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柴達木梭梭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德令哈市西南部,海拔在2958—3344米,其分布範圍東起旺尕秀煤礦,西至大柴旦全集河,北與青藏鐵路相連,南與東西走向的額木尼克山為界。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54公里,保護區總面積3105平方公里,保護區由額木尼克、米扎格和巴圖等地區組成,其中額木尼克是原始梭梭林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 外文名稱: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in the city
  • 地理位置長春園
  • 著名景點: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動植物,植物,動物,其它,

地理環境

保護區內地貌類型多樣,有流水地貌,乾燥剝蝕山地貌,湖積地貌,風成地貌等。風成地貌主要分為風蝕和風積地貌,在保護區西南靠近阿木尼克山一帶有壟崗狀,鼻狀、覆舟狀、泉狀和錐狀等類型的殘丘,形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甚為狀觀的風蝕“雅丹地貌”,另外,保護區內還廣泛分布有白刺和檉柳沙包及新月型沙丘,格狀沙丘和流動沙丘等。
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氣候環境

區內氣候極度乾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風季和雨季相配合,據海西州氣象局多年資料,該地區主要氣候要素如下:年平均氣溫3.4℃,最暖月(7月)平均最高溫度16.4℃,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溫度-12℃;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4—180.2毫米,是我國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一,屬乾旱區;年平均蒸發量為25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二十多倍;日照時數長,全年日照時數為3352.5小時;年平均風速2.7米/秒,全年大風日數(風速超過17米/秒)超過14天。
保護區的土壤因受局部地形、地貌、氣候和植被的影響,多形成灰棕模土、風沙土、沼澤土和鹽土。其中以灰棕漠土為主,占保護區土壤面積的90%以上,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缺氮少磷,鉀富足。土壤中普遍含鹽,偏鹼性是本地區土壤的特點。

動植物

植物

據調查,該自然保護區除梭梭、檉柳、沙拐棗,麻黃、白刺和鹽爪外,尚有15科41屬65種沙生植物,這些野生植物大多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自然保護及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些植物不僅對青海西部地區防風固沙,改變荒漠面貌和保護綠洲生態環境,引種馴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且在植物學、分類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也有很重要的科研價值。
保護區內主要保護樹種為梭梭,梭梭荒漠面積約1458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梭梭灌木林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分為戈壁梭梭,沙地梭梭、壤土梭梭三種類型:
保護區內藥用植物有:枸杞、麻黃、黃芪、茵陳、白刺、鎖陽、水麥冬、馬泡、肉叢蓉等。主要灌木樹種有:梭梭、柴達木沙拐棗、青海沙拐棗、西伯利亞濱藜、鹽爪(細枝鹽、尖葉鹽爪)、鹽生草、膜果麻黃、鹽角草、刺沙蓬、唐古特白刺、齒葉白刺、俄羅斯白刺、駝絨藜、紅砂、五柱枇杷、多枝檉柳、鹽地檉柳、翠枝檉柳、黑果枸杞、中寧枸杞(柴達木枸杞)等形成天然的沙生植物園。

動物

保護區地處荒漠區,由於生態惡化,如棕熊、毛腿沙雞等已經絕跡。目前僅分布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二級保護動物岩羊、鵝喉羚、灰鶴等,一般經濟動物有高原野兔、狼等。鵝喉羚在本地區分布數量大,每平方公里達1隻,成群結隊出現,在當地稱為“黃羊灘”。
保護區外緣屬德令哈市的3個鄉,16個行政自然村,還有州屬3個國營農場等。耕地面積12000公頃,經營各類牲畜14萬餘頭(只)。保護區與居民點距離較遠,人為活動容易控制。

其它

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