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破產

柯達破產

柯達破產 1975年發明世界第一台數位相機的伊士曼柯達公司,自2011年起就多次傳出破產訊息。2011年,柯達股價跌幅超80%。2004年至今,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從1997年2月的310億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億美元,十餘年蒸發99%。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盤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位於1美元以下,紐交所已向柯達發出退市警告。 2012年1月19日早間柯達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此前該公司籌集新資金進行業務轉型的努力宣告失敗。 2013年5月,伊士曼-柯達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產保護的計畫,如果計畫獲批,該公司無擔保債權人可獲得重組後公司總值22億美元的股份。當地時間2013年8月20日,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批准美國柯達公司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碼影像公司的計畫。柯達計畫9月3日退出破產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達破產
  • 時間:2013年8月20日
  • 破除原因:數位技術、價格競爭等
危機原因,柯達現狀,昔日輝煌,柯達啟示,

危機原因

數位技術終結膠捲柯達
首先是來自市場領域的激烈的價格競爭。自加標籤(或零售商品牌)將柯達產品的價格壓低了40%。在東歐和開發中國家市場上,價格便宜的膠捲也給柯達造成極大的威脅,因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價格而非品牌和質量。柯達實施了一系列價格反擊策略,曾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無法徹底清除價格戰帶來的惡劣影響。
柯達面臨的另一個挑戰來自數字成像技術對傳統成像技術造成的衝擊。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設備、嚴重的污染是底片與相紙生產和沖印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體積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難是使用底片和相紙給人們帶來的不便。
蹣跚戰略轉型
雖然柯達1998年就開始深感傳統膠捲業務萎縮之痛,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於擔心膠捲銷量受到影響,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
2000年之後,全球數碼市場連續高速增長,翻了差不多兩倍,而全球彩色膠捲的需求開始以每年10%的速度開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達的數位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
2004年,柯達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位相機,但利潤率僅1%,其82億美元的傳統業務的收入則萎縮了17%。
2006年,柯達把其全部數位相機製造業務出售給新加坡偉創力公司。2007年,其又將原四大業務之一的醫療成像部門,以25.5億美元出售給加拿大資產收購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樂凱股份也以3700萬美元低價轉讓給廣州誠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來,柯達實施第二次戰略重組,裁員達2.8萬人,幅度高達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需求減弱,市場萎縮,其第四季報顯示,柯達虧損1.33億美元,連續第三年出現年度營收下滑,靠出售資產勉強盈利的柯達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達財報顯示,持續經營業務虧損5800萬美元。而且,柯達營收的主要來源竟仍然是專利出售,而像噴墨印表機那樣的新產品業務尚未真正打開市場。

柯達現狀

將獲7.93億美元貸款
伊斯曼·柯達公司已與債主達成7.93億美元的貸款協定,此協定可能幫助曾領導全球膠捲業的柯達擺脫破產保護,而柯達需以至少5億美元的價格賣出1100項數碼專利權作為貸款條件。
獲9.5億美元融資
柯達是在曼哈頓的一家破產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稱已從花旗集團(Citigroup)獲得9.5億美元融資,公司的經營活動將繼續維持下去。柯達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此次業務重組旨在增強公司在海內外的流動性,將非戰略性智慧財產權貨幣化,公正地解決遺留債務問題,並使公司能夠著重經營最有價值的業務。
發起系列專利訴訟
柯達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訴三星電子,稱後者包括Galaxy Tab在內的平板電腦產品侵犯該公司專利。柯達當前正在為可能的破產申請做準備,這是該公司本月以來發起的一系列訴訟中的最新一起。柯達1月初對蘋果公司、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指控它們的手機、平板電腦產品上的圖像傳輸功能侵犯了柯達的專利。之後,柯達又對競爭對手富士膠片提起訴訟,指控後者的數位相機侵犯其圖像記錄和處理方面的專利。
評級機構下調柯達評級
評級機構穆迪5日將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垃圾級信用評級進一步下調,從Caa2下調一檔至Caa3,理由是該公司近期申請破產的可能性加大。Caa3意味著高度投機性,評級前景仍然為負面。當天,另一家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出於流動性擔憂也下調了該公司的評級。從CCC下調一檔至CCC-,同時將其評級放入負面觀察名單。CCC-也代表高度投機性。
股票暫停交易
2012年1月19日,紐約泛歐交易所宣布,暫停伊士曼柯達公司的普通股在紐交所的交易。紐交所發布聲明指出,交易所確定柯達公司的普通股已不適合繼續交易。柯達股票價格連續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低於1美元,跌至紐交所持續交易所必須達到的最低股價標準之下。
柯達股票19日開盤後從前一個交易日的0.55美元左右跌至0.36美元,開盤僅交易幾分鐘後被中止,維持35.10%的下跌幅度。
高層紛紛離職
2011年12月30日,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證實,獨立董事勞拉·泰森已經向董事會遞交辭呈,成為這家影像產品巨頭一周內第3名辭職董事。泰森辭職前,柯達在同一星期內宣布獨立董事亞當·克拉默和陳志軒辭職。兩人為私募公司KKR的代表,在KKR購買柯達3億美元優先擔保可轉換票據和4億股票權證後於2009年加入柯達董事會。
2012年1月6日,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柯達公司首席通訊官(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傑拉德·穆切納(Gerard Meuchner)也表示因個人原因而最終選擇離開柯達。
賤賣專利
目前,對柯達來說籌錢支撐下去是當務之急。除了歷經百年的品牌價值之外,最值錢的就是攢了130年的1萬多項技術專利。去年8月,柯達就開始四處兜售數字圖像專利組合1100項,從而將這部分智慧財產權轉化為現金。據悉,自2008年以來,柯達通過專利出售共取得近20億美元的收入。
報導說,柯達可能最早於2012年1月或2月初申請破產保護;破產保護期間,企業將繼續償還債務並正常運轉。屆時,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
美國當地時間2012年12月19日,柯達宣布,將以5.25億美元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如果這一項專利出售交易最終達成的話,瀕臨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有機會起死回生。柯達公布的這份專利出售協定還有待美國曼哈頓破產法庭的批准。根據規定,該交易需在2013年1月31日前獲得批准,2月28日前完成。
2013年4月,柯達以6.5億美元的價格向英國養老基金出售電影和印刷業務,用以部分抵充英國養老基金向柯達發起的28億美元索賠。
2013年6月,柯達與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和巴克萊銀行達成一項8.95億美元的融資協定。該公司還計畫出售3400萬股股票以償還債務,這部分股票總價值4.06億美元,相當於重組後公司股本的85%,所得收益將歸債權人所有。

