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八景

桃源八景

桃源八景位於湖南桃源縣沅江內,距桃花源後門洞不遠。

桃源八景為桃川仙隱白馬雪濤潯陽古寺梅溪煙雨、菉蘿晴畫、楚山春曉漳江夜月、潼舫夜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桃源八景
  • 地理位置湖南桃源縣
  • 著名景點:桃川仙隱
  • 數量:八個
景區歷史,景點介紹,潼舫晚渡,漳江夜月,楚山春曉,潯陽古寺,梅溪煙雨,綠蘿晴畫,桃川仙隱,白馬雪濤,相關景點,

景區歷史


桃川仙隱是桃源八景之首,專指桃花源勝景。 白馬雪濤景觀位於沅江內,距桃花源後門洞不遠。此景觀是指江岸水流湍急處,仿佛可視見一匹駿馬在江水中騰飛,盪起沖天浪濤。據傳、此景觀之得名又與後唐武陵太守梁嵩有關,是梁嵩跨下白馬渡江及沉江的地方。 潯陽古寺始建年代不詳,但據考證至少早於宋代。到此景點,可嘆緬歷史的滄桑與興衰。 梅溪煙雨是桃源八景之一,在梅溪匯入沅江處。此景觀指每當煙雨迷濛的時候,汩汩流淌的梅溪與其上空煙雨相偕構成一幅美妙溟濛的景像。 菉蘿清畫景觀位於菉蘿峰的岩壁上。此景觀指菉蘿峰岩壁上岩紋成畫,在有雨的時候
桃源八景
,畫像卻仿佛處在陽光照耀下。這個景觀的命名又與神話傳說有關,把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融匯其中。 楚山春曉景觀位於菉蘿峰東1公里處。此景觀指在春季之初,楚山花草先於別處萌發所形成的景色。 漳江夜月景觀位於漳江匯入沅江處。此景觀指立於漳江閣上可眺望遠近山光水色,每逢晴朗月夜,均可見江底有美妙皎潔月影。 潼舫夜渡景觀位於桃源縣東北延溪口處的潼舫洲。潼航洲狀若一艘渡船,立於洲上觀黃昏日落之景,仿如在夕陽的金輝中緩緩航行。

景點介紹

潼舫晚渡

潼舫洲位於桃源縣城東北靠近延溪口的地方,居沅水之中,洲面不大,四周環水,就象一葉小舟隱現於滔滔的碧波之間。夕陽西下,陽光照到洲上,洲頭洲尾霞光成道,金碧輝煌,就象那裡埋藏有許許多多的黃金,潼舫晚渡便成為桃源八景之一。為什麼會有這種景致?這裡面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
桃源八景
傳說桃花源里桃子成熟的季節,一天中午,有兩個小孩拿著個桃子正在桃樹下面玩耍,這時來了個收山貨的老頭,一見孩子手裡的這顆桃子,心裡一愣,放下擔子,走過來就要買孩子手中的這顆紅桃。孩子不肯賣,老頭又裝餓又裝窮地騙得了這個桃子。
這老頭其實不是窮人,他是黃沙村的一個大財主,愛財如命,尖刻異常,他跟老婆子商量,一心要收集人間的寶貝為己有,於是,就裝成個收山貨的出了門。老頭訪珍覓寶,東跑西顛,這次又路過桃花源,恰恰看見了孩子手中這顆桃子。老頭認識這是蟠桃,知道這個蟠桃是無價之寶。他騙得了這個蟠桃很快離開了桃花源,急急忙忙往對河桃源縣城趕。要錢的渡口他不過,好容易才找到河岸邊停的一隻空渡船,渡船上寫著兩個字:潼舫。老頭長長吁了口氣,高高興興跳上船,放下擔子,搖起了槳。這財主從來沒有划過船,劃著名劃著名,船隨波涌,一個勁兒打圈圈,好容易才劃到河中間。
這時候,太陽已經挨山了,老頭飢餓難忍,心想有頓飯吃多好呀!剛剛這樣想,筐子裡那顆蟠桃就滴溜溜轉起來,忽然一桌飯菜出現於面前,酒味濃烈,魚肉飄香。老頭又驚又喜,狼吞虎咽地吃罷了飯,抹沫嘴,心又想,能有個床鋪躺一躺該多舒服!筐子裡那顆桃子又滴溜溜轉起來,眨眼間,果然一張床鋪出現於面前。老頭上了床,舒舒服服地躺下去,又小心翼翼地把蟠桃捧在手中,望著望著,禁不住財心大發:你如果真是個寶貝,今後我什麼都不用愁了,要是你能給我一船金子,我就要發大財了。他想到這裡,船上果然出現了金子,老頭喜得眉開眼笑。金子逐漸增多,壓得渡船在慢慢下沉,老頭不禁嚇得驚叫起來,可是沒有誰來搭救,唯有這顆蟠桃在船上不停在轉著圈子,又蹦又跳,發出陣陣笑聲。就在這笑聲中,渡船一直沉到了水底。
為此,宋代高士曾寫下這樣一首詩:
日落山前水漲時,有人拍手笑嘻嘻。
蒿師只管需把手,載過神仙不自知。
詩人用這四句話很巧妙地概括這個故事。蟠桃是寶貝,但又不能不說是神仙的化身,要不,為什麼會嘻嘻發笑呢?它笑財主貪得無厭,它笑財主刻薄狠毒。財主呢,竟被錢財迷住了雙眼,“載過神仙不自知”,而終於得到了應得的下場。
如今,夕陽西下的時候乘舟橫渡沅水,接近潼舫洲,確實可以聽到一陣陣嘻嘻的笑聲,這是碧波輕柔地拍擊著洲岸所發出來的絮語;也確實可以看到那滿洲的“黃金”閃出的奪目光彩。這是夕陽照在對面崖壁上的反射光和照進水裡的折射光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絢爛的景象。

