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講國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梁啓超講國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啓超講國學》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選取了梁啓超著述中的相關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並輔以故事性的敘述方式,來做解讀。這些內容包括史學、文學、儒學、佛學、法學和教育、修養、倫理等諸方面。我們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希望通過本書能讓初接觸的讀者一看就入門,讓有基礎的讀者一看就能見微知著,從而更上一層樓。

基本介紹

  • 書名:《梁啓超講國學》
  • 作者:季風
  • ISBN:9787569904581
  • 類別:國學歷史
  • 頁數:224
  • 定價:35
  • 出版社:時代華文書局
  • 出版時間:2015-10-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作者簡介

季風,主要從事國學類的研究與創作。先後出版過《北大國學課》《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輕鬆學國學》等圖書,深受讀者喜愛。《北大國學課》自2013年3月出版以來,連續加印十餘次,名列全國歷史類暢銷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暢銷榜第3名,2013年度全國最暢銷的歷史讀物之一,2014年最暢銷的國學類圖書。

目錄

梁啓超講國學 1
前 言 1
第一章 梁啓超談史學: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象也。 3
1.梁啓超為什麼要發動史學革命? 3
2.為什麼說墨子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實行家? 5
3.中華民族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來的嗎? 8
4.中國為什麼會走向衰弱? 11
5.清朝時的讀書人都忙些什麼? 14
6.為什麼說趙武靈王是天下第一雄主? 16
7.武士道起源於日本嗎? 19
8.大同就是大一統嗎? 22
9.什麼是正統與非正統的史觀? 24
第二章 梁啓超談文學:急難風義今人少,傷世文章古恨多。 27
1.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是什麼樣的局面? 28
2.為什麼說杜甫是情聖? 31
3.小說具有變易風俗的功效嗎? 34
4.戲劇具有哪些現實功效? 36
5.為什麼要推崇少年? 39
6.為什麼說少年強則國強? 42
7.詩歌是怎樣來托物言志的? 45
第三章 梁啓超談儒學: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8
1.後世是否可以培養出“孔子魅力”? 49
2.為什麼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51
3.梁啓超眼中的君子 53
4.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56
5.何為“威武不能屈”? 59
6.什麼是浩然之氣? 62
7.為什麼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66
第四章 梁啓超談修養:淡看風雲,毀譽不動 70
1.缺憾也是一種美 71
2.寬容是一種智慧的善行 73
3.淡定,停下來看看路邊風景 76
4.怒對不公於事無補 79
5.懂得知足,生活就不苦 82
6.尋求淡然,在得與舍之間 85
7.如何在低調中修煉自己? 89
第五章 梁啓超談佛學:靜而能慮,定能生慧。 92
1.什麼是悲智雙修? 92
2.什麼是佛教的因果報應? 95
3.什麼是佛教的入世和出世? 98
4.中國的佛學有什麼特色? 101
第六章 梁啓超談法學: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104
1.不變法有哪些危害? 105
2.《拿破崙法典》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典籍? 107
3.管子的法治思想是怎樣的? 110
4.管子是怎樣講述法治與君主、人民的關係的? 113
5.法家為什麼最厭惡術治主義? 115
6.為什麼說國家的意志是立法? 118
7.如何處理權與法的關係? 121
第七章 梁啓超談倫理:獨立精神之道德法律、風俗習慣和文學美術 124
1.什麼是公德和私德? 125
2.為什麼要培育國家思想? 127
3.為什麼要倡導進取冒險的精神? 130
4.為什麼說享有權利是人的天性? 133
5.為什麼說自尊關係到國家的興衰? 136
6.權利和義務是怎樣的關係? 139
第八章 梁啓超談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將來,不在當下 142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142
2.耕耘與收穫 145
3.教育是教人學做人 147
4.立志,更需養志 150
5.為什麼說“百善勤為先”? 153
6.自己的事自己乾 156
7.盡力而為,因材施教 158

