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波山景區

桂林伏波山景區

伏波山位於桂林市區東北,濱江路北端與鳳北路交界處,在疊彩山以南1公里,與獨秀峰相鄰。孤峰突起,西枕陸地,東臨灕江,有遏波伏瀾之勢,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公園由多級山地庭園組成,有還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試劍石、聽濤閣、半山亭千人鍋及大鐵鐘等諸勝,集山、水、洞、石、亭、園、文物於一體,成為獨特的桂林旅遊山水的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桂林伏波山景區
  • 地理位置桂林市區東北
  • 開放時間:淡季:6:30——18:00  旺季:6:00——18:30
  • 著名景點還珠洞、米芾自畫像
交通指引,附近景點,歷史人文,旅遊信息,

交通指引

乘坐2路車到桂林伏波山站下車,或58路免費公車直達伏波山

附近景點

疊彩山公園、木龍湖景區、老人山灕江

歷史人文

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出征交趾。馬援為了取得戰爭勝利,必須解決糧餉的運輸問題,曾重修靈渠以濟糧餉。又據《漢書》記載,馬援到過荔浦。由於馬援征服交趾有功,人們懷念馬援,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有傳說馬伏波站在伏波山上,拉弓射箭,一箭穿三山。有傳說馬伏波在試劍石旁試劍,一劍斷巨石。實際上,史籍並沒有明文記載馬伏波到過伏波山,只是傳說而已。
還珠洞位於伏波山的山腹,古時只有臨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進入,後來人們在西面和南面開了兩個口,這才可以從陸地步行入洞。洞內高4—6米,寬 6—8米,總長120餘米,面積600餘平方米。該洞名為“還珠”源於幾個傳說,其中一個是講述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國得勝班師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裡,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讓這些所謂的“珍珠”流還合浦。還珠洞內的文物石刻很多,是伏波山的精華所在。還珠洞還是唐朝除西山的慶林寺外,又一個佛教聖地。信奉佛教的僧徒們,在洞內雕塑了許多佛像。千佛岩中有許多尚未成形的粗鑿佛像,猶如風化剝蝕的斧鑿痕。一般能辨認成形的佛像有239尊,加上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多尊。
米芾自畫像
米芾自畫像米芾自畫像
還珠洞中有一幅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的自畫像。米芾自畫像在全國也屬罕見,而且刻於石壁之上,也屬僅見。畫像高1.2米,寬50厘米,其身著古衣冠,寬袍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的御筆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餘。骨與氣勁,妙逐神境。風姿亦然,縱覽起予。”像的右邊刻有他的兒子米友仁的跋:“先南宮戲自作此小像,真跡今歸於御府。”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5年),米芾的曾孫米秀實來臨桂做官,攜帶他的畫像,由廣西轉運史方信儒刻於還珠洞中。
試劍石
試劍石試劍石
還珠洞內有一懸掛的巨石,離地一寸許。有人說是馬伏波試劍留下的痕跡,故名試劍石。相傳“岩石連,出狀元”,岩石不斷地生長,就不斷地出狀元,因而又叫“狀元石”。又由於試劍石的形狀似大象的鼻子,又名“象鼻石”。這塊岩石如果有水溶解碳酸鹽的作用的話,是能生長的。但是它已無水的溶解作用,無法分解碳酸鹽而產生新的沉澱作用,已失去了生長、發育的條件和環境,所以它不可能與地面相接,而且將永遠這樣,離地一線而成為引人懸念的奇石。
千人鍋及大鐵鐘
伏波山的迴廊中存放著直徑1米多,高近1米,重約2000斤的“千人鍋”,還珠洞口的鐘亭存放著鑄造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的大鐵鐘,重5048斤。這兩件文物原為定粵寺遺物。清朝孔有德,平定了粵西,而被封為定南王,一批阿諛奉承的群僚,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了定粵寺,孔有德亡後十幾年,即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他的女兒孔四貞及女婿孫延齡重修定粵寺時,鑄造了大鐵鐘和千人鍋。定粵寺原址在疊彩山下,抗戰期間寺毀,遂將大鐵鐘和千人鍋遷移至伏波山,1959年修迴廊,將千人鍋保護在迴廊內,1984年修鐘亭,又將鐵鐘保護起來。
大鐵鐘大鐵鐘

旅遊信息

票價】成人票:¥ 15 元【開放時間】淡季:6:30——18:00 旺季:6:00——18: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