漳江夜月

漳江從東北方向繞過桃源縣城,汩汩滔滔地匯入沅水。就在漳江與沅水的匯合處,屹立著一座雄偉的建築,這就是漳江閣
閣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桃源縣誌.營建志.城池》載:閣“在縣東,久廢,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縣令於文燦復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圮,知縣屈宜申重建,後又圮。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知縣王述周復建,十七年(公元1812年),知縣李英竣修。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知縣余堅重修。”閣分三層,為六方形磚木結構建築。外圍用青磚砌牆,粉刷成赭紅色,三層檐一般齊,滴水均下落至地。每層的各個檐角皆懸有小銅鐘一個,牆內三層木閣樓,可沿扶梯而上。第一層南北相對開門,無窗;第二層在牆壁上鑿有四個圓形視窗,內供奉一些小佛像;第三層內有“純陽臥宮”塑像,呂洞賓左肩挎劍,右手撐頭側臥,若有所思,神態如生。漳江閣三面環街,三面臨江,倒影映進碧波蕩漾的沅水,巍巍的,顫顫的,傾注了一江柔情。登閣遠眺,沅水兩岸的山色水影盡收眼底,加上輕輕拂來的清風,明麗的艷陽,叫人十分快慰。
澄波千頃絕塵埃,唱晚漁舟收釣回。
素魄莫愁天上盡,清輝還自水中來。
這是明人羅天純吟漳江閣的詩句。詩寫得很美,漳江閣的景色更美,遊覽漳江閣最好在晚上,當一輪玉磐似的明月冉冉升起,漳江閣隨即寵罩在銀白的波濤中。如果這時乘舟靠近漳江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水中那輪明月深深地嵌進閣窗的倒影里,從月升到月落,無論天上的明月在什麼位置,水中的那輪明月始終一動也不動,就像是一位美麗多姿的少女緊緊地投入情人的懷抱,眷戀著不肯離去,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恩賜的靜謐。江水抖抖的,那從水中明月出來的光輝,也是抖抖的,真是“清輝還自水中來”啊!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晨光曦微,水中這位妙齡的明月少女,才依依不捨地告別情人。等到第二天皓月初升,她們又迫不及待地緊緊摟抱在一起了。
奇怪嗎?也的確奇怪;壯觀嗎?也的確壯觀。那明月當空的夜晚,不知有多少情人泊舟閣下......造閣的時候,出動了木匠、岩匠、雕匠多人,這些匠人全歸一個掌墨師傅統管。掌墨師傅技藝高超,要出一丈長的木料,他隨筆一划,絕不會只有九尺九寸九;要做五分大的槓頭,他瞄瞄眼,墨筆一落,也絕不會只有四分九厘九。匠人們對他真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口口聲聲稱他為神師傅,掌墨師傅從此趾高氣揚,什麼人也不放在眼裡。有人對他稍有議論,掌墨師傅不是吹鬍子,就是瞪眼睛。
有一天,這位掌墨神師傅正蹲在地上監督著匠人們做工夫,突然從城裡來了一位身材矮小的漢子,口口聲聲要拜掌墨的為師傅,這位掌墨的神師傅眯著眼看了看他,見他這般模樣,不覺暗自好笑:當個徒弟都不合格,還想做木匠?於是大聲呵斥他,要趕他走。這位漢子怎么也不走,死乞白賴地硬要找點事情做。掌墨師傅萬般無奈,只好吩咐他去砍針閂。這針閂是柱頭和橫枋結合處橫插進去的一根銷子,是用來固定槓頭的,因此,砍大砍小多一根少一根都沒有多大關係。
這位徒弟接受了砍針閂的任務以後,從地上撿起一根木頭擺在木馬上,整天不停地用墨門在頭上彈著墨線。一直到動工立屋的這一天,也沒有他砍出一根針閂。掌墨師傅看了非常生氣,決心要狠狠整治這位傻裡傻氣的徒弟。
立屋的這一天,掌墨師傅親自出馬。他立起了柱頭,又敲進了橫枋的木槓,在梯子上連叫三聲“針閂”,但下面無人應聲。他低頭一看,這位徒弟早已無影無蹤了,唯剩下擺在木馬上的那根彈得儘是墨線的木頭。掌墨師傅氣憤已極,從梯子上“嗖嗖”地下來,對準那彈滿墨線的木頭狠狠地踢了一腳。想不到木頭滾到地上,嘩啦一聲,便成了無數個一般大小的木針閂。掌墨師傅這才如夢初醒,慌了手腳;才知道這位漢子並非凡人,定是魯班轉世。於是,他急忙燃起香蠟,帶領所有的匠人叩拜魯班。
再說這漳江閣已立完最後一層,刨鋸成形的木材也都用完了,但地上還剩下一根木針閂。掌墨師傅這時真不敢怠慢了,急忙下令叫匠人在立起來的閣樓上去尋找,看有沒有忘了插針閂的槓頭。找來找去,終於找著了,原來在臨江的柱頭上,那槓與橫枋的結合處忘了刻針閂眼。掌墨師傅沒有刻這個針閂眼的墨,匠人當然不能打眼;沒有針閂眼,針閂也就無從插入。這自然是掌聲墨師傅自己的過失,他再不好去呵斥別人。掌墨師傅只得找來一隻竹筐,用繩子拴住,叫匠人把筐懸到半空,自己坐在竹筐里,挨著柱頭打針閂眼。他從太陽出打到太陽落,掌墨師傅也不敢下來,剛想喊匠人點一盞燈,這時只見一點燈光從天空飄飄地落下來,飄到漳江閣,馬上變成了一盞圓燈籠掛在窗子上。
這個針閂眼,掌墨師傅一直打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他不敢合一下眼。一直到這個針閂眼打成了,插進了這根針閂,掌墨師傅才叫匠人們放下竹筐。等到他落了地,抬頭一看,發現那盞圓燈籠還掛在閣窗上,再也不敢上去取。所以,那盞圓燈籠就一直留在那裡。這就是人們在江水的倒影中看到的那一輪明月。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其實,嵌在窗子裡的這輪明月也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因為閣為六方形,三面臨水,無論明月行至蒼穹的哪一個位置,總有一個清明的影子留在閣窗里,只不過方位不同罷了。加上這臨水的三面,面面相同,所以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就象是從一面看到的一樣。這中間傾注了建築者們多少苦心啊!
從此,這裡就成了桃源八景之一。

