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路中作

《桂林路中作》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所寫的五言律詩。此詩是詩人桂林近游之作。首聯謂秋天已到,桂林落日餘暉照射晴江,景物分明;頷聯寫蟬聲陣陣,好像呼喚遊客,不忍其離去;頸聯言村落很小,有犬守護,沙路上見僧人獨歸;尾聯謂正欲舉頭北望故鄉,又見鷓鴣飛鳴,更增加了思鄉之情。全詩借景抒情,以寫思鄉為核心,從眼前景寫起,樂景哀景相幫襯,一反一正,一層一層逼近內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桂林路中作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別名:桂林道中作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桂林路中作1
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2
空餘蟬嘒嘒3,猶向客依依4
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
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路:全唐詩校:“一作道。”
2.暮暉:落日的餘輝。
3.嘒嘒:象聲詞,蟬鳴聲。語出《詩·小雅·小弁》:“鳴蜩嘒嘒。”
4.依依:樹枝輕柔隨風搖動的樣子。據《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5.“又見”句:謂滯留桂管,不得北歸也。鷓鴣飛,語出朱鶴齡注引《禽經》:“子規啼必北向,鷓鴣飛必南翔。”傳說鷓鴣常南飛而不向北,鷓鴣鳴聲似曰“不如歸去”。

白話譯文

秋天了樹葉還沒發黃,江面上反射著落日的餘光。
客人啊你慢慢走,樹上的知了齊聲嚷嚷。
小村子裡狗聲相叫,平平的沙灘上走來一個和尚。
我欲向西北的家鄉空望,又見鷓鴣在說“不如歸去”。

創作背景

此詩為大中元年(847)深秋作於桂林。唐武宗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崩,宣宗即位,重用牛黨,大黜李黨。李商隱難以保持當時秘書省之職,於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應桂管(故治在今廣西桂林市)觀察使鄭亞之邀,入其幕為書記。此詩即為在桂林幕府期間,遊歷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詩。詩以客居思鄉為情感原點,以回程景象為發散點,將遠居他鄉的孤愁與對家鄉的思念融為一體,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動靜結合,聲色俱見,表達深沉的懷想。
首聯“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寫江邊之景:南方因為溫度高,所以到了秋天依然感覺不到蕭瑟的秋意,四處依然是蔥鬱旺盛的植物;夕陽的餘暉映照在江面之上,本來清朗的江面,似乎迷濛著靄靄的霧氣。秋士見陰而悲,畢竟是到了秋天,依然能捕捉到來自心底的一絲愁緒。這裡顯然是以樂景寫哀情,不過含蓄了一點。江上的迷濛更能讓人想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相同感受,所以,起筆雖然是直寫,好像不動聲色,其實已將思鄉的情絲悄悄纏繞在景物之中,不過是難以清晰感受到罷了。總而言之,首聯用樂景哀景相幫襯,一反一正,目的是為詩歌后面抒發思鄉之情渲染氛圍,蓄勢造情。
頷聯“空餘蟬嘒嘒,猶向客依依”,重點描寫寒蟬淒切。作者感覺到它的低鳴好像是在撫平自己遠離故鄉的愁緒,又像是在呼喚自己,不忍其離去。作者雖然採用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但是選擇意象上還是逐層入情的。“空餘”,寫眼前除了蟬鳴外再無一點聲響。此二字更是指示性的伏筆,讓讀者不致誤解頸聯“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之義,又為收尾做鋪墊。到了頷聯,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線路更加清晰,就這樣慢慢過渡到核心情感的出現。頸聯“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寫小村上的群狗跑來迎接並護送我這孤獨的苦行僧回宅,沙路平整,曲徑幽幽。這說明作者已經離開了江邊,距自己的住所越來越近了。犬一直圍著自己跳來跳去,說明作者在此居住已有一段時日,也正是說明離開故鄉已經很長時間了,已經到了蕭瑟的秋天了,時間過得可真快。此情此景下,作者一邊是從任上回到住所的喜悅,另一邊又是回去之後的孤獨無聊,不知道自己是該向前走還是向後走,躊躇在心,遲疑不前,就那么站在原地,思緒邈邈。此時的李商隱,妻子已經病故,孑然一身,遠在他鄉,雖然做了幕僚,雜事也不多,但是那份孤獨無依的感受一刻也未曾遠離,所以可以理解他此時矛盾的心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僧徒,實是調侃之語,言外有一絲的苦澀辛酸。在這樣的心境下,再引出本詩主旨——思鄉,那種苦味就不是一般思鄉之作可以相比的。
尾聯“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寫作者因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正想抬頭向西北方的故鄉看上一眼,但地平無高處,無高處可以觀望,只有陣陣鷓鴣的哀鳴在耳邊縈迴,好像是正在催促他趕緊回家。鷓鴣啼鳴在歷代詩歌中是常見的意象,用在此處,與西北望相比襯,則愈見思鄉之深切。詩歌結尾,作者用鷓鴣飛鳴來烘托思鄉的情感,使得整個意境飽滿深沉,更何況此時已是向晚時分,天色漸暗,思情漸濃,那種自傷自憐的情感自然溢於言表。
全詩以寫思鄉為核心,從眼前景寫起,一層一層逼近內里,正是作者情感自然發展的軌跡。詩作前六句寫一路上的秋景,雖然恬靜悠閒,結句卻抒發了思鄉不得歸之感慨秋日暮色中,寒蟬依依、群犬相護、鷓鴣催歸,好像只有這些蟲、獸、禽等天物,懂得苦行僧般的詩人孤獨至極的心情。尤其犬護獨歸的畫面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犬把作者看成本鄉人,又隱隱透露出誰人可知的悲涼,一個寂寥獨歸、西北望鄉思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名家點評

清·姚培謙:上半首,是桂林氣候如此犬護僧歸,人、物各有依棲之所,而望鄉遠客,又見鷓鴣之惱我情緒也,真是無可奈何。(分體箋注《李義山詩集》卷三)
清·程夢星:此述從事鄭亞為不得已而行之情也前四句言桂林氣候絕異京師。五、六言其地之荒僻。末言回望京師,遠在西北,不逢來人,但見鷓鴣南翔而已,其何以為情耶?《《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卷上)
清·何焯:第二(句)本說無日不雨,卻從“晴”時點出,對法變換。曲折有味。“村小”一聯確是題位。(《義門讀書記》)
清·何焯:鷓鴣飛但南向,見《吳都賦》注。僧猶有歸處,而我獨南去無家,徒有蟬聲尚似故鄉耳。(《沈輯評本》)
清·紀昀:平正之篇。前四句一氣流走,頗有機致。五六句撐拄不起,便通首乏精神,並前四句亦覺庸俗矣。此等處如屋有柱,必不可順筆寫下也。(《抄詩或問》)
清·紀昀:前四句頗有氣格,五六句拄不起,並前半篇亦成滑調矣。此等處如屋有柱,必不可順筆填湊者,晚唐之靡靡,病多坐此。(《沈輯評本》)
清·張采田:晚唐詩格,雖異於中唐,然終勝宋人以後,未見其必靡靡也。且晚唐家派亦不同,不得一概無別。紀氏專守定坊刻《三百首》及宋後人《集》,隨聲附和,抹殺晚唐,豈通論哉?甚矣!詩家賞音之未易遇也。(《李義山詩辨正》)
清·張采田:義山冬使南郡,而此詩有“地暖無秋色”句,故馮氏疑為近游。然考《樊南甲集序》作於十月舟中,其起程或不妨在九月,有此等詩未可知也。(《玉谿生年譜會箋》)

作者簡介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