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屬

桃花水母屬

桃花水母屬屬於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水螅綱(hydrozoa)、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笠水母科(Olindiasidae)的一屬。

桃花水母屬於淡水水母,多生活在與河流隔絕的湖泊、水潭、溝渠或池塘中,出現時間一般較短,故難以發現。由於發現時多在春季桃花盛開時節,有的呈粉紅色,在水中遊動,狀若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國古代稱其為“桃花魚”。我們沿用古名,將分布於亞洲、歐洲、美洲等溫帶地區及大洋洲的淡水水母中的Craspedacusta屬翻譯為桃花水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桃花水母屬
  • 別稱:桃花魚
  • 二名法:Genus Craspedacusta Lankester,1880
  • :動物界
  • :腔腸動物門
  • :水螅蟲總綱
  • 亞綱:淡水水母亞綱
  • :花笠水母科
  • :桃花水母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亞歐、美洲及大洋洲溫帶地區 
歷史記錄,相關傳說,發現歷程,種屬分布,依據形態特徵的分類,依據基因序列進行分類,生活史及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保護等級,

歷史記錄

遠在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歸州志》(卷一 地理志 物產 鱗則)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對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此後在我國許多古籍中對桃花水母的習性、形態及生態等有著詳細的論述。
清康熙六年(1667)《嘉定州舊志》(卷之五,物產志,鱗之屬)也有“桃花魚”的記載。
清雍正三年(1726年)《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一一九五卷,荊州府部匯考九,物產考)曾細緻而生動地對桃花水母這樣描述:“桃花魚出彝陵,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桃花魚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動則一斂一舒,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另處記載有桃花魚“非蟲類,惟一溪有之,溪在松隱庵後,距城三里許。”
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忠州直隸州志》(卷四,食貨志、物產)一書中寫道:“桃花魚淡墨色,形如桃花,桃花開時,出皇華城折尾灘積水中,”其後並附有熊文稷《桃花魚記》一文。
清道光十九年(1839)《歸州志》(卷一 地輿志 土產 水族)中有“桃花魚出吒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的記載。
清同治五年(1866)和清光緒八年(1882)《歸州志》也有同樣記載。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州志》(卷八,戶役志 物產)記載“桃花魚產吒溪河前江中,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形圓,薄如蟬翼,浮水面作翕張狀。”
薛德 (1918年)在《淡水產水母及桃花水母之舊記事》一文中曾列舉了《宜昌府志》許多關於桃花水母的記述。
1921年《湖北通志》(卷二四、物產)對桃花水母的形狀、顏色及運動等作了描述.說桃花水母有“紅白二種”,有的“身具五彩,鮮艷可愛”。對其出現的時期說:“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物無有矣。”
另外在鄖陽(今鄖縣)、巴東、歸州及長樂諸地方志中均有對淡水水母的記載。
根據以上所述,我國古代明確提出桃花水母不是魚。不是蟲類,正確記載了桃花水母的生活環境及出現時期,生動描述了其形態和運動。這在200多年前是個巨大的成就。根據目前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我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要比歐美各國早270多年。

相關傳說

在秭歸,“桃花魚”可謂家喻戶曉,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漢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

發現歷程

桃花水母屬動物的水母體出現時間一般較短,切沒有一定規律;但水螅體和休眠階段可保持多年,抵禦長期的惡劣環境;如在完全乾燥的情況下,桃花水母的包囊可存活40年,故難於發現。
桃花水母為W.Sowerby於1880年6月9日在英國倫敦Regent公園的皇家植物園一溫室內種植王蓮的水槽中首次發現的,在當時為自然科學家們非常注意的事情。此標本經Lankester研究,訂名為索氏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 自此以後, 桃花水母才在世界各國陸續發現,,主要是在亞洲、歐洲及美洲等溫帶地區,大洋洲及夏威夷地區也有發現。

種屬分布

依據形態特徵的分類

此前對桃花水母的分類主要依據外部的形態特徵,有關國內所定種類的可靠性以及有無索氏桃花水母的
存在,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問題之一。國外學者對國內報導的桃花水母屬的物種分類存在明顯的爭議。
中國桃花水母的主要的分類手段仍然是採用傳統的形態分類法,和振武等研究表明淡水水母的種級分類,應以主輻觸手的大小、平衡囊的形狀、刺絲囊的形狀和排列、生殖腺的形狀和顏色等為種間鑑別特徵,而種下分類則以傘徑大小、觸手的分級及數目、刺絲囊疣具有刺絲囊數目及平衡囊數目等為亞種間的鑑別特徵。
依照和振武等的研究,到目前所記錄的桃花水母種類共有 11 種,除了索氏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Lankester) 、伊勢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iseanum)之外,其餘九種在中國均有發現,分別為中華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inensis) 、 川井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kawaii) ,又名宜昌桃花水母、 樂山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 信陽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a xiny angensis) 、 杭 州 桃 花 水 母 ( Craspedacusta hangzhouensis) 、 四川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ichuanensis) 、 秭歸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ziguiensis) 、 楚雄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chuxiongensis) 、 短手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brevinema) 。