楚山春曉

縣東南四里,此山狹而卑、園如彈丸。氣曖春早、花木先發,雞亦先鳴。
楚山重疊畫難成,花樹當春樹樹榮。
百舌間關殘月白,錦屏高展曙光生。
這是古人留下的一首描寫桃源八景之一楚山春曉的詩句。讀著這首詩,我們眼前仿佛鋪開了一幅絢麗的畫卷:萬木爭春,樹樹繁榮,當殘月剛落,曙光初生的時候,楚山就象高展的錦屏出現於我們面前,使人們不得不喟然長嘆:楚山真美呵!
楚山,山並不大,但以“當春花木先發,雞鳴先村市”而聞名。當嚴冬還沒有過去,周圍的山巒平地還是萬木蕭條的時候,楚山就已是翠綠蔥蘢、生機盎然了。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就知道春姑又來了,她又在懷念楚哥哩。
春姑在天空翩翩飛翔,用那靈巧的手指摸摸山,觸觸樹,於是山青了,草綠了,樹發芽了,鮮花開放了,蚯蚓出洞了,小鳥也在天空歡樂地鳴囀。歇息了一冬的農夫也都爭著下地,翻耕、播種,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培育給人們帶來生存希望的五穀。其實,何止在寒冬將盡時春姑才飛騰於人間呢?還在堅冰覆蓋著大地的時候,春姑就以自己頑強的生命與嚴寒作著殊死的搏鬥,那在風雪中怒放的臘梅,就是她預報著春天的信息。人們懷念著春天,想念著春姑。
可這一年,已經立春好久了。春姑還沒回來,雪花還在一個勁地下,北風還在一個勁地吹,千里冰封,萬山奇寒,,農夫們心裡十分焦急:這樣下去,怎么辦?總不能破冰播種吧!要是錯過了季節,這一年怎么會有收成,這樣的日了又怎么熬到盡頭?他們派人四處去打聽訊息,情況終於弄清了:原來是冰龍太子向春姑求婚,春姑不答應,被冰龍太子鎖在遙遠的南邊山洞裡,再也不能出來,從此以後,到處這是這凌冰凍的世界。
這一下,真急壞了楚山一帶的老百姓,他們一個個憂心如焚,坐立不安。村子裡有一個楚哥,他立志要把春姑接回來,給大家帶來福音,播下吉祥。楚哥要去接春姑,村里人自然喜歡,大家都感激地望著他,可是看著又犯愁了:這楚哥雖說是個相貌堂堂的後生,有高大的身材和千鈞的氣力,但怎能斗得贏冰龍太子呢?這冰龍太子暴逆姿睢,它張開血盆大口,千山萬壑馬上籠罩著一股瘴氣。大家深知冰龍太子的厲害,都紛紛幫著楚哥想辨法,出主意。他們合在一起商量,給他湊足了三九二十七天的乾糧,三九二十七斤燒酒,三九二十七雙竹根草鞋。意思很清楚,希望楚哥如何在三九二十七天之內把春姑接回來。季節本來就遲了,若是再遲延,老百姓就別想活命了。
楚哥肩負著鄉親們的重託上路了。外面奇寒,平地溜滑,他拿出竹根鞋穿上,再滑也不怕了。接著又是一陣猛跑,身上熱了。本來,鄉親們給他準備的三九二十七斤燒酒,是給他路上喝的,用以抵禦嚴寒,但他考慮到後面的路程還長,一滴也捨不得喝。
就這樣,楚哥逢山爬山,遇河過河,手指凍腫了,腳板凍裂了,滴滴鮮血在地上,留下兩行鮮紅的印跡,但他矢志不移,仍舊不停地往前趕著路。
一轉眼,二十天過去了,兜里僅剩下七天的乾糧。這一天,又有一座高山檔在他的面前,楚哥好不容易才爬上山頂,越往下滑越感到寒冷,滑著滑著他犯了疑:怎么山下比山頂還要冷呢?剛滑到山腳,楚哥聽到一陣淫蕩的哈哈聲和悲憂的哭泣聲。他尋聲找去,,找到一個洞口,有聲音從裡面傳出來:“春姑,你不答應和我成親,我就冰封三年六個月!”如今都已錯過季節了,再冰封三年六個月,老百姓還想活命嗎?顯然,這是冰龍太子盤踞的山洞了,春姑被鎖在這裡了。
楚哥本想一頭闖進去,剛抬腳又有些為難。論自己的力氣,怎么斗得贏冰龍太子?鬥不過冰龍太子就接不回春姑,自己為眾捐軀且不說,接不回春姑,村里百姓就要長期活受折磨!想到這裡,楚哥反而冷靜了,他搖搖背在背上的三九二十七斤燒酒,忽然來了主意。於是,他理理衣裳,抹抹汗水,大搖大擺地走進去,一見冰龍太子,便滿面春風地給他賀喜。
再說冰龍太子把春姑關在洞裡足足一個月,每天硬逼強求,無奈春姑死活不答應。冰龍太子惱羞成怒,正要找個證人急於完婚,恰恰有人出現於面前,而且進洞就直喊“恭喜”,不禁滿心喜悅。楚哥見冰龍太子這副模樣,又從背上取下裝滿燒酒的竹筒,滿滿斟了一碗遞過去。冰龍太子見到喜酒,更是心花怒放,接過來一口喝下。這樣喝了又斟,斟了又喝,冰龍太子一口氣喝下了這二十七斤烈酒,酒性發作,當即醉死在地。
冰龍太子一醉死,楚哥馬上雙膝跪在春姑面前詳述其情。春姑聽了楚哥的述說,又想到自己的職責,感動得熱淚雙流,隨著楚哥出了山洞。春姑在山洞裡被關押的時日又久,身體虛脫,力不能支,楚哥又把春姑背起來,拚命地跑。一路上,春姑用嘴吹了吹,春風便輕輕地颳了起來,雪消了,冰化了;春姑又用手凌空摸了摸,太陽便暖洋洋的了,萬山飛翠,層林盡綠。經受了幾個月冰封雪裡的老百姓見到這姍姍來遲的春天,都歡呼雀躍,背著犁耙,趕著耕牛,紛紛下了地,村前村後,一片歡樂景象。
楚哥去時走得苦,來時跑得急,身體累垮了,鄉親們跑來感謝他,他躺在椅子上一句話也回答不出,仔細一看,已長辭人世了。全村人嚎啕大哭,披麻戴孝,把楚哥葬於村旁,堆了一座高高的土墳,就象一座小山。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墳叫做楚山。
一路上,春姑深深被楚哥的精神所感動,楚哥死後,她跪在墳邊哭了好些天。自這以後,春姑每年總是最先到楚山來看望楚哥,她一看,這裡的草木就發芽了,雞先叫了,鳥先鳴了,桃樹開花了。春姑一來總要哭上好些天,淚水紛紛揚揚地灑落下來,把堰裝滿了,碧波蕩漾;把河裝滿了,流水喧譁。楚山也便因此而聞名了。
你想目睹這一奇景么?最好在冬末春初來此。在綠蘿峰棄船上岸,朝東行至二里許,萬山蕭條、寒雲暮暮之中,面前出現的那座春意盎然,鮮翠欲滴的山崗就是了。

