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去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祛風,去陰通陽之功效。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基本介紹

  • 出處:《傷寒論》
  • 功用: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 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

功用

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主治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芍藥而成,主治太陽表證誤下而兼見脈促胸滿者。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陽,宣衛陽之劑。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宣通胸中陽氣;生薑辛散,助桂枝解表通陽;大棗甘緩,合甘草益氣和中;姜草又能調和營衛太陽表證誤下而致胸陽受損,外邪陷入胸中,故宜姜、桂之辛散而解表;下后里虛故宜草、棗之益氣和中;去芍藥之酸苦陰柔之品,恐其斂邪,又恐其酸收而滯姜、桂之辛散,有礙陽氣之宣統,故去而不用。

運用

本方可以用於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悶,胸痛,風心病之心悸、氣短,體虛型感冒,婦人產後汗出尤多等病證二見上述證機者。

加減化裁

胸痹者,加薤白、瓜簍;惡寒無汗者,加麻黃、紫蘇葉;郁而發熱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脈促者,加麥冬、知母。若見微惡寒而不發熱者,陽虛徵兆已現,再加附子,溫經復陽。

使用注意

若已有結胸證或無太陽中風的胸陽不振、陰虛內熱或熱盛者禁用。
服藥期間,禁用烏梅等酸澀之品。
煎煮藥物時,最好先煮附子約10-20分鐘後再加入他藥,以減附子之毒性。
《傷寒論方解》:太陽經,經醫誤投瀉下劑後,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證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結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覺氣上沖胸,胸滿而微悶,脈緊躁而並居寸口,關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覺不鼓指。

附註

附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
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相比較,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不足證相兼;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虛弱證相兼,其二者雖主表證都是太陽中風證,但主胸中則不盡相同,證有輕重之分。又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均可治療單一的胸中病證,可其主治也有輕重之分,臨證應區別用之。

重要文獻摘要

《尚論篇》: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陽之邪;其去芍藥之意,酸收二字不足盡之,以誤下故不敢用,恐其復領陽邪下入腹中也。
《傷寒貫珠集》:邪氣仍在陽分,故以桂、甘、姜、棗甘辛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去芍藥者,恐酸寒氣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奪桂枝之性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