臨摹繪製而成。瑤族的信仰是泛神論, 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圖》中的諸神以及洪門道場就反映了瑤民的信仰。
梅山圖
梅山圖
該圖於一九九五年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觀音鄉水賓村被人發現後送交當地檔案局收藏。據了解,該圖繪製於清乾隆九年(一七四五年),全圖分五卷,總長五百三十一米,彩繪在寬零點三五米的土白棉布上。從工藝上看,該圖是經過
防腐處理後彩繪的,每隔二米許訂有繩索,以供懸掛之用。該圖除有小部分因年久破損外, 其餘大部分保存完好。此《梅山圖》為我國瑤族保存完好、反映瑤族歷史深刻、內容豐富的瑤族文化古畫卷。
在恭城觀音鄉一帶瑤民中,代代相傳著這樣一個關於“繪製梅山圖”的故事:瑤族先人盤王去世後,6個各自成家立業的兒子每年農曆十月十五都要攜妻帶子聚集到父親生活過的老屋裡打鼓吹笙,追念父親。老母親目睹此情此景,欣慰中又有擔憂:隨著歲月流逝,後代子孫還能記得住祖先的音容笑貌和謀生的艱辛嗎? 一天,母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們說:“你們每人留下一件自己穿過的衣服,趁我眼睛還好使,手腳也靈便,把你們父親的音容笑貌、謀生的情景畫在上面。以後我不在了,每到你們父親的忌日,就把這圖掛在老屋前追念吧!”兒子們含淚脫下了身上的衣服,老母親傾盡精力把圖畫完,並將丈夫最後的歸宿地“梅山”題寫於畫卷之首——這就是瑤民們傳說中的最早的梅山圖。 而發現的梅山圖,上面的文字則清楚地告訴後人:這圖是依據瑤族祖上繪製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梅山圖臨摹而成的,全圖共分5卷,長達500餘米,分散於多個家庭中。
梅山圖
梅山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