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英語:Gheorghe Gheorghiu-Dej,羅馬尼亞語:Gheorghe Gheorghiu-Dej,1901年11月8日,伯爾拉德-1965年3月19日,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1947年—1965年),曾任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1944年—1954年)、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書記(1955年—1965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955年)和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1961年—196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 外文名:Gheorghe Gheorghiu-Dej
  • 國籍:羅馬尼亞
  • 民族:羅馬尼亞族
  • 出生地:羅馬尼亞瓦斯盧伊縣伯爾拉德
  • 出生日期:1901年11月8日
  • 逝世日期:1965年3月19日
  • 職業:革命家、政治家、共產黨人
  • 信仰:馬列主義、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締造者
    羅共中央總書記
    羅馬尼亞政府總理
    羅馬尼亞國家元首
  • 代表作品:《格·喬治烏-德治論文和演說集》
  • 政黨:羅馬尼亞共產黨
  • 榮譽:兩次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 逝世地: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人物簡介,人物傳記,革命鬥爭年代,人民民主革命,共和國的締造者,德治時代,國內建設,獨立自主,外交多元化,黨內鬥爭,中國致的唁電,

人物簡介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Gheorghe Gheorghiu-Dej,1901年11月8日—1965年3月19日)
羅馬尼亞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國務活動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傑出活動家、羅馬尼亞工人黨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最高領導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

人物傳記

革命鬥爭年代

1901年11月8日,喬治烏生於羅馬尼亞王國摩爾達維亞地區瓦斯盧伊縣伯爾拉德的一個工人家庭。11歲即開始在羅馬尼亞國營鐵路公司鐵路修配工廠做臨時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19年,18歲的喬治烏參加特洛圖什河谷地區的革命工人運動和加拉茨的工會活動,被選為羅馬尼亞鐵路修配廠工會領導人。1930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31年他被黨派到德治地區工作。不久,他在自己名字後綴以“德治”地名,成為複姓喬治烏-德治。
1932年3月,為貫徹羅共“五大”制訂的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方針,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了全國鐵路工人代表會議。在這次會上,喬治烏-德治被選為鐵路工人中央行動委員會書記。中央行動委員會在各地進行大量組織工作,有力地領導了鐵路職工的革命鬥爭。1933年2月,喬治烏一德治參加領導了羅馬尼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格里維察的二月戰鬥。這次鐵路工人、石油工人大罷工旨在反對瓦伊達政府降低工資,解僱工人的日內瓦計畫。罷工遭到反動政府的血腹鎮壓,罷工領導人喬治烏-德治等人被捕人獄,並在布加勒斯特被判處長期徒刑。後在人民民眾的壓力下,判決被撤銷。但在次年6月中旬的克拉約瓦重審時,又被軍事法庭判處12年徒刑。
1943年,喬治烏-德治又被關押到特爾古日烏集中營。在獄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建立羅共領導核心,並領導組織抵抗運動,在黨內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的“監獄派”。1935年在獄中被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43年同獄內外黨的骨幹一起制定了推翻法西斯軍事獨裁和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方針政策。在此期間,羅共與農民陣線、愛國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勞動者聯盟、社會主義農民黨、社會民主黨的一些地方組織,以及一些資產階級團體結成聯盟,從而把工人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城鄉的中間階級甚至一些資產階級集團都聯合了起來。
1944年4月,在身處囹圄但同地下黨員保持經常聯繫的喬冶烏-德治領導下,羅共制定了準備武裝起義的計畫。這個計畫中規定建立工人統一戰線,加強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鬥爭,組織愛國衛隊,爭取軍隊參加反法西斯的武裝起義。同時,羅共採取斷然措施撤銷了黨的總書記斯特凡·福里什的領導,將福里什、瑞摩斯·科夫勒開除出羅共中央。1944年4月5日,原羅共中央委員會決定停止工作,任命了喬治烏-德治、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約瑟夫·蘭格茨三人書記處為黨的領導核心,同時在獄外成立了以珀爾伏列斯庫、蘭格茨和埃米爾·波德納拉希為首的臨時中央領導機構。5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達成協定,建立工人統一陣線,擴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並把經濟鬥爭和反希特勒的戰爭結合了起來。共產黨人在許多為前線生產的企業里,通過降低生產速度、毀壞機器設備和組織軍事運輸等辦法來組織破壞反蘇戰爭的活動。6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又與社會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達成協定,建立民族民主陣線,共同進行反對軍事獨裁,促使羅馬尼亞退出反蘇戰爭和參加反希特勒同盟的鬥爭。6月13~14日召開了有軍隊代表參加的會議,會議通過了共產黨人建議的行動計畫,建立負有在軍事上準備起義鬥爭任務的軍事委員會。當時,羅共利用了統治階級(以國王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與揚·安東內斯庫法西斯集團)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它們同希特勒控制的矛盾,爭取了所有反對法西斯並關心把國家從法西斯桎梏下解放出來的政黨、組織和政界人士。
1944年8月,羅共完成了起義的準備工作,8月9日,喬治烏-德治被營救出獄,結束了11年的監獄生活。出獄後和黨的其他領袖一起積極籌備武裝起義。蘇軍的勝利進軍形勢為進行武裝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1944年8月23日,“八·二三”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軍事法西斯政權,結束了羅共20年的非法狀態,成為國家決定性的政治力量。