潯陽古寺

潯陽古寺立於與縣城隔河相對的沅水右岸的潯陽坪,為桃源八景之一。地名何謂“潯陽”?沒有人去作具體的考察與研究,但據推測,此地與桃花源同時得名。陶淵明根據烏頭村風光的特點寫成了《桃花源記》,從此,烏頭村便更名為桃花源。陶淵明為潯陽柴桑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到處找他的“故土”,終於在沅水右岸找到了一片膏腴的土地,於是,便把這裡命名為“潯陽”了。即然此地為“潯陽”,那么靠山邊的那綠桑扶疏的村莊,就應該是柴桑的上里,或古田舍,或南村,因為陶淵明住宅有三處:一為上京(里)閒居,一為園居(古田舍),一為南里(南村)。上京閒居,東窗,窗外有林園,稱東園,園內有孤楹,有菊,有東籬。園裡的房屋十分狹小,不能與上京閒居的園田居相比。據考證,陶淵明42歲以前在上京閒居,42歲歸園田居,48歲移居南裹,50歲時又還居上京閒居直至終老。看來,應該把靠山邊那綠桑扶疏的村莊叫做上里才更為合適一些,那么,村莊裡那柳枝披垂的房宅就應是上京閒居了。
可惜此地除留下“潯陽”的地名以外,再沒有上里或上京閒居的任何記載,唯有潯陽古寺留芳史冊。
當陽古寺具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它系一建築群,廳堂三進廂房毗連。宋代高士曾為此寫詩云:
潯陽古寺久荒涼,倒柱頹梁臥夕陽。
一盞佛燈猶未減,齊天雲淡月華光。
詩人所記載的這座潯陽古寺已是“久荒涼”了,可見它的建築年代還要比宋更遠一些,為唐代,或是唐代以前。潯陽古寺雖已荒廢,如血的夕陽里靜臥著那些倒柱頹梁,但詩人依舊來到這裡遊覽。他的遊興並沒有因寺的倒塌而低落,相反,他看出了這裡的另一種風味,就地這野蒿叢生之中,那一盞佛燈似乎還在那裡亮著哩。它的光亮照耀著漠漠曠野,就象雨過天晴從雲層里灑澆出來的月光一樣,使這裡的一切都依稀可辨。
潯陽古寺就靜靜地躺在蒿草之間,任江水日夜不息地流淌,任歲月不斷地更換寒暑,一直到清代才得以修復,據《桃源縣誌.營建志》載:“寺久廢,每煙雨薄暮,竟猶聞鐘聲,這頗給人以一種奇特的感覺。明代闕文曾為此寫詩一首,題為《潯陽聞鐘》:
鹿死灰寒鼎再?興亡獨臥此長年。
縱橫鐵馬金戈世,不改清音落鶴田。
好一個“不改清音落鶴田”!讀到此句,誰的耳邊不象聞到了那清揚悠遠的鐘聲呢?心情定會被這鐘聲所激動,思緒也就久久縈繞在這裊裊的餘音里。這與“一盞佛燈猶未減”有異曲同工之妙。闕文也定是煙雨薄暮之時在廢寺旁來“聞鐘”的,因為此句中有“不改”二字。若真是那銅鐘發出來的悅耳之聲,何必有此二字?可見他也是“猶聞鐘聲”了。
無論高士筆下的佛燈也好,闕文筆下的鐘聲也好,都不免帶有幾分浪漫色彩。與闕文同代的李輅,就曾不帶任何華麗色彩去寫潯陽古寺倒塌後的真實情景:
僧家遙住翠微間,世代紛更景跡閒。
倒柱荒涼空歲月,斜侵風雨蘚苔斑。
潯陽古寺自清乾隆年間復建以後,曾一度十分興盛,寺內有石雕佛像數十尊,早晚鐘聲悠揚,遠傳四方。據《桃源縣誌.營建志》載:“寺中有井,井中有龍泉劍光,常夜出如星如月,上逼雲霄”,這真是潯陽古寺里的一奇!看到那井中射出一道刺眼的劍光,如同一道凝固的閃電,這時誰能不為之驚異!
古寺自復建後經歷了一百餘年,1974年又被全部拆除。來此遊覽,雖不能一睹古寺盛景,但人們可以從留在兩根石柱上的對聯去欣賞它的壯觀:“燈落雲霄璃色煥;鐘鳴煙雨偈音長。”對聯的作者巧妙地把古人提到的“佛燈”和“鐘聲”糅合在一起,濃縮成這十四字,同時還融進一種新的成份,這就是鐘鳴煙雨之中和尚念經時所發出的時高時低、跌宕有致的唱和之音。