前言

歲月書寫歷史,眾生融成社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多的人都因主客觀的原因而成為稍縱即逝的微小浪花。然而對有些人而言,他們雖然走不出人生的宿命,同樣注定要成為歷史的過客。但是,當時代的大潮奔涌而來時,他們能順勢而為,勇立潮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樣的人,在中國的歷史上舉不勝舉。在這裡,我們把時空縮短,把眼光放近,從清末到民國這個風雲激盪的時代中選取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啓超。
梁啓超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也許是受他力圖變法的思想影響,他的一生也與“變”緊密相連,這既包括他個人的命運,也包括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
梁啓超於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出生於廣東新會縣的一個殷實之家。受家庭的薰陶,他自幼起就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並在6歲未滿時,讀完了儒家經典中的“五經”。緣於天姿聰穎,他為自己贏來了“神童”的讚譽。11歲時,他考中了秀才。16歲時,在廣東省的鄉試中,他考中舉人,名列第八名。18歲那年,他赴北京成婚。由這些簡歷中可以看出,憑藉著自己的聰穎,梁啓超的成長之路非常順利。所以,這期間他的“變”,是一種順應成長的積極變化。
而之後,使他思想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他受到了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康有為。梁啓超成為康有為的學生後,他的眼光開始由國內轉向國外,尤其是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想和政治學說。也可以說,就是在這個時期,奠定了他的改良主義政治思想。在25歲那年,他和康有為一道,發動了戊戌變法;29歲那年,他主編了成為一代青年精神食糧的《新民叢報》;在五四運動期間,面對各種風雲變幻,他都要評點一番……
不過,梁啓超的“變”既有讓人眼花繚亂之處,也有讓人匪夷所思之處,更有讓人大跌眼鏡之處。比如在政治主張上,他一時大力抨擊專制制度,呼籲民主,一時又哀嘆民智未開,為開明專制叫好。所以,在旁人看來,他一會兒是民主的代言人,一會兒又成了專制的捍衛者。在清朝滅亡後,他一改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大力擁護共和政體。武昌起義後,他去投靠袁世凱;和袁世凱鬧翻後,他又去投靠段其瑞;在段其瑞那裡待不下去後,他又轉向從佛學中尋求解脫……
當然,我們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梁啓超的多“變”,更多是時勢使然。但是,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梁啓超還有一個貫穿一生的“不變”,他的那些多“變”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著這個“不變”而轉的——這個“不變”就是濃濃的愛國情懷。他以一介書生之身,為了國家,積極奔走,幾至被殺頭;他長期流亡海外,輾轉游離,但不改初衷。在他的學術作品中,所圍繞的核心思想都是愛國。正是緣於他的這種愛國情懷,我們除了對其懷有一份崇敬之情的同時,願意將他的研究成果做些普及性的推廣工作,從而讓我們鑑古知今,於社會和個人多增些裨益。
所以,上面對梁啓超人生際遇的一些介紹,無非是起個拋磚引玉——引出本書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從歷史的角度,用一種公正的眼光來看待先賢,敬重先賢。
毫無疑問,梁啓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一位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大師。他的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的著述數量蔚為大觀,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平均每年創作達39萬字之多。並且,他的這些著述,在他的身前身後,都產生了巨大反響。比方說大家熟悉的《少年中國說》,其感情之深,著意之遠,愛國之切,希望之摯,前無古人,後不見來者。“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讀了這慷慨激昂,大氣磅礴的詞句,怎能不催人奮發,頻頻涌動愛國之心呢!又怎能不鼓舞人心,屢屢思施報國之志呢!
當然,僅靠一本書就想詳盡了解梁啓超著述的所有內容和思想,是不太可能的事。為此,本書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選取了梁啓超著述中的相關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並輔以故事性的敘述方式,來做解讀。這些內容包括史學、文學、儒學、佛學、法學和教育、修養、倫理等諸方面。我們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希望通過本書能讓初接觸的讀者一看就入門,讓有基礎的讀者一看就能見微知著,從而更上一層樓。
同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關注梁啓超、關注國學的各方力量、各方人士,能夠積極投身這一領域,為研究歷史、發掘學問、尊重先賢、弘揚國學做出更大的貢獻,也真誠希望有識之士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的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