人民民主革命

在1944年11月4日成立的康斯坦丁·薩納特斯庫第二屆政府中,喬治烏-德治擔任了交通部大臣。1944年12月6日—1945年2月28日任尼古拉·勒德斯庫政府交通部大臣。他與各愛國民主進步力量一道同反動地主資產階級勢力和法西斯殘餘展開政治博弈。在此期間,羅共組織和領導民主力量為肅清和懲辦戰爭罪犯,實行民主改革,建立人民民主制度而鬥爭。羅共動員和領導廣大人民民眾粉粹了反動派的政變陰謀和美英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計畫,並得到了蘇聯政府和駐羅蘇軍的強有力的支持。1945年3月政府危機,勒德斯庫內閣倒台,在羅馬尼亞共產黨和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彼特魯·格羅查博士為首相的工人階級起領導作用的民主聯合政府,貫徹落實羅共制定的民族民主綱領,推進各項民主改革。1945年3月6日—1946年11月30日任交通和電訊部大臣。
1945年10月16日一21日,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喬治烏-德治被選為羅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在會議的政治報告中提出了迅速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重建國家、進行民主改革、加強人民政權和民主制度、鞏固民族獨立、加強工人階級隊伍的統一和鞏固黨的團結的綱領。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家工業化和電氣化的政治路線。1945年—1946年,喬治烏-德治與格羅查率領羅馬尼亞代表團出席了巴黎國際和平會議。
1946年11月9日舉行國會選舉,以羅共為首的民族民主陣線獲勝,格羅查政府蟬聯執政。1946年12月1日—1947年12月30日,喬治烏-德治任國民經濟部大臣(1947年4月5日,國名經濟部改稱工業和貿易部),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貿易部長。在1947年8月領導了貨幣改革工作,通過幣制改革,結束了貨幣的混亂狀態,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1947年11月領導人民政府粉碎了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的反革命政變陰謀,取締了這兩個反動資產階級政黨。