梅溪煙雨

當人們沿著楚山憑弔,緬懷楚哥的業績,有感於春姑的忠誠之後,再順公路南行兩公里,左側,可見一條潺潺的小溪,這就是梅溪。每當煙雨濛濛的時候,梅溪上空便繚繞著一層淡淡的雲霧,雲霧中露出一朵朵怒放的雪白的梅花。這種奇景,曾深深地吸引唐代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他寫詩讚道:
摩娑睡眼望山坳,非霧非煙景四郊。
一幅生綃不收拾,被風展卻掛林梢。
這一非霧非煙,在山坳里舒捲、蒸騰的是什麼東西呢?原來是一幅生綃。詩人的比喻是多么形象、精當!是呀,這是誰的一幅生綃不去收拾呢?竟被風卷了去掛在樹林裡,使這裡的山川、樹木、屋宇都罩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面紗!可惜他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筆,即是那“非霧非煙”之中怒放的梅花。
梅花為什麼會開放在雲霧裡?要了解其源流,必須先從彭七郎說起。
彭七郎是桃源城附近的一位獵人。有一天,他到山上去打獵,忽然聽到一陣陣“救命”聲,聲音緊急悽慘。彭七郎心裡一驚,尋聲追去,發現前面不遠的地方,一隻老虎正追趕一隻梅花鹿。彭七郎彎弓搭箭,對準老虎射去,老虎中了箭,一聲大吼,轉身撲向彭七郎。彭七郎接連又是兩箭,老虎才長嘯一聲喪了命。彭七郎再去尋找那隻梅花鹿,發現它正躺在樹蔭下陣陣顫慄,嘴裡發出時斷時續的痛苦的呻吟。不一會,梅花鹿生下一個鮮紅的血球。血球落地,“叭”地一聲炸開,立即長出一株梅樹。這梅樹枝繁葉茂,開滿了玉一樣的素淨的花朵,冷香陣陣撲鼻。梅花鹿感謝地看著彭七郎,噙著眼淚對他說:“七郎,你救了我們母子,是我們的救命恩人,這株梅樹就送給你吧。”
彭七郎告別了梅花鹿,把這株梅樹栽在自己屋前,又特地開挖了一條小河,把沅水引到屋前來澆灌。梅樹沾了土,枝條長得更加粗壯,得了小河的水,花兒開得更加鮮艷。
彭七郎是受苦人,先前,飯吃不上口,衣穿不上身;自從屋前栽了那株梅樹以後,他每天早上一開門,望見這株樹,肚裡就飽,渾身也有了力氣;每次打獵歸來,望見這株樹,一天的疲勞都消失得乾乾淨淨。左鄰右舍、七村八落的窮人,聽彭七郎說起這事,也都這么仿效,果真也一樣靈驗。
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不知怎么就一下傳到縣太爺的耳里。縣太爺聽說彭七郎得了這么一株梅樹,馬上帶領衙役來挖。
這一天,下著濛濛細雨。梅樹被縣太爺挖了出來。正要抬著往回走,卻見梅樹輕輕地飄起,一直飄進了這條小溪上空的白雲里。
縣太爺沒有抬走這株梅樹,事隔多年,每逢下雨的日子,人們卻看見它依舊立在溪頭的白雲里,滿樹白花怒放,還可以隱隱聞到從雲層里飄下來的梅花冷香。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條小溪叫做梅溪。因為它專為澆灌這株梅樹而開挖的。梅溪煙雨自然成了桃源的八景之一。

