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燦燦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

基本介紹

  • 書名:桃李燦燦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
  • 作者:復旦大學檔案館
  • ISBN:978-7-309-11388-4/G.1463
  • 頁數:196頁
  • 定價:35 元
  •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開
  • 字數:155千字
內容提要,書摘,

內容提要

弁 言
有人說建築凝聚著社會文化、社會習尚,是歷史的見證物,優秀的建築是審美情趣與音樂旋律的凝固物。如果這些論點成立,那么,我們便可順理成章地說,學校校舍是校史的見證物,大學校舍更是富含人文底蘊的、鐫刻著大學個性與歷史的固化載體了。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史,儘管其包羅諸多內容,校舍卻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學校的許多人事與它緊密相關。校舍是師生教學科研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師生遮風擋雨及游息的重要場所。一所大學,若長期沒有自己的校舍,其社會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是衣食住行,蓋物質基礎是也。當年杜工部因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憂及天下寒士,發浩嘆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即此謂也。
回首一百十年前復旦初創,一無錢財事物,二無校基校舍,憑著馬相伯先生的臉面,借寓吳淞水師提鎮行轅,於仄逼隘湫中設杏壇,立絳帳。弦歌伴濤聲,枕席聽風嘯,動盪之兆,可暫不可久。然乎?六年而罷。繼遷徐家匯李公祠,托李中堂鴻章大人蔭庇,得稍寬敞暢亮之屋。然終屬借寓,無可發展之。後受李氏後人纏訟十年之累,耗精消神,困惑不堪。校方原本可全身心投入學校教育發展,卻無奈分心分神。何也,蓋復旦無自己的校基校舍耳。時也,社會上流言迭起,有時之國立大學,自以為得天獨厚,譏諷復旦窮困,無根無基,漂泊周流如野雞大學。那口吻,真似潑婦罵街,滿嘴噴糞尤不自知。由此可知,校舍這一辦校的物質基礎,在世人眼中分量之重了。
校長李登輝氏,為此發願,誓為復旦謀永久之根基。於是隻身赴南洋募捐,年余得巨資歸,於滬上東北僻地江灣,以銀易地六十餘畝作校基。來年冬,舉奠基式,新校園校舍啟建。1921年冬,由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簡照南兄弟資助五萬銀元所建的大屋頂教學大樓“簡公堂”、由中南銀行黃奕柱捐助一萬銀元建造的辦公樓“奕柱堂”、自籌資金建造的西式三層樓第一學生宿舍相繼落成,頗為氣派的三幢大樓品字形排列,屹立走馬塘邊。1922年春,大學部遷入新校園。復旦結束了17年漂泊借寓時期,有了自己的永久校園,終於將根深深扎入了上海這方水土。她猶如一顆歷久的種子,由此生根、發芽、成長,歷經風雨而生生不息。
1925年學校得潮州巨商郭子彬五萬大洋捐贈,於來年建成歐式風格教學、實驗大樓一幢,名為子彬院。該樓時為心理學院,被譽為亞洲第一心理學院(這裡曾培養了一批國內外著名的生理、心理、生物學家)。隨之第二、第四、第五、東宮(女生宿舍)、體育館、佩琳院,一幢幢校舍如雨後春筍般聳起,誰還能說復旦是無根漂泊的野雞大學?有建築更有人,這才是發展的學校。1905年復旦創立時,學生才百餘人,至1935年,已達一千五百餘人了。創校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三十年後,黌宮煌煌,校舍二十餘幢,校基已達百餘畝,發展能謂不迅乎。可恨者,日寇的侵華戰爭,折斷了復旦在上海快速發展的文脈。戰爭是人類的公敵,然而戰爭狂人不絕。上一世紀的百年,中國飽受戰爭禍害,尤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烈。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侵我國土,占我城市,殺我同胞。至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致使中華民族墜入八年長夜,歷盡血火煉獄,生靈塗炭,財物灰滅,戰爭損失不計其數。復旦大學於“八·一三”戰事中幾遭滅頂之災,巍巍學府,盡毀於日軍炮火。師生被迫西上廬山,再遷四川,落腳重慶。於1938年春,遷移北碚。五百餘遷川師生,飄來泊去,無錢無物,赤手空拳來到嘉陵江東岸的黃桷樹、東陽鎮。無奈下,租實業家盧作孚天府煤棧、鄉村民房為宿舍,借寺宇禪院作教堂,開學上課。時學校副校長吳南軒,為著建校基地、為著辦學經費,四處奔波遊說。求爺爺告奶奶,勞神渴精,堅韌不折。為的是讓復旦紮下根來,不再漂泊。
於是乎,有了下壩(後改夏壩)校地,建成博學齋、篤志齋、切問齋、近思齋四幢學生宿舍;於是乎,申請國庫支助,建教室,建禮堂;於是乎,多方募捐,建相伯圖書館,建登輝堂。復旦在重慶北碚嘉陵江邊站穩了腳,紮下了根。其間的困苦艱辛,磨難曲折,當事者感受最深切。故吳南軒解釋復旦精神有“無中生有”之說,蓋指此也。
後任校長章益,更是不遺餘力,擴校基,添建築,聘名師,辦學報,設研究所。夏壩校園內科學館、新聞館、青年館、教授宿舍、女生宿舍,一幢幢建成。周谷城、顧頡剛、童第周、嚴家顯、曲仲湘、張孟聞、盧前、汪東、全增嘏、漆琪生、任美鍔、丁觀海、梅汝璈、薛仲三、樊弘等一大批著名學者相繼應聘到復旦任教。學校增設商科研究所、生心理研究所、茶業研究室。出版《復旦學報》《復旦校刊》,以提倡學術研究,提升復旦大學學術地位。經數年努力,在戰時研究機構及高等學校密集的重慶,復旦已成為響噹噹的名牌大學了。
未及西遷的師生,在上海開設復旦大學補習部,於特殊環境中賃屋辦學。或數周一易其地,或累月迫遷他處,先後四度遷址,可見孤島辦學之不易。
抗戰勝利回滬,復旦師生收復了江灣校園,於滿目瘡痍中修繕、整治、建造校園宿舍。舊舍雖未盡復,新建卻甚可觀。1947年春,為紀念李登輝校長對復旦的貢獻,特在第一學生宿舍廢墟上建築登輝堂一幢,作校大禮堂。該樓使用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復旦大學青春煥發,校務發展日新月異。校園向東大面積擴展,興建了圖書館、化學樓、物理樓、生物樓、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宏大校舍。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王鳴岐、周同慶、盧鶴紱、吳征鎧、顧翼東、郭紹虞、朱東潤、譚其驤、王造時、徐燕謀、葛傳槼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學者來校,復旦飛速躍升為中國一流大學矣。
上海醫學院是一所國人自辦自教的醫科大學,她源自1927年創辦的第四中山大學,校設當時江蘇寶山的吳淞。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校舍毀於日軍炮火。1932年9月,她正式獨立為上海醫學院。1935年,上海醫學院在徐家匯楓林橋購地建校舍和附屬中山醫院。一年後,一幢黃琉璃瓦頂的宮殿式校舍—一號樓落成,它標誌著上海醫學院有了自己的校園校舍。同年底,三號樓附屬中山醫院竣工,其總價值達一百萬元。該樓為四層建築,設病床450張,醫療設施齊全,院中名醫名師雲集,如牛惠生、應元岳、沈克非、黃家駟、吳紹青、林兆耆、榮獨山等在焉,故被稱為當年上海最好的中國醫院。同年,實業家項松茂家人捐資三萬元,為上醫建“松德堂”一幢,以作藥學教學、實驗研究用房。
新中國成立後,上醫有了多所附屬醫院,如華山、華東、兒科、耳鼻喉科、腫瘤醫院等,都有凝結著自己醫院歷史的老建築,皆富含著人文典故,盡可形之於筆的。如今上醫的一號樓、三號樓已被銘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000年4月,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復旦大學。在原兩校悠久歷史基礎上,復旦大學再次騰飛,朝著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復旦創校至今已一百十年,她立校上海,如海之能納,納涓涓細流,納滾滾洪流,故而能大。如今她已成擁有四個校區、數萬學生的大學,不少學科已躋身國際前列。九十年前復旦人夢想的“滬濱屹立東南冠,震歐鑠美聲名滿”已見端倪。“前程遠”,則無止境。復旦人將代代相勉,永遠向前。
楊家潤於燕園

