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孔複合體核膜孔

核孔複合體核膜孔是指細胞核的核膜上呈複雜環狀結構的通道,對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有一定調節作用。亦稱為核膜孔或核孔。

簡介,相關介紹,

簡介

1949-1950年間,H.G.Callan與S.G.Tomlin在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兩棲類卵母細胞的核被膜時發現了核孔,隨後人們逐漸認識到核孔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孔洞,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複雜結構。
1959年M.L.Waston將這種結構命名為核孔複合體(nuclearporecomplex,NPC)。

相關介紹

結構上,核孔複合體主要由蛋白質構成;功能上,核孔複合體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跨膜運輸蛋白複合體,並且是一個雙功能、雙向性的親水性核質交換通道。
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結構,並以核孔複合體的形式存在。它的內外口徑約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徑約為9毫微米。核膜孔內外口的周邊均有對稱排列的8個球狀顆粒,其直徑約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個中心顆粒,直徑約30毫微米。中心顆粒與球狀顆粒之間有細絲相連。這些細絲具有核糖核蛋白的性質。核膜孔通道中還有一些無定形物質。核膜孔的數目、分布和密度與細胞代謝活性有關,核質與細胞質之間物質交換旺盛的部位核膜孔數目多。可見,核膜孔在調節核與細胞質的物質交換中有一定的作用。
核被膜電鏡下的核被膜由內外兩層平行的單位膜組成,每層膜厚約7.5nm。兩層膜之間的空隙稱為核周間隙,寬20~40nm,內部充滿著液態物質。核外膜表面附有核糖體,可與內質網相連。核內膜表面光滑,無核糖體附著,內側有一層緻密的纖維蛋白質稱為核纖層,核內膜上有特異蛋白與其相連,起穩定核外形作用。在核膜表面,由於核膜內外層彼此融合,形成許多核膜孔,孔徑在50~70nm,它們是核、質間的重要通道。
核孔複合體核膜孔並非是單純的孔洞,而是複雜的環狀結構,它由孔環顆粒、周邊顆粒、中央顆粒和無定形物質組成,與核孔一起稱核孔複合體。
核阡層這是內層核膜下的一層由纖維蛋白組成的纖維網路結構,厚10~20nm。構成核纖層網路的蛋白稱核纖層蛋白,有A、B、C三種,都是酸性蛋白。核纖層與核膜、核孔複合體、以及染色質在結構上關係密切,為它們提供了結構支架,並介導核膜與染色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核纖層是一種高度動態結構,在細胞分裂期間,核纖層發生去組裝和重新組裝的周期性變化,影響著核膜的解體和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