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獸化石

柴達木獸化石

柴達木獸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麝牛牛科動物,生活於晚中新世早期。2014年2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臨夏盆地發現了一種新的晚中新世柴達木獸化石。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中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這是中國科學家相隔近八十年後對該類動物的第二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柴達木獸化石
  • 出土地點:臨夏盆地
  • 所屬年代:晚中新世
考古發現,形態特徵,臨夏盆地,

考古發現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介紹:史勤勤博士在臨夏盆地發現了一種新的晚中新世柴達木獸化石,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57卷2期)上。
短吻柴達木獸短吻柴達木獸
最早的柴達木獸化石發現於中國青海柴達木盆地,材料稀少,並自步林1935年首次報導以來,一直再無此類化石發現。而臨夏盆地柴達木獸的發現是相隔七十多年之後的該類牛科動物的第二次發現。

形態特徵

柴達木獸(Tsaidamotherium)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麝牛類牛科動物,生活於晚中新世早期。柴達木獸的角的形態十分特殊複雜,可稱之為“角器”:頂骨之上有一個大的圓盤形的骨質結構,稱后角盤;真正的角心退化,位於角盤之前、眼眶上方,並且兩側角心不對稱。這種近似“獨角”的角心形態在所有牛科動物中絕無僅有。
短吻柴達木獸短吻柴達木獸
柴達木獸的角器後部形態類似現生的麝牛角心基部的贅生骨疣,因此其角鞘形態可能也與麝牛角鞘基部類似,呈圓形隆起,而非常見的直立角鞘。儘管柴達木獸的角盤與頭骨的縱軸之間存在微弱的扭轉,但角盤本身及頭骨都為對稱結構。柴達木獸的面部很短,鼻孔窄高,表明其或許與現生高鼻羚羊、羚牛類似,具有一個擴大的鼻腔,以適應相對寒冷的氣候環境。臨夏盆地的柴達木獸化石產地位於盆地的西南邊緣,其環境特徵或許與盆地中央稍有不同。雖然柴達木獸的化石材料十分稀少,但其分布範圍較廣,並有可能分布於青藏高原北緣的狹長山林地帶。
臨夏盆地的柴達木獸新種——短吻柴達木獸(T. brevirostrum)在年代上與屬型種大致相當,但新種的真正的角心部分更加退化,額竇縮小位於角器之下,代表了一種更加特化的類型。新種的發現還補充了柴達木獸的面部特徵,包括鼻骨極度退縮並增厚,鼻孔側緣生長贅生骨疣,上頜骨短而高等等,這些面部特徵同樣特化而罕見。

臨夏盆地

臨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世界罕見
臨夏是甘肅晚中新世發現哺乳動物化石最多的地方,在地質構造上稱為盆地,它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一個山前凹陷盆地。從地質時代的晚漸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個層位中,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以今約1500萬年~1200萬年的中中新世鏟齒象動物群、距今約1000萬年-700萬年的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和距今約200萬年的早更新世真馬動物群的材料和種類最為豐富。
2001年12月,在甘肅臨夏召開的“中國·和政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群保護開發研討會”上,六位兩院院士一致認為,臨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群如此豐富而多樣,在歐亞大陸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特別是三趾馬動物群時代的哺乳動物化石產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