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園(人名)

桂園(人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園,男,漢族,生於1962年10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曾派駐香港,任中央台山東記者站站長多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廣播新聞獎一等獎等省級以上獎項40多篇(次),多次參加包括香港回歸、全國人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播報導的主創工作,擔任《千年之光》之《智慧的飛翔》等大型錄音報導總撰稿,有新聞作品入選中國傳媒大學教材。

基本介紹

簡介,愛好,重點作品,

簡介


桂園
我發現,用新聞眼去看歷史史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新聞講究及時、準確、生動,而歷史是塵埃落定的新聞。把史實說準確,把其中的道理說明白,就等於重新揚起了歷史塵土。歷史的塵埃乍起,就又有了新聞性。
一不留神,我把歷史寫成了新聞。

愛好

幼承家學,少年時即酷愛書法,酷愛對《易經》、《黃帝內經》等典籍的研讀,頗有心得。

重點作品

由河南文藝出版社重磅推出桂園所著《蘇東坡官場筆記》為河南出版集團2012年重點圖書。
桂園
本書解讀和探討蘇東坡的為官之道。探討他為官的軌跡,探討他的官場生活和生態,探討他為官的感悟和心得,探討他為官的經驗和教訓,探討他竄升高位的內幕和奧妙。當中既有蘇東坡高官時的極盡浮華,也有他“犯錯誤”“挨整”時的極度困頓;既有險惡的政治漩渦,也有瀟灑的做官的快樂和愜意;既有無奈的官場應酬,也有與官妓的一時興致;既有對最高權力中心的揣測和窺看,也有與上級或同級官僚的周旋和傾軋;既有權謀和心機的運籌,又有無心插柳的運氣;既有對五任皇上更迭政治風雲變換的把握,也有一時一事的冒失和失策;既有追求政績的“政績工程”,也有防腐抗腐的清貧日子……回答蘇東坡官場生涯中的很多神秘問題,比如,在一次次的政治洗牌中蘇東坡是如何處變不驚的?蘇東坡為什麼遭遇牢獄之災?可以避免嗎?為什麼蘇東坡寧願做一個既沒有一分錢工資又倍受屈辱又存在巨大政治風險的“虛官”也不願回老家種地?蘇東坡爬上高位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有什麼訣竅和門道?等等。
總之,蘇東坡的官場生活,無論從他擔任的職務高低看,還是從他忽上忽下的變化程度看,古今中外都是少有的。很具做官的標本意義,也非常有趣。
蘇東坡是做官的成功者,而不是失敗者。認為蘇東坡在仕途上不得志,是一個官場上的失敗者,這是歷史的誤會。
“勢”是什麼?
造成蘇東坡忽上忽下、一貶再貶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他碰巧趕上了北宋朝廷走馬燈似的政權更迭。蘇東坡那個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的程度實在令人驚嘆。他做官40年,一共經歷了仁宗、曹太后、英宗、神宗、太皇太后高氏、哲宗、向太后、徽宗等7次政權更迭,就是說,他的做官生涯,一共換了8個老闆。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讓人撓頭的難題。
也許一個公司、一個單位經常換老闆,對員工和領導層的影響相對會小一些。但是,一個國家,政權的不斷更迭,就會帶來不斷的大政方針的大改變,組織人事肌體的大換血,以及由此掀起的風浪,帶來的不安、焦慮和震動,是“地震”一般、天崩地坼一般的。古代朝廷的政策延續性,肯定還不如當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是換一個皇上就換掉所有的大臣,甚至要換掉大臣的腔調。這是蘇東坡那個時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痛楚,而不僅是蘇東坡一個人的痛楚。和蘇東坡同時代的所有大臣,都遭受過懲罰和貶謫,無一漏網,只是倒霉的程度不同罷了。
這就需要政治家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中,較為精準地把握“勢”。
什麼叫“勢”?中國人還是很喜歡對“勢”進行不斷地判斷和把握的,常把“形勢大好”、“有錢有勢”、“大勢所趨”、“趁勢而上”等等掛在嘴邊,但又說不清楚“勢”到底是什麼?“勢”的本義其實是男性生殖器官,“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後來才發展出好多意思來。《說文解字》把“勢”解釋為“盛力權也”,《現代漢語辭典》有六點解釋:1,勢力;2,一切事物力量表現出來的趨向;3,自然界的現象或形勢;4,政治、軍事或其他社會活動方面的狀況或情勢;5,姿態;6,雄性生殖器。
“勢”如同天氣,是可以預測預報的。所以,“勢”怎么解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預感和把握。
兒時去鄉下,最讓人興奮和記憶猶新的,是鄉下的老農能夠準確的預測天氣。本來烏雲密布,天空黑漆漆的,他愣說沒有雨,果然,就沒下雨;本來沒有多少雲彩,他愣說“有雨四方亮”,果然,一會兒就風雨交加。很神。
而氣象科技發展到今天,各地氣象台的“天氣預報”有時候卻很不靠譜,有些地方的“天氣預報”誇張到“十報九不準”的程度。前一段時間,有報導說,英國民眾對英國氣象局天氣預報的可靠程度嗤之以鼻,認為和猜硬幣的幾率相差無幾,僅有50%都不到的準確度。一家英國媒體的天氣預報員表示,英國氣象局的線上5日天氣預報“基本沒用”,這一點在天氣預報業內人士中已經基本達成“共識”。英國氣象局解釋說,預報結果是電腦自動產生的,氣象專家不會作任何的數據輸入。
對“勢”的判斷,和判斷天氣走勢一樣,是個簡單而又困難的問題,不僅需要認識它的本質、研究它的規律,也需要悟性和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