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

核醫學

核醫學是採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核醫學可分為兩類,即臨床核醫學和基礎核醫學或稱實驗核醫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醫學
  • 外文名:Nuclear Medicine
  • 又名原子醫學
  • 起源時間:1896年
  • 起源地點法國
  • 套用領域:診斷、治療和醫學
  • 發現者:Becquerel
簡介,起源,內容,研究,定義,套用,原理,藥物活性,輻射消毒,核醫學的衛生防護,圖書信息,內容簡介,教材信息,第八版基本信息,第七版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簡介

核醫學又稱原子醫學。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產生的射線束及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核輻射在醫學上的套用。在醫療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輻射可以用於診斷、治療和醫學科學研究;在藥學上,可以用於藥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藥物活性的測定、藥物分析和藥物的輻射消毒等方面。
核醫學核醫學

起源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Becquerel發現鈾的放射性,第一次認識到放射現象(在研究鈾鹽時,發現鈾能使附近包在紙包的感光膠片感光,由此斷定鈾能不斷地自發地放射出某種看不見的、穿透力強的射線)。

內容

核醫學是採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核醫學可分為兩類,即臨床核醫學和基礎核醫學或稱實驗核醫學 。前者又與臨床各科緊密結合併互相滲透。核醫學按器官或系統又可分為心血管核醫學、神經核醫學、消化系統核醫學、內分泌核醫學、兒科核醫學和治療核醫學等。70年代以來由於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技術的發展,以及放射性藥物的創新和開發,使核醫學顯像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它和CT、核磁共振、超聲技術等相互補充、彼此印證,極大地提高了對疾病的診斷和研究水平,故核醫學顯像是近代臨床醫學影像診斷領域中一個十分活躍的分支和重要組成部分。
核醫學核醫學
實驗核醫學(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和臨床核醫學(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兩部分。
實驗核醫學利用核技術探索生命現象的本質和物質變化規律,已廣泛套用於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其內容主要包括核衰變測量、標記、示蹤、體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顯影等。臨床核醫學是利用開放型放射性核素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臨床醫學學科,由診斷和治療兩部分組成。診斷核醫學包括以臟器顯像和功能測定為主要內容的體內(in vivo)診斷法和以體外放射分析為主要內容的體外(in vitro)診斷法;治療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髮射的核射線對病變進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療。

研究

早在1913年,海韋希就套用放射性元素作為化學及物理學的示蹤劑。1923年他利用Pb在豆類植物進行生物示蹤實驗;1934年用氘水測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體套用穩定性核素;1935年他首次用P於生物示蹤研究;同年,又創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醫學界,海韋希被稱為“基礎核醫學之父”,1943年獲諾貝爾獎。布盧姆加特則有“臨床核醫學之父”之稱,他在1924年將氡氣注射到外周血管,然後從體外探測放射性到達遠端某一器官或組織的時間,以觀察其血流速度。核醫學對病人安全、無創傷,它能以分子水平在體外定量地、動態地觀察人體內部的生化代謝、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細微、局部的變化,提供了其他醫學新技術所不能替代的既簡便、又準確的診斷方法。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定義

核醫學:he yixue;Nuclear Medicine;원자력 의학(nuclear medicine)是一門研究核素和核射線在醫學中的套用及生物醫學理論的學科。

套用

這種診斷方法一般具有靈敏、簡便、安全、無損傷等優點,用途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組織器官或系統的功能檢查,都可套用。最常用的同位素診斷可分為三類。
① 體外臟器顯像。有些試劑會有選擇性地聚集到人體的某種組織或器官。以發射γ射線的同位素標記這類試劑,將該試劑給患者口服或注射後,利用γ照相機等探測儀器,就可以從體外顯示標記試劑在體內分布的情況,了解組織器官的形態和功能。例如硫化Tc膠體經注射進入血液後,能被肝臟的枯氏細胞攝取,探測儀器在體外的記錄可顯示出肝臟放射性物質的分布,從而可判斷肝臟的大小、形態和位置,肝臟是否正常,有無腫塊等等。這種檢查已成為肝癌診斷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目前臟器顯像已廣泛用於肝、腦、心、腎、肺等主要組織、器官的形態和功能檢查。
鑑定證書鑑定證書
同位素臟器顯像不但反映臟器形態,而且可顯示臟器的生化或生理功能。例如,肝閃爍圖反映肝細胞吞噬功能、腦閃爍圖反映血腦屏障功能、肺掃描則反映肺灌注或通氣功能。閃爍照相還能夠對某一器官連續攝影,使醫生能夠對器官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行動態觀察。
發射計算機斷層儀是體外顯像的一種先進工具。用它可靈敏地觀察到同位素在人體內任一平面的分布,也可以從許多斷層影像重現三維形象。採用適當標記試劑時,連閉上眼睛所引起的腦中一定區域內血流量或葡萄糖代謝的細微變化,都可用此儀器測定出來。它在早期診斷疾病上很有發展前途。
核醫學核醫學
② 臟器功能測定。測定器官功能的同位素方法。例如,測定甲狀腺攝I離子的數量和速度,以檢查甲狀腺功能狀態;在注射(碘-131)-鄰碘馬尿酸後,用探測儀器同時記錄兩側腎區放射性起落變化曲線,以檢查兩側腎臟血流情況、腎小管分泌功能和輸尿管通暢程度;在注Cr標記的紅細胞後,測定血中放射性消失的速度,以查出紅細胞壽命等。
③ 體外放射分析。用競爭放射分析這種超微量分析技術,可以準確測出血、尿等樣品中小於10~10克的激素、藥物、毒物等成分。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已達到數百種。中國曾把這種技術用於妊娠早期檢查、獻血員肝炎病毒檢查、肝癌普查等。另外,還可以通過中子活化分析測出頭髮、指甲、血、尿等樣品中的各種微量元素,用來診斷微量元素異常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核射線有殺傷細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是內服同位素療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β射線可有效地將甲狀腺組織破壞,等於進行了一次“無刀手術”P常用於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還可採用放射性磷、鍶等同位素敷貼療法治療血管瘤、濕疹、角膜炎症等淺表部位的皮膚病和眼科疾病。此外,鈷治療機、電子感應加速器直線加速器等外照射治療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在癌症治療中所占的比重高達70%左右,而且遍及癌症的絕大部分病種。

