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來橋

紫來橋

紫來橋:原名桐溪橋,曾名子來橋,良弼橋,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市區龍眠河上。橋東西走向,東接東大街,西抵紫來街。全長48米,寬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條石壘成。最早建石橋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後來桐城派名人方苞(日後另行撰文介紹)的祖先。紫來橋是取“紫氣東來”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來橋
  • 原名:桐溪橋
  • 曾名:子來橋,良弼橋
  • 位於安徽桐城市市區龍眠河上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紫來橋:原名桐溪橋,曾名子來橋,良弼橋,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市區龍眠河上。橋東西走向,東接東大街,西抵紫來街。全長48米,寬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條石壘成。橋西頭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長方條石鋪砌,呈方形。橋的迎水面設尖形分水墩,今西頭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橋面中間有一道較深的古轍道痕跡,印證著老橋的古樸與滄桑。歷史上紫來橋曾幾度被毀。好在當地民風淳樸,每次紫來橋被毀之後,總有鄉賢捐資重修。
紫來橋
最早建石橋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後來桐城派名人方苞(日後另行撰文介紹)的祖先。紫來橋是取“紫氣東來”之意。清初橋基漸圯,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鄔汝楫復修,延邑人、內閣中書陳焯作《桐城縣重造東門橋記》勒石立碑(今不存)。
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木橋,七年(1668年)知縣胡必選加以修葺,構造堅實,往來稱便,一度更名為“子來橋”。時人韓臚有詩云:“朱欄照水赤,白石凌波蒼。履橋若平地,車驅騎連行。”紀其盛況。
乾隆初,毀於洪,大學士張廷玉,捐金數萬,重建石橋,兩岸俱有橋亭。邑人德之,更名為“良弼橋”,取清世宗皇帝賜書匾額“調梅良弼”之意。邑生姚興泉詞云:“桐城好,橋跨大河濱,捐俸經營賴良弼,築堤防禦有恭人,七省是通津”。

其他信息

嘉慶五年(1801年),橋毀於山洪。二十年(1815年),知縣呂榮易建木橋。鹹豐年間,洪圯橋亭,復遭兵燹。
同治三年(1863年),知縣薛元啟籌款再建石橋。九年(1870年)又加修葺,後因年深日久,洪水沖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再行修復。
1984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撥款修整橋垛,更換橋欄和及少數橋樑。1985年9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紫來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政府再次修繕紫來橋。
現況,老的紫來橋沒有了,現在是可以通汽車的拱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