共和國的締造者

從1944年“八月起義”到1947年12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人民革命”時期,喬治烏-德治在為羅馬尼亞的解放、鞏固民主制度,恢復國民經濟,樹立共產黨在政權的領導地位,為社會主義革命做準備等方面都做出了偉大貢獻。
1947年12月30日,國王米哈伊一世被迫退位(據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後來聲稱,米哈伊一世是在喬治烏-德治的持槍威逼下簽署退位詔書的),君主制被廢除,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它標誌著羅馬尼亞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首先要求羅馬紀亞工人階級實現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統一。羅共黨員和社會民主黨黨員在為組織8.23武裝起義而建立的工人統一陣線中的聯合行動,增強了兩黨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接近,從而為兩黨的合併創造了條件。
1947年9月,兩黨政治局討論了羅工人運動在政治、組織、思想上統一的具體辦法,成立了組織統一工人政黨的中央委員會。同年11月發表了《統一工人黨的綱領性宣言》,確定了工人階級統一政黨的思想、組織和策略原則,明確規定了統一工人政黨的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提出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將消滅任何人剝削人的現象,實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而實現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同時規定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1948年1月開始統一政黨的基層組織—村、鄉、縣委員會並選舉出參加統一代表大會的代表。
1948年2月21日一23日,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了羅馬尼亞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統一代表大會(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決定兩黨合併成立羅馬尼亞工人黨,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大會選出13名政治局委員和5名政治局候補委員,5名書記處書記。在13名政治局委員中有10人是原羅共領導人,3人是原社會民主黨領導人,5名候補委員中3人是原羅共領導人,2人是原社會民主黨領導人,5名中央書記中有4人來自羅共,1人來自社會民主黨。此次代表大會為一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這之後,農民陣線等民主黨派陸續自我解散或消亡,各界人士以個人名義通過人民民主陣線(後改稱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1948年4月13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羅馬尼亞是統一的、獨立自主的人民國家。
1948年4月15日—1952年6月2日,喬治烏-德治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協調經濟和金融部門活動、恢復經濟和穩定貨幣委員會主席,指導和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總路線,並直接領導制訂了1949年、1950年的經濟發展計畫。1947年9月—1949年11月三次代表羅馬尼亞共產黨出席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會議。1952年6月2日—1955年10月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為加強對軍隊的領導,1952年4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最高軍事統帥機構,1952年11月5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喬治烏-德治當選為武裝部隊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委員會委員包括3位軍方首腦埃米爾·波德納拉希(武裝部隊部部長)、列昂廷·薩拉揚(總參謀長)、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總政治部主任)和3位政治局的代表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基伏·斯托伊卡
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蘇共中央新領導班子實行黨政分工和集體領導,當時最關鍵的職務莫過於部長會議主席一職,史達林就長期在此職位上行使他最高首腦的權力,在討論由誰繼承史達林權力的會議上,組成了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的“三駕馬車”,馬林科夫任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主持書記處的工作,名列中央主席團的第5位,1953年9月赫魯雪夫接替馬林科夫,被任命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主持黨務工作。參照蘇聯經驗和模式,1954年4月19日,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確立“集體領導”和“集體工作”的原則,實行黨政分開的領導體制,改組了政治局和書記處,調整了領導人的分工,喬治烏-德治辭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總書記,專任部長會議主席。書記處由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米哈伊·達列亞亞諾什·法澤卡什四人組成,取消總書記的稱謂,改設第一書記,阿波斯托爾接任這一職務,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政治局會議,主管書記處,但這並沒有改變喬治烏-德治的最高首腦的地位。時隔僅僅一年多,形勢又發生了變化。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利用他掌握的書記處成功扳倒了部長會議主席、國家最高首腦馬林科夫(第一書記雖不及部長會議主席的影響大,但也與史達林時代大不一樣,馬林科夫並未完全掌握部長會議主席的所有職權,而基層和地方上具有實際權力的是各級黨的書記,黨的一整套體系則是與書記處和第一書記赫魯雪夫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重新確立了黨的領導機構特別是書記處的權威。蘇聯政治權力版圖的這一變化在各兄弟國家產生連鎖反應,喬治烏-德治隨即意識到權力的核心已經發生轉移,即從行政首腦轉移到了黨的書記,於是在1955年10月4日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專任工人黨第一書記,同時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委員。
1961年3月21日羅馬尼亞第四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撤銷大國民議會主席團,設立國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喬治烏-德治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他身兼黨的領袖、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主宰者。1965年3月18日在羅馬尼亞第五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上連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為表彰喬治烏-德治的偉大功績,1951年11月、1961年11月他兩次被授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其著作編入《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論文和演說集》一書中。
1965年3月19日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64歲,葬於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園的“為人民、祖國的自由和社會主義而鬥爭的英雄紀念碑”陵墓。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被顛覆,1990年,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政府在全國實行去羅共化,清除“共產主義象徵性地標”,專門安放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遺體的紀念碑陵墓被拆除,喬治烏-德治的遺體被遷出墓穴,重新安葬於一個城市公墓,如今紀念碑下方的墓室大廳已經一片空寂。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在1965年—1990年被改名為“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理工大學,羅馬尼亞城市奧內什蒂和蘇聯城市利斯基在1965年—1990年被改名為喬治烏-德治。蘇東劇變後,上述地區又恢復原來的舊稱。