書摘

目錄
弁言楊家潤
吳淞校舍 陳啟明
從李公祠到復旦公學丁士華
復旦校門三遷周 律
簡公堂莊 璋
奕柱堂嚴玲霞
學生第一宿舍孫瑾芝
悠悠子彬院楊 俐
實驗中學宿舍(300號)孫瑾芝
東宮周桂發
佩琳院:李登輝與湯佩琳夫婦的愛情見證錢益民
北碚相伯圖書館楊家潤
北碚登輝堂楊家潤 倪佳珍
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周廣平
寒冰館(今500號)孫瑾芝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軒(原日本研究中心)郭 蓓
相伯堂莊 璋
復旦人的精神殿堂
—相輝堂孫瑾芝
“三村四莊”及“綠屋”楊家潤 倪佳珍
回顧記憶中的1000號樓周 律
復旦大學理科圖書館郭鴻梅
復旦大學物理樓周廣平
化學樓莊 璋
復旦園裡的教授別墅
—第九宿舍61、65號(獨立式)曹 陽
滄桑礪洗 風采依舊
—上醫大一號樓邱佩芳
中山醫院誕生地
—3號樓邱佩芳
松茂望重 功德留世
—“松德堂”的故事邱佩芳田靜怡
紅會老樓的昨天與今天周幸媛
華山花園周幸媛
患兒的守護神
—陳翠貞與兒科醫院湯 毅
1號樓(南樓)吳 卉
汾陽苑裡的文化氣息潘大淵
編後記潘大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