綠蘿晴畫

桃源縣城對面有一座陡峭的山峰,名叫綠蘿峰。綠蘿峰的岩壁上,有一幅桃花源全景圖,圖為白色線條組成,襯以黑色的岩石,蔚為奇觀。細雨溟濛的日子,這裡似有陽光照耀,這幅圖也愈顯得清晰,那亭台樓閣、竹樹古洞,也為之增加無限的生氣。《桃源縣誌.疆域志.川附八景》載:綠蘿峰:”峭岩削立,肯書理,雨時常有晴色”,故名綠蘿晴畫。無論是泛舟遊覽的旅客,還是乘輪船匆匆而過的人們,無不對他久久地注目。是呀,圖無雕?的跡象,也無勾畫的墨痕,它是怎么構成的呢?這在人們心中不能不說是一個謎。
要想解開這個迷,請先聽一段故事吧。
古時候,綠蘿峰下有一個綠蘿村,綠蘿村,里住著一位樵夫。他妻子是個非常厲害的女人,飯不讓丈夫吃飽,衣不讓丈夫穿暖,硬要丈夫每天砍五擔柴,一擔柴要賣50文錢,一天沒有250文錢交到她手裡,丈夫不是挨罵就是吃不上飯。樵夫呢,為人老實善良,看見有的老婆婆家沒有柴燒了,他就氣也不歇,多砍一擔給人家送去。
這一天,樵夫的生意不好,只賣四擔柴,早就散市了。樵夫挑著這擔剩下的柴,提心弔膽地往家裡走。走到家門口,不敢進屋,數著口袋裡200文錢,躲在屋檐下拭眼淚。忽然,有人在他肩上輕輕地拍了一掌,問他哭什麼。樵夫驚而回首,只見站在面前是一位陌生的和尚,當然不好吭聲。和尚一再追問,樵夫才把原委告訴他。和尚聽了,買下了這擔柴,摸出50文錢送給樵夫,一轉身,卻不言不語地徑直走了。樵夫收了錢,見和尚柴也不要轉身走了,只好挑著柴拚命趕上去。趕著趕著,看看天快黑了,周圍也沒有人家,樵夫著了急。。這時候,和尚突然迴轉身來,似乎才發現樵夫似的,抱歉地說:“哎呀,真的,我忘了這擔柴了。人人都說你這樵夫的心腸好,果真不假。”樵夫不要和尚誇獎,只問離他家還有多遠。和尚告訴他:可遠著哩,不如今晚就返回你家歇一宿,天亮再啟程。樵夫雖然作不了主,但認為和尚說的有理,便隨口答應了。
這一夜,和尚就住在樵夫家裡。妻子看見丈夫引來了這么個和尚,滿肚子不悅。她把吃的半碗飯往樵夫面前一擱,對和尚不理不睬,故意氣他。樵夫端著碗,看著老婆有口難言,回頭把飯送給和尚。和尚也不推辭,接過碗就吃,三扒兩口便吃完了,碗一擱,倒在鋪上呼呼地睡了。
第二天一早,妻子自己吃了飯,嘴一抹,鎖上米櫃,又叫樵夫去砍柴。這時候,和尚忽然爬起來,向樵夫喊著要飯吃。樵夫為難地搖搖頭,不敢作聲,只朝米桶上努了努嘴。米桶上掛著把黃燦燦的大銅鎖。和尚朝米桶一指,銅鎖自動打開。妻子本來正要出門,聽得米桶蓋“啪”在一聲響,連忙收腳回頭,一屁股坐在米桶上。
和尚心想:從都說這位樵夫的妻子厲害,果真不假。他指著樵夫說:“樵夫呀,你今於不必上山了,我帶你到一個地方去砍柴。”說著,便從袈裟里摸出幾支筆和幾色顏料,用筆蘸著顏料在板壁上畫起畫來。他先畫翠綠的竹子,鮮紅的桃花,再畫亭台樓閣。樵夫一看,這不就是前面的桃花源么。和尚最後一筆才畫上洞門。洞門剛畫上,“咔嚓”一聲響,石門大開。樵夫清清楚楚看見洞裡整整齊齊的田園,鱗次櫛比的房舍。和尚一縱身,跳進了洞門裡,然後回頭向樵夫招手,直喚他快進去。樵夫把扁擔一丟,縱身一躍,也進了洞門。妻子一見,滿心歡喜,進了洞,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受不盡的富貴,也嚷著要進去。她剛踮起腳,又想到外面有帳沒有收回來,於是就搖搖擺擺去收帳。收回了外面的帳,又想到家裡還有丈夫賣柴的250文錢,桶里也還有些米。等到她去取那250文錢,扯開羅裙去倒桶里的米時,只聽得背後“咔嚓”一聲響,回頭一看,洞門關上了。妻子氣得雙腳直跺,一下扒掉了圍在腰前的羅裙,狠狠朝一邊甩去,想不到羅裙一下掛到了板壁上。她氣鼓鼓地坐下來,盯了板壁上的畫一眼,只見白光一閃,畫不見。她忙掀開羅裙找畫,畫清清楚楚地印在羅裙上,她氣極了,把羅裙提到河裡去洗。一江水給洗綠了,還是洗不掉,慪得她又把羅裙一甩,甩到了綠羅峰的岩壁上。裙子一接觸岩壁,白光一閃,那幅畫清清楚楚地印在峰壁上了。
這就是綠蘿峰上為什麼會出現一幅桃花源圖的迷。這幅圖與其說是和尚的傑作,不如說是樵夫勤勞善良的豐碑。既是豐碑,當然萬古長存。
畫是明快的,美麗的。明代詩人李輅曾吟詩嘆曰:
沅江南下綠蘿崖,水色山光紫翠開。
晴日輕風天似洗,芙蓉倒蘸碧螺杯。