德治時代

喬治烏-德治在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期間,為恢復國民經濟,實現主要生產資料國有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電氣化、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反對和抵制大國沙文主義干涉和控制以及在執行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於1958年蘇軍從羅馬尼亞領土上撤走也起了決定性作用。

國內建設

在喬治烏-德治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總路線在1949年、1950年的兩個年度計畫、十年電氣化計畫和第一個五年計畫中都得到了體現。經過兩個年度計畫,恢復了在戰爭時期遭到嚴重破壞的工業,並在此基礎上恢復整個國民經濟。兩個年度計畫完成後,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占了絕對優勢,在工業、財政金融和保險系統、在對外貿易中占了100%,在交通運輸方面占90%以上,在商業方面占80%以上。1948年6月,根據工人黨中央全會關於實現主要生產資料國有化的決議,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將工礦企業、銀行、保險和運輸企業國有化的法律。生產資料的國有化,使羅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經濟生活中消滅了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所有制。
從1945年起推行土地改革,徹底掃除了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殘餘勢力,1949年開始進行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土地國有化和建立集體農莊,發展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提高農民和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農村階級政策是依靠貧農、鞏固與中農的聯盟,反對和限制富農,逐步消滅農村中的剝削關係。同時也為富農提供了在國家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從事生產活動和進行商品交換的可能性。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地區出現了強制加速合作化,以反富農名義非法給農民判罪的左傾過火的錯誤。羅黨對此堅決地進行了干預,制止了逮捕和審判,並釋放了成千上萬非法被捕的農民,並針對合作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出台了相關決議、章程和法令。至1962年4月,羅馬尼亞在農村全面實現農業合作化。與此同時,熱電部門、天然氣開採、冶金、機器製造、金屬加工、化工和建築材料等都有較大發展。同時工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950年10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並批准了十年電氣化計畫(1951年—1960年)。同年12月工人黨中央全會又批准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1951年—1955年),建立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及其物質技術基礎,即把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經濟政策的中心,同時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商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發展經濟上落後的地區和加強國防力量。在一五計畫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如優先發展重工業,在機器製造、石油、電力、冶金和化工工業投資過多,從而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5年,第一個五年計畫任務完成並超額完成,國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和對外貿易都取得較大成就。
在1948年—1952年羅馬尼亞社會發生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國家生活中的根本變革後,1952年9月24日大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標誌著統一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和政治制度基本建立。1955年12月羅共“七大”制定了第二個五年計畫(1956年—1960年)。1960年6月在羅共“八大”上,德治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說,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在羅馬尼亞建成,農業中的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最後形式——富農已被消滅,在羅馬尼亞人剝削人的現象已不存在。羅共“八大”討論並批准了《關於1961年—1965年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畫的指示和十五年長遠經濟計畫綱要》,經過五年時間的建設,三五計畫在勞動人民的努力下順利完成,到1965年,羅馬尼亞在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羅馬尼亞因此在1965年宣布,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已經在羅馬尼亞建成,它標誌著社會主義在各個工作部門中已經取得全面勝利。