原理

幾乎所有新藥,在試用於臨床之前,都要用同位素加以標記,以研究藥物代謝的各種問題:
核醫學核醫學
①藥物在胃腸道或注射部位的吸收;
②藥物排出的途徑及速度;
③藥物在體內的轉變,包括代謝產物的數目、性質和排出率;
④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器官中或亞細胞結構內的濃集和穿透情況;
⑤確定藥物的“活性”代謝產物,並評價其藥理作用。例如,可以用小動物整體切片的放射自顯影技術,觀察標記藥物在整個動物的各個組織器官中的定位和時相變化。

藥物活性

常用放射性試劑在體內的轉移,轉變情況作為某種生理、生化功能的指標,觀察藥物對該指標的影響,以評價藥物的藥理活性。例如,可用放射性磷在患佝僂病大鼠骨骼中的沉積量,測定維生素D的強度;Rb被心肌攝取的程度反映冠狀動脈血流量,並初步篩選可能用於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等。
藥物分析  競爭放射分析是定量監測血中藥物濃度的可靠方法,既可發現患者有否服用毒性藥物,又可保證冶療中有效而又安全地用藥。也可用同位素稀釋法測定殺蟲藥、抗菌素或其他藥物在某批產品中的準確含量。

輻射消毒

大Co源的γ射線, 或電子直線加速器的高能電子束,都有殺死微生物的效應,都可用於輻射消毒。輻射消毒無須加熱,故又稱為“冷消毒”。許多不耐熱的藥品,如抗菌素、激素、酶製劑、抗凝劑、血漿、維生素、固醇類、咖啡因、嗎啡、一些眼藥膏等,最好用輻射消毒。另一種方法是將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加到針劑中,進行內部照射,以達到消毒的目的。

核醫學的衛生防護

1.工作人員應了解有關放射性核素的基本知識和臨床知識,並熟悉各項工作常規,按有關規定考核合格、體驗合格,並按國家規定持有放射性工作許可證方可正式參加操作。
2.醫用核素室的建築大體分為:清潔區(辦公室、會議室);工作區(測量室、掃描室、示蹤室等);活性區(注射室、儲源室、分裝室、洗滌室、病室等)。工作區與活性區應根據放射性強度不同,進一步區分為高、中、低活性區。清潔區與活性區、工作區之間應有衛生通過間及清潔、洗消設施;清潔區與活性區應各有獨立通道與外界相通,有各自的衛生間分別供工作人員與患者出入及使用。
3.工作人員進入活性區應穿戴防護用品,離開高活性操作區前應通過衛生通過間進行清潔處理。
4.營具、裝備、清潔工具等均須按區固定使用,不得混淆;核醫學科內各項清潔方法一律採用濕潔法,以防塵土飛揚。
5.核醫學工作室必須配備放射性固、液、氣體放射性廢物處理及(或)存放設施;患者所用物品應固定使用,排泄物和接觸到排泄物的敷料、棉花、紙張等,應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6.進行放射性核素(放射藥物)操作,包括製備、分裝、套用、存貯等,應在專門的操作間實施;其中開放式高活性操作(發生器淋洗、標記、分裝)應在專用通風櫥內進行;高活性操作間應有必要的洗消、通風等防護裝備。
7.活性工作區內不得進食、飲水、住宿(接受特殊檢查的患者除外)。
8.清潔區及其他非活性區內不得進行放射性核素操作,不得攜入帶有放射性的物質、器具,已使用過放射性藥物的患者亦不得進入,以防止放射性污染。
9.所有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職業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必須自覺遵守有關防護規定與操作規則,並有義務主動參與放射性工作場所的管理、監督,及在有特殊情況時及時向上級及有關部門報告。
10.嚴格按操作規程要求進行工作。未經允許,不得隨意更改投給患者的示蹤劑劑量、檢查(顯像)條件。

