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桂湯

柴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國中醫藥報》,陳庚吉方。具有舒肝和胃,緩急止痛之功效。主治胃脘痛。

基本介紹

  • 出處:《中國中醫藥報》,陳庚吉方
  • 功用:舒肝和胃,緩急止痛
  • 組成:柴胡/桂枝/半夏/白芍/甘草/生薑
  • 主治:胃脘痛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

歌訣

柴桂湯主胃脘痛,半夏白芍甘草從。生薑三片意為引,疏肝和胃此方功。

組成

柴胡8-12g,桂枝6-9g,半夏9-12g,白芍15-60g,甘草3g,生薑3片為引。

用法

水煎分2次,日1劑。

功用

舒肝和胃,緩急止痛。

主治

胃脘痛。

方義

方用柴胡疏肝通絡,配半夏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和胃降逆,桂枝辛散溫通,健胃止痛,白芍酸斂柔肝兼通脾絡,為治療諸痛良藥,合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升清降濁,通絡止痛之功。

運用

胃脘痛,包括現代醫學的胃炎和潰瘍病。每因飲食失節、情志刺激、感受寒涼而誘發。在治療時多以調氣健胃之品,所謂“治肝可以安胃,凡醒胃必先治肝”,臨床多以“理順”為主,對滋膩柔潤或過於寒冷即大補大下之品多不採用,以免有礙於胃的消化吸收。本方還可以用於其他部位疼痛,如慢性腹瀉的腹痛,婦女痛經。肝膽疾病,疝痛及不明原因之腹痛。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治療,亦收良效。

加減化裁

1、胃脘隱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虛寒證狀明顯者,加高良姜、香附、熟附子、雲茯苓、煨姜以溫中散寒;如兼嘔吐劇烈,不能進食者,加吳茱萸、生薑汁、灶心土(泡水煎藥),少量頻飲;痛連少腹,喜溫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連須蔥白3寸為引。
2、全身乏力,胃脘隱痛,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脈緩弱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朮、雲茯苓、陳皮、砂仁、大棗;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黃芪、黨參、白朮、澤蘭葉、枳殼。
3、肝鬱氣滯,胃脘脹痛牽及兩脅,噯氣即舒,脈弦者,加佛手、青皮、檳榔等;胸痛者,加全瓜蔞、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見嘔血,便血(黑),舌質紫暗者,加香附、靈脂、黃連、蒲黃炭;便血重者,合黃土湯加漢三七。
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至60g,加白芷、木香;兼有嘈雜、泛酸,曰苦苔黃者,另加左金丸、烏賊骨;食滯噯腐,胃脘脹滿者,加萊菔子,炒麥芽、枳殼。
5、濕熱郁滯,脘腹脹滿,胃中灼痛,口乾不欲飲,舌苔黃膩者,加蒼朮、川朴、藿香、龍膽草;苔白如積粉者,此為濕濁內蘊,加草果、蔻仁、川朴、佩蘭等藥物,取行氣化濕作用。
6、胃脘疼痛,口乾唇燥,舌紅苔少,納食不香,採取標本兼治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參、石斛、玉竹、雞內金、大豆黃卷等。俟痛止後再以治本為主。

使用注意

藥引藥隨證選用,,如生薑為引可溫胃化飲,降逆止嘔。連須蔥白為引能引氣通中。伏龍肝泡水煎藥可補土安胃止嘔。大棗為引補脾胃,引導諸藥直達病灶。

附註

附方1:柴桂湯
組成 柴胡6g,桂枝6g,西黨參15g,白芍10g,法半夏10g,黃芩10g,生黃芪10g,生薑片3片,大棗3枚。
功用 和解透達,調和營衛。
主治風濕關節痛,肌肉痛,涼遏留邪之表證初起感冒。症見身寒行冷,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緊束,或身重疲憊,或身有惡寒微熱,舌苔薄潤,脈緩而軟。
出處《國家級名醫秘驗方》陳瑞春方
附方2:柴桂湯
組成 柴胡一錢,桂枝三分,花粉五分,牡蠣、炮姜、炙甘草各二分。
主治 婦人熱病,經來寒熱如瘧,狂妄
出處 《嵩崖尊生》卷十二
附方3:柴胡桂枝湯
組成 桂枝4.5g,黃芩4.5g,人參4.5g,炙甘草3個,半夏7.5g,芍藥4.5g,大棗6枚,生薑4.5g,柴胡6g。
功用 和解少陽,解肌發表
主治 少陽病兼太陽表證,發熱,微惡風寒,肢體關節煩疼,輕微嘔吐,心下支撐悶結,舌苔白,脈浮弦。
出處 《傷寒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