獨立自主

羅馬尼亞在1944年解放後,一直奉行對蘇友好政策,1949年1月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5月參與締結《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成為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羅共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至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基本上還是聽從蘇共的指揮,並在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議後一個時期積極追隨蘇共反華反阿爾巴尼亞。但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喬治烏-德治與赫魯雪夫在改革和去史達林化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和對立,赫魯雪夫強迫東歐各國也反對個人崇拜,在羅則把矛頭指向喬治烏-德治,企圖顛覆羅共領導,並利用經互會加緊對羅進行控制,引起羅的反抗,羅蘇矛盾日益加劇和公開化,由此,羅共與蘇共之間展開了長期的顛覆與反顛覆、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
1960年,喬治烏-德治與赫魯雪夫已貌合神離1960年,喬治烏-德治與赫魯雪夫已貌合神離
1955年羅馬尼亞首次要求蘇聯撤軍,結果遭到赫魯雪夫的強硬拒絕。1956年波匈事件,雖然羅馬尼亞贊同蘇聯出兵干涉,但蘇軍在波蘭和匈牙利的武力鎮壓以及納吉·伊姆雷的悲劇性結局也使得羅馬尼亞領導人心生恐懼和警惕。經過喬治烏-德治和羅工人黨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1958年蘇聯終於同意羅方要求。蘇聯之所以同意撤軍,主要是出於和平攻勢的需要,也考慮到羅馬尼亞處在一個不容易受西方國家攻擊的地理位置,同時也是對羅馬尼亞忠誠的“獎賞”。蘇軍的撤出為羅馬尼亞以後獨立自主政策的實施大開了方便之門,這在東歐國家是唯一的例外。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後,羅馬尼亞擺脫蘇聯控制的傾向進一步發展,沒有積極追隨赫魯雪夫在國內搞反對“個人崇拜”,對史達林的評價也有所保留。在經互會更是反對蘇聯對各兄弟國家經濟的控制。在國內建設的一些重要政策問題上也沒有盲目追隨赫魯雪夫所採取的措施。1962年起,羅馬尼亞在國內實行的是一種“新史達林主義體制”。1963年羅馬尼亞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抵制蘇聯的壓力,堅決維護主權和民族利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縮小蘇聯的影響,並防止蘇聯的顛覆活動。同時,基本上退出蘇聯主導的反華大合唱和,頻繁與中共接觸,改善與阿爾巴尼亞的關係,愈發地顯示出對莫斯科的離心傾向。
在國際共運,堅持“社會主義國際勞動分工的基本原則”,即:尊重獨立和國家主權、權利完全平等、同志般的互相援助和互利原則。中蘇兩黨爆發論戰後,喬治烏-德治等羅黨領導人積極從中斡旋、調停,1964年羅工人黨分别致函中共中央和蘇共中央,呼籲停止公開論戰,說論戰的繼續和尖銳化將使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完全分裂成為不可避免,認為分裂將會給共運的力量和社會主義陣營以沉重的打擊。1964年4月發表了《羅馬尼亞工人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問題立場的聲明》,為維護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彌合各兄弟黨之間分歧和矛盾做了大量工作。

外交多元化

喬治烏-德治積極尋求多元化的外交政策,1953年以後開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接觸並改善關係,擴大和加強與西方世界的經貿聯繫和文化交流。羅馬尼亞大幅增加與歐美的貿易額,從英國、西德、法國購入大部分工業設備,並派特使訪問倫敦和巴黎,1963年派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家計委主席格奧爾基·加斯頓-馬林作為特使參加約翰·甘迺迪總統的葬禮並與林登·詹森總統會晤,1964年與美國簽署貿易協定,允許羅馬尼亞購買工業產品。通過與西方的互動,拓展了羅馬尼亞的國際生存空間。當時羅馬尼亞的對西方政策與其對蘇聯政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由於受制於蘇聯,羅馬尼亞與西方僅限於經貿關係,但為後來齊奧塞斯庫的“東歐戴高樂主義”奠定了基礎。
1956年9月,喬治烏-德治率領羅馬尼亞工人黨代表團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1965年3月,德治逝世後,羅馬尼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米高揚同志率領蘇聯黨政代表團、周恩來同志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出席了葬禮,共有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33個國家派出了代表團。
1965年,各國代表參加喬治烏-德治的葬禮1965年,各國代表參加喬治烏-德治的葬禮