桃川仙隱

桃川仙隱就是指桃花源,被列為桃源縣八景之首。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桃花源多少美麗動聽的名字:桃源仙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如果從桃源縣城乘車南行駛15公里,或乘船溯沅水而上,於“問津處”登入,再“沿溪行”,便可一睹她的芳容。她就象一顆熠熠耀目的明珠,鑲嵌在萬山叢中;又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以動人的笑顏迎接著遊人賓客。
桃花源系一建築群。它的範圍,按《桃源縣誌》記載:“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定山界:東西闊七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障山在祠堂南四里,以山頂分水為界......”又據清嘉慶《桃源縣誌》所載:“桃源之山,西盡水溪,東逾桃花之溪,群山環拱,周圍五十里,其首曰桃源洞山,一曰武陵之山......”唐宋年間,這裡已被封建王朝重視。據有關資料記載: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曾規定桃花源一帶“三十戶蠲免稅賦,永充灑掃,守護山林。”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詔隸二十戶,免徭,以奉灑掃。”1959年月1月24日,桃花源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在晉代以前,這裡就以風景幽靜,林壑優美而出名,那時叫做烏頭村。自從東晉詩人陶淵明把這裡的山光水色寫進《桃花源記》以後,這裡才正式以桃花源命名,從此,名聲日隆,在詩人的筆下,桃花源的自然風光是美的:那縈迴曲折、泠泠有聲的桃花溪;那溪邊鮮美的芳草,繽紛的落英,以及那“仿佛若有光”的古洞,在人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清秀明麗的畫卷。詩人又根據自己的旨趣和抱負,把這古洞內的天地,幻想成“相命肄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在這裡“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在這裡,“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見。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他給這裡自然的風光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面紗,使這裡的美顯得更加雋永、更加深沉,給人以一種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就是這種外表美(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內在美(“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的社會制度)渾然天成的統一體。正因為如此,她以自己所獨有的這種“美”吸引了古今多少騷人墨客,招來了多少羽士高僧,也使許多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紛紛寄希望於這塊仙境樂土。他們登寺觀而緬古,入古洞而抒懷,或吟唱於高山,或賦詩於清流,留下了一篇篇動人華章,各自以生花的妙筆,為這裡增添了一道道絢麗的色彩。在王維的筆下,這裡是“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一幅美麗的圖景。那盛開的桃花,如火如荼,似紅雲,似落霞,“坐”、“行”、“遙”、“近”,僅用四字構成了層次分明的畫卷。韓愈稱這裡的“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蒸紅霞”,多么鮮明的色彩。蘇軾對這裡的描寫又與他們不同,他不學王維和韓愈用大紅、著熱色,僅用“桃花滿庭下,流水在戶外”,給人以一種舒淡的恬靜的美。至於王安石,完全把這裡寫成一種神仙之境了,說桃花源中人“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寶枝為薪!”桃花源的自然風光是美的,陶淵明筆下的意境更是美的,再加上歷代騷人墨客的吟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這裡的風光,挖掘豐豐富的內涵,使得這裡美不勝收了。
據嘉靖《常德府志》記載:“桃川宮,縣西南二十八里,晉建。”可見自晉代始,這裡就有了建築,且建築以“桃川”命名,足可想見與桃花源之間的密切關係。到了唐代,這裡便形成了自沅水邊至桃花山的巨大的建築群。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召修桃花源五百仙人閣成,名望仙閣。宋徽宗政和一年(公元111年)。依桃源山勢建梵寺,分上、中、下三宮,次年,欽賜“桃川萬壽宮”宮名,形成頗具規模的建築群,至元惠中時(公元1333--1368年)毀於戰亂。明清兩代,桃花源的建築移至桃花山,以秦人洞側之大士閣(今桃花觀)為主體,時與時毀。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桃源知事余良棟重摹,雕刻“桃源佳致”碑,同時,還重修靖節祠,並沿山配置亭閣,按陶淵明桃花源詩命名。桃花源歷經興廢,風景多變。解放前,古蹟橫遭破壞,景物荒蕪殆盡,不少建築因失修而倒塌。解放後,黨和政府特別重視保護國家文物,幾經修復,真是三十六洞,別有一天。
桃花源面朝碧澄清澈的沅水,背靠層巒挺秀的群山。這裡,有芳草鮮美的“爛船洲”;有清澈明亮的“桃花溪”;有“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的桃林道;有“桑竹之屬”的廣袤桑園,有勁節高風,堅韌挺拔的萬竿翠竹;有充滿神話和傳奇色彩的“秦人古洞”......古人遊覽桃花源景區的路線是:在桃源縣城上船,溯沅水而上,再在問津處登入。先游水府閣,後門洞、爛船洲,再溯桃花溪而上,可觀賞空心杉,仰桃川宮,煉丹台、淪鼎池遺址,抵佳致碑。過佳致碑,進桃花源牌坊,跨窮林橋,穿二道門,便抵菊圃方竹亭就在菊圃右上側,亭邊可遙望遇仙橋,在遇仙橋上小憩片刻,歷石級而上,過水源亭、桃花潭,到秦人古洞。洞內可覽豁然軒、千丘田、延至館、高舉閣、歸鶴峰、摩頂松等風景與建築。過摩頂松,順坡勢而下,可到淵明祠、桃花觀、躡風亭、玩月亭。穿桃花觀山門,經集賢祠,右拐,沿尋契亭、既出亭,可從向路橋而出。
如今幾經修葺、擴展,已將桃花源分成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和秦人材4個景區,景區面積由原來的不足半平方公里,擴大到近9平方公里。景點由原來的20餘個,增加到70餘個,這已非古桃花源可比擬了。
桃花源因《桃花源記》而得名,《桃花源記》因桃花源而生色。那么,陶淵明所描寫的這處仙境到底是怎樣來的呢?這又得從牛郎織女說起。
傳說,牛郎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用銀河隔開以後,織女天天茶飯不思,既想丈夫,又想伢兒。夫妻倆分開在銀河兩旁邊,一年只見得到一次面,不見面想得心疼。後來,織女想,家裡有田有土,總比這樣留在銀河邊受折磨強,還不如叫牛郎帶著伢兒回去的好。
織女有個妹妹,叫七仙女。她很同情織女和牛郎的遭遇。她曉得了織女的心思後,對她說:“牛郎家裡窮,回去還是一樣過苦日子?”便幫她出了個主意,叫她織塊衣食住行樣樣俱全的錦緞,讓牛郎帶回去,錦緞一落到人間,那就會隨著錦緞的樣兒變,樣樣齊備,這不就可以過上安穩日了了嗎?織女感到這個主意好,她就日夜不停地紡起錦緞來了。她用青色絲線織成山嶺,用赭色絲線織成土地,用藍色絲線織成池水,用綠色絲線織成竹林。她織呀織呀,錦緞上出現了美景:藍天、白雲、明晃晃的太陽;天上鳥在飛,塘里魚在游,豬羊滿圈,雞鴨成群,屋前屋後是一片紅艷艷的桃花。可是她一邊織一邊想這塊地方織得再好再富裕,有什麼用啊,一旦被官府壞人發現了,還不是被他們白白霸占去?她就把這心事告訴了七仙女。七仙女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叫她用灰黑色絲絲織成一個通天的大山洞,把這些山啦,水啦,田啦,房屋啦,牲畜啦,一齊都安置到山洞裡頭,外面只留下一個窄窄的洞口再用青色絲線在洞口織了許多亂蓬蓬的藤條。這樣,把這個洞口掩遮起來,誰也發現不了這個好地方了。她要趕在七月初七之前,把這塊錦緞織出來,好讓牛郎趕快帶到人間去。
到了七月七日,織女果然織成了這塊錦緞,心裡高興得就甭提了。她帶著它去會牛郎的時候,心裡“砰砰”跳,怕被看守的天兵看到了。她急急忙忙往銀河邊走,只見前面已經架起了鵲橋,心裡一陣高興。不料她剛剛踏上鵲橋,忽然聽見頭頂響起一陣哼哼的冷笑,抬頭一看,王母娘娘正板著臉望著她呢。這一下,織女心就慌了。不好!錦緞掉下去了。那錦緞離了織女的手,就飄飄蕩蕩地往下降。飄呀,飄呀,飄過九重天,快飄到人間時候,頓時放射出閃閃金光,把大地照耀得通亮。王母娘娘原來並不注意,等到看見人間金光閃亮,這才發現有塊飄飄蕩蕩往下降的錦緞,趕快派天兵天將去追回來。可是已經追不上了,錦緞已落到人間的大地上了。只聽見“轟”的一聲聲響,地上放出一片紅光,地面上出現了一個山洞。山洞的洞口上網著藤蔓,周圍開著桃花;山洞裡的那塊地方,和錦緞上的圖案一模一樣,美極了。王母娘娘沒有辦法,她想,這仙境已經到了人間,收也收不回來了,但可不能讓凡人進去呀。於是,她從架橋的喜鵲中選出兩隻派到人間,叫它們日夜看守著這塊仙境,不許一個凡人進去,當然更不準牛郎到山洞裡去。從此,喜鵲就一直守著洞口,嘰嘰喳喳的,人們還以為是個喜鵲巢呢。