昔日輝煌

1975年發明第一台數位相機
1975年,美國柯達實驗室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但由於擔心膠捲銷量受到影響,柯達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碼業務。2003年,柯達最終選擇了從傳統影像業務向數碼業務轉型。
感光界當之無愧的霸主
1964年,立即自動相機上市,當年銷售750萬架,創下了照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紀錄。1966年,柯達海外銷售額達21.5億美元,當時位於感光界第2的愛克發銷量僅及它的l/6。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顧問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達位居第4,是感光界當之無愧的霸主。
膠捲時代占據全球2/3市場份額
在“膠捲時代”曾占據全球2/3份額的柯達已漸漸走向沒落。早在2003年,因為膠捲銷售開始萎縮,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當年銷售利潤就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跌幅達71%。
1997年2月市值最高310億美元
2004年至今,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從1997年2月的310億美元降至如今的1.75億美元,十餘年蒸發90%以上。
巔峰時期全球員工達14.5萬人
在巔峰時期,柯達的全球員工達到14.5萬。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師、博士和科學家前往其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總部工作,很多專業人士都以在該公司工作為榮。
130年攢1萬多項專利
歷經百年的品牌價值之外,最值錢的就是攢了130年的1萬多項技術專利。去年8月,柯達就開始四處兜售數字圖像專利組合1100項,從而將這部分智慧財產權轉化為現金。據悉,自2008年以來,柯達通過專利出售共取得近20億美元的收入。

柯達啟示

靠不住的“品牌”
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品牌的傳說是,假如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可口可樂公司燒掉了,只要配方還在,很快就會重建一個可口可樂公司。或許確實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漿,加上0.39%的配方,這就是可口可樂。《商業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諮詢機構Interbrand聯合評選的2008年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中,可口可樂品牌價值就超過687億美金。
同樣的話也可以套用在柯達身上嗎?不要忘記,在同樣的評選當中,柯達2003年的品牌價值超過78億美元,而2004年就僅剩下52億美元,更不用說以後的徹底出局了。
曾經巨大的品牌價值,倏忽即逝。紙面上曾經巨大的品牌資產對於柯達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從1896年首屆奧運會開始,柯達就開始贊助體育賽事,通過大型體育賽事進行品牌宣傳成為柯達的傳統項目。從1986年奧運會開始“TOP計畫”,柯達成為2004年前每一屆奧運會的“TOP贊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柯達開始步入困難期的時候,它依然是“TOP贊助商”,但是,這已經無助於挽救柯達的命運。
宿命還是自導悲劇?
富士膠片經過市場摸索尋求多元化的發展,將其最早的影像事業(傳統膠捲、數位相機、數碼沖印設備)、信息事業(印刷、醫療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學材料)、檔案處理事業三大業務板塊調整為醫療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光學元器件、電子影像、檔案處理和印刷六大重點發展事業,傳統膠捲業務在公司整體收入中的占比僅為2%。
而作為中國的“膠捲王”,樂凱的轉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關注。在意識到只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所創造的利潤不足以維持企業繼續發展的問題後,樂凱在原有業務數位化轉型的基礎上,選擇光學薄膜(廣泛用於光學和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材料,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的液晶顯示屏依靠的關鍵材料之一就是光學薄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向技術密集、資金密集、技術難度大、附加值高的領域發力。
雖然都是因為數碼時代的到來令傳統膠片行業衰敗,企業被迫轉型,但是從市場情況來看,惟有柯達轉型不力後面臨著破產的窘境,這是因為柯達是在被動轉型,富士、樂凱在發展過程中及時對業務和戰略進行調整,雖然轉型談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後續發展的勢頭,而柯達在“押寶”失敗後,被市場牽著不得不轉型,多年之後成果甚微。
百年老店更需“創新”
柯達的沒落,不僅是其技術創新的滯後,更是其對消費體驗忽視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達才宣布全面進軍數碼產業,並於其後陸續出售醫療影像業務、以及相關專利權。但是,當時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據“數碼影像”的龍頭地位,就連韓國三星、甚至中國華旗等企業亦已初具規模。此時,龐然大物的柯達已經喪失占領“數碼影像”的先機。
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唯有“創新”是不變的真理。這種創新,不但基於技術和管理層面,更基於商業模式、乃至消費體驗層面。而對於老牌企業而言,要么在固執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續創新中重新煥發生機。雖然,世間沒有絕對的基業常青,企業的生死存亡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同樣,創新和變化雖不能完全確保企業永立潮頭,但卻是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創新均難以贏得未來,而傲慢和忽視消費體驗更將令其難以持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