黨內鬥爭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在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種不良作風影響下,也曾在黨內錯誤地製造了一些冤案,使一些同志慘遭殺害。1946年,根據喬治烏-德治等人的決定,將1940年—1944年曾任羅共總書記的斯特凡·福里什判處死刑。1948年—1950年,羅馬尼亞工人黨在全党進行審查和甄別,將20多萬黨員清洗出黨。蘇南衝突後,根據史達林的指示,東歐各國掀起針對“狄托分子”的大清洗,喬治烏-德治趁機整肅“國內派”,在1954年將羅共建黨時期的老黨員,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前政治局委員、法務部長盧克雷齊烏·帕特勒什卡努處決。國際共運和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曾任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和共產國際中央執委的格奧爾基·克里斯泰斯庫也遭受到政治迫害。在1948年到1954年進行大清洗期間,超過4萬人,大多數是在勞改營中的政治犯,被發配到多瑙河-黑海運河工程強迫從事重體力勞動(這實際上是仿效蘇聯的古拉格)。同時,喬治烏-德治還對羅工人黨內的原社會民主黨系成員、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原國際縱隊老戰士以及法國抵抗運動老戰士加以排擠、打壓。
1952年,喬治烏-德治借史達林的“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黨內批判和揭發“波克爾—盧卡反黨分裂集團”,將“莫斯科局”的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特奧哈里·喬治斯庫(他們都是蘇聯在羅馬尼亞的代言人)清洗出黨中央,1954年盧卡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1960年死於獄中),波克爾、喬治斯庫在蘇聯的干預和庇護下得以善終,但政治生命就此終結。1957年羅工人黨揭發和批判了“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分裂主義集團”,將圖謀廢黜喬治烏-德治的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內斯庫(幕後有赫魯雪夫和蘇共的支持)開除出政治局和書記處,通過一系列政治肅清,喬治烏-德治在黨內的勁敵被剷除殆盡,尤其是對他威脅最大的福里什和帕特勒什卡努。
1965年羅共“九大”後,羅共中央開始重新審視1948年—1954年的大清洗。1968年羅共中央組織調查委員會對這批錯案進行審查。6月25日中央全會的結論認為:“當時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格奧爾基·喬治烏一德治違反黨紀,對調查過程進行干預……施加了消極的影響。”羅共中央批判了喬治烏-德治的“個人迷信”,對福里什、帕特勒什卡努、科夫勒、波克爾、盧卡、喬治斯庫、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等人予以平反。

中國致的唁電

中國人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得悉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羅馬尼亞國務委員會主席格·喬治烏-德治病逝的噩耗。喬治烏-德治同志是羅馬尼亞人民敬愛的領袖,是中國人民親近的朋友,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傑出的活動家。他的不幸逝世,是羅馬尼亞人民和全世界勞動人民的重大損失。我們謹向羅馬尼亞人民致以衷心的、深切的哀悼。
喬治烏-德治同志的一生,是為工人階級的偉大事業奮鬥的一生。他在少年時期就開始了勞動生活,參加了工人運動。一九三零年,喬治烏-德治同志加入了羅馬尼亞共產黨(今羅馬尼亞工人黨)。三十多年來,他獻身於羅馬尼亞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身於國際共產主義事業,鞠躬盡瘁,直到疾病奪走了他的生命。
喬治烏-德治同志是羅馬尼亞工人運動最早的領導者之一,是工人運動的出色戰士。他是羅馬尼亞歷史上有名的一九三三年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組織者。喬治烏—德治同志充滿了為工人階級解放事業而鬥爭的堅定意志和英勇鬥爭精神。反動政府的逮捕、監禁和長期苦役,都沒有能使喬治烏-德治同志中斷他的革命活動。一九四四年八月,當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他越獄出來,積極領導人民同希特勒侵略者和本國的法西斯統治者進行了大無畏的鬥爭。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有利形勢下,以喬治烏-德治同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羅馬尼亞人民英勇地舉行了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的反動統治,迅速解放了全國,在羅馬尼亞人民的歷史上揭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羅馬尼亞解放以後,喬治烏-德治同志為保衛和鞏固人民政權,為進行各項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為建設自己的祖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勤勞智慧的羅馬尼亞人民,在羅馬尼亞工人黨領導下,堅持獨立自主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依靠本國的資源和力量,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把羅馬尼亞建設成了一個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農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是同喬治烏-德治同志分不開的。
羅馬尼亞工人黨和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一九五七年宣言和一九六○年聲明所規定的兄弟黨、兄弟國家相互關係的準則,積極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的互助合作關係,對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顯然,這也是同喬治烏-德治同志分不開的。
喬治烏-德治同志一向十分重視鞏固和發展中羅兩國人民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基礎上的友誼,他為促進我們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關係,作出了許多貢獻。
喬治烏-德治同志與世長辭了。中國人民為自己失去這樣一位親切的朋友,為羅馬尼亞人民失去這樣一位愛戴的領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失去這樣著名的一位戰士而感到無限悲傷。我們相信,兄弟的羅馬尼亞人民,將能化悲痛為力量,更緊密地團結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的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旗幟,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繼續奮勇前進,並且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
喬治烏-德治同志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