白馬雪濤

桃花源後門洞下游不遠處的沅水之中,她的得名,與後唐武陵太守梁嵩有關。
梁嵩是廣西潯州府南平縣人。他幼時家境貧寒,唯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然勤奮好學,熟讀兵書,專攻武藝,終學成一身非凡的本領。滿師這一年,恰逢朝遷招收武科狀元,梁嵩進京應試,一舉奪魁,於是皇帝派他作了武陵太守。
梁嵩自小受苦,深知窮人謀生的艱難。做了武陵太守以後,他開糧倉,擴桑田,事事為老百姓著想,還不時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接濟窮人,老百姓都很感激他,把他當作衣食主人,再生父母。他上任的第三年,武陵發生旱災,加上蝗蟲為害,真是赤地千里,滿目荒涼,老百姓無法生存,都紛紛扶老攜幼,逃往他鄉。一時間,整個武陵,餓殍載道,哀鴻遍野。梁嵩目睹這種情景,心急如焚,親自帶人滿郡滿縣去察看災情,又挨家挨戶進行勸說。回到府上,他心情沉重,夜不能寐,想到老百姓日後的生計,如刀剜肉。於是,他連夜向朝遷寫了一本減郡賦的奏章。這一年,梁嵩又把大小官員分派下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幫助老百姓恢復生產,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僅僅一年時間,河道疏通了,河水引進了田疇;土地翻耕了,平地山崗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百姓們都得以安居樂業。又過了一年,武陵處處都呈現出一種初步繁榮的景象,農村五穀飄香,六畜興旺;城市百廢俱興,財源廣茂,這中間包含著梁嵩慘澹的經營和辛勤的汗水!
老百姓生活安定了,日了富裕了,梁嵩這才想到自己一別數載的母親。母親的日了過得怎樣呢?人到暮年又怎能不思念自己的親生骨肉啊!梁嵩一心要把母親接來武陵安度晚年,以盡孝心。哪想到剛剛作出決定,就收到一封十分火急的家書,書中道:母病重,急盼兒歸。梁嵩再三思量,只得辭官去職回故里,以侍奉母親直到天年。
起程這一天,梁嵩不驚動任何人,三星未落,媚月尚明,他早早起來乘了一匹白馬,出武陵城往西北而得。那馬似乎明白主人的心思,飛蹄揚鬃,只見兩排樹影倏倏地往後傾倒,梁嵩仍嫌馬跑得太慢,不停地鞭打。
天色已明,晨曦初露,梁嵩已行至桃花源對面沅水邊上的一座橋頭。這時候只聽得身後一陣陣呼喚,回頭一看,原來是百姓聞訊趕來送他。看到這番情景,梁嵩只覺得心酸眼熱。為了叫百姓早早返程,不要耽誤了工夫,就遠遠地向人們揮手,撥過馬頭,飛起一鞭,兩腿一夾,那白馬飛快地衝下石橋,踏著波濤,從水面上削了過去,身後濺起一片迷迷茫茫的水霧。梁嵩到了沅水右岸,恰恰老百姓也趕到了沅水左岸,大聲哭著喊道:“梁太守,你等一等,讓我們送送你吧。”梁嵩心裡很不好受,回頭望了望對岸的父老鄉親,想給他們留下一點什麼禮物作為永久的紀念,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正在這時,他坐的那匹白馬“咴咴”一聲長叫。叫聲將梁嵩提醒,他拍了拍馬的脖子道:“白馬呀,你跟了我這些年,我再不帶你回去了,你就留在這裡吧。”白馬聽懂了梁嵩的話,又“咴“地長叫了一聲,伸出舌頭親切地舔著他的手。梁嵩從馬上跳下來,又回來看了看對岸的百姓,這才換乘另一匹駿馬往桃花源方向跑去。
白馬聽了梁嵩的話,轉身往回去,從原路再渡沅水,但因來時跑得過猛,損了力,走到江中,再也沒法渡過去,慢慢沉入水底了。
老百姓為了紀念梁嵩鞭馬過江的情景,就在這裡的麻枯石上鑿了“撥馬削濤”幾個字。這幾個字水洗不去,浪打不平,一直留在這裡。梁嵩站著流過淚的那座橋,老百姓也給它取了名字,叫做思鄉橋。
梁嵩的業績,《桃源縣誌》上曾留下一段簡略的記載:“梁嵩,廣西潯州南平縣人,後唐狀元,武陵太守。奏減郡稅。母病,歸養,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馬,因以名渡,志思也。”不少詩人曾臨渡思之,不勝感慨。宋代高士就把他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把此地的風光寫得維妙維肖:
層瀾疊浪勢轟雷,怒雨號風涌雪堆。
半夜四天雲墨黑,恍疑白馬闖江來。
如今行船至此,可以一覽江水之勝。寬闊的江面,如茵的碧波,叫人心曠神怡。就在靠左岸那水流湍急的地方,透過江水,可以看見一匹駿馬在揚蹄飛奔,鬃毛揚起在江水中飄飛,在碧波中抖動,與白花花的浪濤里在一起,因此,人們給這裡賦予了詩一樣的名字:白馬雪濤
白馬雪濤為桃源八景之一。

相關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