依據基因序列進行分類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測定了杭州與紹興產桃花水母基因序列,發現其核糖體小亞基 rRNA基因序列與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核糖體小亞基 rRNA 基因序列極為相似,序列相似度高達 99.61% 和 99.45% ; 分子系統發育樹分析表明,杭州與紹興產桃花水母與索氏桃花水母的分支置信度高達 100% ,杭州和紹興產桃花水母的核糖體小亞基 rRNA 基因序列與索氏桃花水母的差異屬種內差異,均為索氏桃花水母。
寧波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也用PCR和DNA測序技術擴增和測序了2003 ~ 2008年間采自浙江省寧波、 杭州、 溫州和金華 4個地區 7個地點桃花水母核糖體小亞基 rRNA( 18S rRNA) 基因, 並與已知索氏桃花水母和中華桃花水母18S rRNA基因序列進行了比對。 結果顯示:這 7個地點的桃花水母與索氏桃花水母序列極為相似, 相似度達 99. 67% ~ 100%, 遺傳距離為 0 ~ 0. 002, 而與同屬中華桃花水母的遺傳距離為 0. 013 ~ 0. 015。 分子系統學分析顯示這 7個地點桃花水母與索氏桃花水母分支的置信度高達 100%。 結果確定分析樣品均為索氏桃花水母。
索氏桃花水母索氏桃花水母
隨著基因測序研究技術的進步,專家們逐漸將桃花水母合併為3種,即索氏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Lankester) 、伊勢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iseanum)和中華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inensis) 。而索氏桃花水母也被證明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分布。

生活史及形態特徵

桃花水母屬有世代交替現象。
水螅體世代:淡水生活,單個或由2-4個螅狀體(很少7個)組成的小的匍匐根的群體;水螅體呈圓柱狀,無觸手;垂唇的頂口圍繞著刺絲囊叢,構成1個球形頭狀體,螅狀體略為漸狹,形成一個明顯的頸;水螅體基部有圍鞘覆蓋,附著於物體上;側生水母芽在螅體的中部或低部,也常變為水螅體頂端減數分裂(reduction);在不良環境中,以硅藻細胞(frustules)橫裂和休眠期(resting stages)囊胚方式進行無性生殖。(見圖A-B)
桃花水母屬
水母體世代:有很發達傘緣刺絲囊環;無胃柄;4條簡單輻管;無向心管;生殖腺囊狀,僅懸在輻管上;緣觸手只有1種,均勻分布於傘緣上,無黏附器官;關閉型的外-內胚層平衡囊位於緣膜內,形成向心管狀。(見圖C-E)

生活習性

桃花水母屬於淡水水母,多生活在與河流隔絕的湖泊、水潭、溝渠或池塘中。在每年3~5月或7~10月出現。通過傘體不停地收縮與舒張,將下傘腔內的水壓出體外,藉此朝相反的方向緩慢遊動。當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麻醉,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腔內。多以劍水蚤、小線蟲、小環蟲、小蝌蚪、小魚苗等為食。
水螅世代對環境要求極低,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岩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較高,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

保護等級

桃花水母不屬於國家保護動物,也並未被列入中國瀕危物種資料庫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桃花水母算不上珍稀物種,更不是‘水中大熊貓’。”——高謙副研究員(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3年,由於三峽大壩蓄水,秭歸老縣城將被淹沒,桃花水母棲息的三個水潭也將不復存在。不少當地人認為,桃花水母非常珍貴,且只存在於本地,就出現了保護這一物種的呼聲。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包括高謙在內的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們,從三峽建設委員會接下了“秭歸縣桃花水母搶救性保護研究”的課題。
為了徹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數量,高謙等人的足跡遍及全國9省1市。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幾乎每到一地,他們都能在不同水體中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除了江河湖泊,就連在一些小型的封閉水體裡都出現過。”
調研完成時,課題組已在全國30多個不同類型的水體中發現了大量桃花水母。甚至在課題完成後,課題組成員還不停地收到各地出現桃花水母的信息。這時,一個觀點也越來越清晰:這樣的分布範圍和數量,即使是按常識判斷,桃花水母也不能算作珍稀物種。
由於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中有水螅和水母兩個階段,前者往往難以被人發現,但可以通過無性繁殖大量“自我複製”,並在某種條件下轉化為水母體,因此在很多看不到水母出現的水體,不代表就沒有這一物種棲息。
由於水螅可以附著在水生植物上傳播,也可以在乾涸的水體中休眠,並通過風、鳥來傳播,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孤立的水體中也會出現桃花水母。
歷時3年的研究,2006年4月,這一課題在武漢通過了驗收。
課題組明確提出,桃花水母並非珍稀瀕危物種,只是鑒於其悠久而美好的文化情結,有必要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
《中國紅色物種名錄》應移除桃花水母
寧波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王丹麗教授,認同高謙等同行的研究結論。同樣長期研究桃花水母的王丹麗在表示,過去我國的桃花水母被分為9個種群,其中有兩種在2004年被收入當年版本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並被保留至今。
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專家們逐漸將過去的9種桃花水母合併為3種,而名錄中收入的兩種桃花水母也被證明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分布。
現還有學者呼籲將它們從《中國紅色物種名錄》中移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錄》中,也從未收錄桃花水母。
淡水水母權威:“水中大熊貓”說法無依據
河南師範大學的和振武教授,是我國最先研究桃花水母的專家之一,從1961年開始,他就一直研究桃花水母。
和教授表示,將桃花水母稱為“水中大熊貓”並非是科學研究者提出的,而是因為民間被其美麗的外表所征服,加上便於媒體科普宣傳,便紛紛譽之為“水中大熊貓”。這種說法沒有絲毫根據。桃花水母雖然很珍貴,但還是無法跟大熊貓相比。多年來,和振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一直在強調這個觀點。
多年來,和振武在全國18個省市採集過200多個桃花水母標本。他發現,桃花水母的出現並非都在早春桃花開放時節,還有一部分是在夏秋時節才出現。在早春出現的只有湖北秭歸、宜昌和四川樂山等地的“桃花魚”,河南信陽、平頂山、焦作修武及江蘇無錫、蘇州等地的桃花水母則在夏秋出現。
雖然不認同“水中大熊貓”的稱法,和振武還是認為,桃花水母仍然屬於比較珍稀的物種,“它們的出現時間也只有一周左右。時間之短,也顯得其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