圖書信息

書 名: 核醫學
核醫學
作 者:王伯岺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22日
ISBN: 9787030196200
開本:16開
定價: 49.80元

內容簡介

1.結合臨床,醫學生必須掌握簡單的核物理知識2.結合臨床,醫學生必須掌握核醫學的基礎知識。3.結合臨床,醫學生必須掌握的電離輻射的基礎知識和防護知識4.免疫競爭分析技術,包括非放免技術。5.全身各系統顯像。6.正電子核素顯像。7.核素治療,包括目前已經成熟的方法。

教材信息

第八版基本信息

作 者:李少林王榮福 主編
核醫學第八版核醫學第八版
出 版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3-1
版 次:8頁 數:309字 數:578000
印刷時間:2013-3-1開 本:大16開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I S B N:9787117171984包 裝:平裝

第七版基本信息

書名:核醫學.
封面封面
作 者:李少林、王榮福 主編
ISBN:7117101981
出版時間:2008-6
書籍類別:R·10199
開 本:16

內容簡介

新編第7版《核醫學》教材力求能反映新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的成果,能反映核醫學的發展和前沿,要能夠適應新世紀全球經濟發展和學科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挑戰以及新教育思想的需要,本套教材編寫中還注意對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醫學生運用核醫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同時,第7版《核醫學》還堅持衛生部臨床醫學統編教材的優良傳統和編寫風格,體現本套教材的延續性。
在本書的相關章節中,增加了比較影像學內容。儘量採用PET/CT,SPECT/CT融合圖或在核醫學顯像圖中增加CT、MRI、X線片。正文中也增加了對比分析CT、MRI、X 線片對該系統疾病診斷中的主要特點、意義以及和PET、SPECT配合的意義。
在部分章節中嘗試編寫適應PBL教學的教材。以問題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以PET或SPECT為中心,採取多種形式融人本書中,一步步引出核醫學檢查或治療的必須、優勢、原理、方法、臨床套用價值評價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學科內容和特點
第二節 核醫學的發展
第三節 怎樣學習核醫學
第一章 核物理
第一節 原子結構
一、同位素、核素、同質異能素
二、穩定性與放射性核素
第二節 放射性衰變
一、核衰變類型
二、核衰變規律
第三節 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一、帶電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二、光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儀器
第一節 核探測儀器的基本原理
一、核探測儀器的基本原理
二、體外樣本測量儀器及輻射防護儀器
第二節 Y照相機、
一、Y照相機基本結構
二、Y照相機工作原理
第三節 SPECT及雙探頭符合探測
一、SPECT基本結構
二、SPECT工作原理
三、SPECT成像特點
四、SPECT數據採集和斷層圖像重建
五、雙探頭符合探測
第四節 PET、PET/CT及圖像融合技術
一、PET基本結構及原理
二、PET/CT及圖像融合技術
三、小動物PET
第五節 臟器功能測定儀器
一、甲狀腺功能測定儀
二、腎圖儀
三、多功能儀
第三章 放射性藥物.
第一節 放射性藥物的概念、分類及特點
第二節 診斷用放射性藥物
第三節 治療用放射性藥物
第四節 PET放射性藥物
第五節 放射性藥物中的核素來源
第六節 放射性藥物的質量控制
第四章 輻射防護.
第一節 輻射劑量單位
一、照射量
二、吸收劑量
三、當量劑量
第二節 作用於人體的放射源
一、天然本底輻射
二、醫療照射
三、其他人工輻射
第三節 放射線對人體的影響
一、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效應
二、輻射損傷的化學基礎
第四節 輻射防護的原則和措施
一、輻射防護的原則
二、外照射防護措施
三、內照射防護
第五節 核醫學工作人員和患者受輻射劑量比較
一、臨床核醫學檢查受照劑量與其他臨床檢查項目比較
二、臨床核醫學檢查受照劑量與天然本底輻射比較
三、核醫學工作人員所受的輻射劑量分析
第六節 核醫學診斷的醫療照射指導水平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與顯像.
第一節 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原理與特點
一、示蹤原理
二、方法學特點
三、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第二節 放射性核素顯像
一、方法學原理
二、顯像類型與特點
三、圖像分析要點
四、放射性核素顯像特點
第六章 體外分析
第七章 內分泌系統
第八章 必血管系統
第九章 神經系統
第十章 呼吸系統
第十一章 骨骼系統
第十二章 腫瘤顯像
第十三章 炎症顯像
第十四章 消化系統
第十五章 泌尿系統
第十六章 血液和淋巴顯像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療
中英文名詞對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