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中藥)

桐油(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桐油,中藥名。為大戟科油桐屬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的種子榨出的油。植物油桐,分布於我國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越南也有分布。具有涌吐痰涎,清熱解毒,收濕殺蟲,潤膚生肌之功效。主治喉痹,癰瘍,疥癬,臁瘡,燙傷,凍瘡,皸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桐油
  • 別稱:桐子油(《綱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油桐屬
  • :油桐
  • 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有毒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油桐的種子榨出的油。

性味

味甘、辛,性寒。

功效

涌吐痰涎,清熱解毒,收濕殺蟲,潤膚生肌。

主治

喉痹,癰瘍,疥癬,臁瘡,燙傷,凍瘡,皸裂。

相關配伍

1、治中風口噤、痰厥、不省人事,桐油用雞翎蘸,掃入喉巾,吐痰即活。(《萬病回春》)
2、治一切瘡癤,桐油一斤,放鍋內略滾片時,不待白沫盡,即下飛過炒黃丹五兩,細細篩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貼(患處)。(《瘍醫大全》丹油膏)
3、治慢性潰瘍,桐油、鮮桑白皮適量。搗爛,敷於創面,乾後再換,直至痊癒為止。(《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塗擦;調敷或探吐。

使用注意

臨床僅外用,嚴防誤食中毒。

形態特性

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色,近光滑;枝條粗壯,無毛,具明顯皮孔。葉卵圓形,長8~18厘米,寬6~15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淺心形,全緣,稀1~3淺裂,嫩葉上面被很快脫落微柔毛,下面被漸脫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長葉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貼伏微柔毛;掌狀脈5(~7)條;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幾無毛,頂端有2枚扁平、無柄腺體。花雌雄同株,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萼長約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爪狀;雄花:雄蕊8~12枚,2輪;外輪離生,內輪花絲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2裂。核果近球狀,直徑4~6(~8)厘米,果皮光滑;種子3~4(~8)顆,種皮木質。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

藥理作用

1、對腸胃刺激作用。
2、瀉下作用。
3、致癌作用。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摩疥癬蟲瘡,毒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