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馬合口、麥地坪、芙蓉橋、洪家關、走馬坪、淋溪河、劉家坪等七個白族鄉鎮,外半縣如官地坪、瑞塔鋪等鄉鎮也流行跳仗鼓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植仗鼓舞
  • 所屬地區:湖南· 桑植
  • 文化遺產名稱: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 遺產編號:Ⅲ-98
基本信息,簡介,特點,歷史,傳承,

基本信息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南省桑植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分布
發展
桑植白族仗鼓舞經過了二個大發展時期。一是白族遷始祖來到桑植落腳,與土家族等民族共同發展,創造了白族仗鼓舞的原始雛形,二是明朝初期,社會發展,外來人口來到桑植定居,白族地區人口增加,仗鼓舞得到了長足發展,不斷完善了仗鼓舞的藝術體系。
套路
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硬翻身、兔兒望月、霸王撒鞭、獅子坐樓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靈巧多變。起舞時,人們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為步伐,三人一組,鼎足而立。

特點

“唯善舞者善戰也”,桑植白族仗鼓舞舞武同源,受戰爭和惡劣自然環境的影響,白族人把能陶冶堅強意志,增強體質的武術充分融入舞蹈,如“蘇公背劍、野馬分鬃”等,動作威猛,又不失舞蹈的細膩。
桑植白族仗鼓舞節奏明快,粗獷大方。人們在鑼鼓、嗩吶等民族樂器的配合下,翩翩起舞,自得其樂。
桑植白族仗鼓舞不受道具的約束。起舞時,農具或者任何生活用具都可以作為道具,這樣既大方,又顯示出古樸的美感。
桑植白族仗鼓舞因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其動作具有順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動律特徵。

歷史

桑植白族仗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內涵。700多年的傳承,為研究白族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舞蹈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傳承

桑植白族仗鼓舞與其它民間藝術一樣,受文革極左思潮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人們對這種古老民間藝術的興趣越來越淡化,仗鼓師的老齡化和傳承人的青黃不接,使得許多傳統武術動作瀕臨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