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孔

核孔

核膜是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界膜,但核膜不連線,上有許多小孔,由孔環顆粒、周邊顆粒、中央顆粒和無定形物質組成核孔複合體(nuclear pore)。它能夠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孔
  • 外文名:nuclear pore
  • 定義:兩個核膜之間連線處
  • 用途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作用介紹,組成結構,

作用介紹


核孔
它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大分子物質交換的通道,如信使RNA可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脊椎動物細胞的核膜上平均擁有約2000個核孔,但核孔的數量也會根據細胞轉錄活動的旺盛程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核孔的數目也因細胞種類及代謝狀況不同而有差別,轉錄活性低或不轉錄的細胞中,核孔數目少。
有核膜孔、細孔(pore)、或環紋(annulus)等各種叫法。是位於真核生物核膜上的許多直徑為70—150納米的圓形的特殊構造。在核孔的正中有一個電子密度的高的顆粒,其周圍被電子密度低的薄膜包圍著,而在薄膜的周圍還有八個電子密度的高的顆粒。在核膜表面上的核孔的密度,以及核孔的內徑和外徑,可因生物的種類和細胞的時期不同而異。通常核孔的密度與核的活性有關,凡核的合成活動越高,則核孔的密度也越大。最初生物學家將核孔命名為細孔,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經常單純開放著的孔,而是有選擇地進行著物質的透過。例如,某種蛋白質分子,其直徑雖僅有10納米,但它卻不能從細胞質進入到核內。另外核孔也並不是完全不使大的顆粒透過,已觀察到,含有RNA的大顆粒可從核內透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核孔可以讓蛋白質和RNA進出,但不是自由進出,而是主動選擇。另外,在新課標高中生物的表述里,一般淺顯地認為DNA不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事實上病毒的DNA是可以進入的。

組成結構

組成核孔的蛋白質是核孔素。約有一半的核孔素典型地包含α螺旋和β螺旋團,或包含結構域,因為另外一半的一級結構中包含許多重複的縮氨酸、苯丙氨酸及甘氨酸,所以這一半表現出蛋白質自然發展所形成的典型結構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