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溪(浙江瑞安景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桐溪風景名勝區在浙江瑞安桐浦鄉西北側,1994年8月由溫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溫州市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桐溪
簡介,景區特色,桐溪名人,桐溪傳說,

簡介

自古以來,桐溪就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數十條清澈的溪澗從西南的福泉山上奔瀉而下,匯合成一條大溪,因為那時溪邊有很多梧桐樹,所以就把這條溪命名為桐溪。
桐溪風景名勝區以桐溪水庫及周圍景觀為主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水陸活動兼營並重的湖山結合型風景區,景區內碧波蕩漾,輕舟掠影,群山環抱,層巒疊嶂,湖外有山,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山外有湖,湖光山色,欲界仙都;水庫兩側小坳中的有一龍潭,溪中砥石層疊,溪水潺潺,叢林茂盛,極富山林野趣,清溪秀谷,碧泉淙淙,景區內分布著釣魚岩、紗帽岩、金奶岩、壽桃岩等50多塊怪石。循水庫邊道而上則有許多石洞,蝙蝠洞、觀音洞、通天洞等怪洞雲集,石怪岩奇洞幽深。

景區特色

景區內的古代遺址彌足珍貴,有明朝王剛兄弟聚義之所——天慶觀,有明末政治家李維樾墓,有為紀念南北朝陶弘景而建的貞白祠等,還有近現代革命活動史跡多處,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桐溪名人

概述
傳說15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醫學家、道士陶弘景曾到桐溪一帶隱居。陶弘景,字通明,謚貞白先生,丹陽襪陵(今南京市江寧縣)人,曾在南齊朝廷里做諸王的陪讀。因為不滿朝政的腐敗,便棄官歸隱,跑到江蘇句容的句曲山住了一陣子。因為擔心被朝廷發現會請他重新出山,於是隱姓埋名,到處遊學,遍歷名山大川,輾轉來到安固(即今瑞安),在飛雲江畔長滿參天古松的嶼山住了下來。
陶弘景生平
陶弘景在朝做官時,與雍州刺史蕭衍和豫州刺史蕭懿兄弟倆交情甚篤。後蕭懿被當時的皇帝——東昏侯蕭寶卷所殺,蕭衍興師問罪,於公元501年攻人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廢了東昏侯,立南康王蕭寶融為和帝,蕭衍自己做了大司馬,獨攬朝政,權傾朝野,顯赫一時。這時陶弘景已在安固福泉山中隱居,不知怎的訊息傳入蕭衍耳中。因為陶弘景對宮廷內幕較了解,加上胸藏城府,足智多謀,所以蕭衍派遣心腹密使到福泉山中,把自己打算奪取帝位的想法告訴他,並請他出謀獻策。當時,陶弘景一來不滿南齊王朝的昏庸黑暗,二則因為朋友殷切之情難卻,便替蕭衍出了許多主意,終於幫助蕭衍廢殺了和帝,建立了梁朝,即位稱帝(是為梁武帝)。梁武帝登基不久,便多次遣使頒發詔書,徵召陶弘景出山輔佐為相,幫他治理國家。但因陶弘景超脫紅塵之志甚堅,無意再踏仕途,一再上表陳情,婉言辭謝。可是蕭衍求賢若渴,又遣使下詔:“您不看故人面,也要為天下庶民著想,國家太需要您這樣的賢人了!” 陶弘景決心跳出三界外,立志不在五行中,但被催得沒法,只得再上表提出:“臣歸隱山野,潛心修道之志已堅,而且還要精研醫學,著書立說留給後人,也是為百姓著想。主公朝中如有難決之事,臣當盡犬馬之勞,盡力為主公分憂便是。” 於是,蕭衍後來經常遣使問計,陶弘景也確實為朝廷出了不少主意,並勸蕭衍勤政為民,勵精圖治,所以國家大治,曾出現一段鼎盛時期。當時朝野上下,都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因梁朝採納陶弘景寬政愛民,減輕賦稅徭役等政策;加上這裡住著一位“山中宰相”,地方官吏也不敢放肆欺壓百姓。人們安居樂業,共享太平。同時陶弘景醫術高明,經常自己採藥配方,為遠近窮苦百姓治病,不取分文,不收謝禮。鄉間男女老幼,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讚,一致尊稱他為陶弘景公,俗稱陶公。為了永遠紀念這位陶公,就把他住過的小嶼山叫做陶山,漸漸地,陶山就成為方圓數十里的總地名了。

桐溪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條龍住在這個潭裡。那條龍很懶,白天睡懶覺,行雨看自己的興致,弄得桐溪一帶一晴就旱,一雨就澇,百姓苦不堪言。後來,香積寺出了一位道行很高的聖僧,他很同情農民的疾苦,就和懶龍鬥智鬥勇,打敗了那條龍,那條龍就逃出了龍潭,所以現在桐溪至澄頭就留下了九曲十八彎。從那以後,桐溪也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個龍潭雖然沒有了龍,水也不深,但因水質極好,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四周巨石光潔如鏡,所以深受遊客的喜愛,美名已經遠播千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