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年—1727年),杭州府海寧花溪(今袁花鎮)人,清代翰林,著名詩人、藏書家。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後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於初白庵,故又稱查初白。為清初“國朝六家”之一。

幼時即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天性聰穎,受經史於著名學者黃宗羲,受詩法於桐城詩人錢澄之。自6歲開始學詩,一直至去世前夕才放下詩筆。其5歲“始入國小”,6歲“通聲韻,工屬對”,10歲時因作《武侯論》而名傳鄉黨,19歲“讀書於武林吳山,從慈谿葉伯寅先生學”,23歲應童子試,54歲舉進士第。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東巡,由大學士陳廷敬等推薦,詔隨入都,入直南書房,四十二年(1703)賜進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編修,後充武英殿總裁纂述。曾3次隨駕巡遊塞外,歲時風土,悉記以詩。得帝器重,親書“敬業堂”額以賜。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餘年,築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犯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到兩個月即去世。

基本介紹

  • 本名:查慎行
  • 別稱:查嗣璉、查初白
  • 字號:字夏重、號查田
    字悔余,號他山、初白先生、煙波釣徒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浙江杭州府海寧縣
  • 出生時間:1650年
  • 去世時間:1727年
  • 主要作品:《敬業堂詩集》《敬業堂文集》 
  • 主要成就:位列清初“國朝六家”之中
  • 官職: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總裁纂述
  • 後代金庸
人物生平,少年才盛 仕途坎坷,一朝得詔 平步青雲,乞假葬親 恩寵不再,失教牽連 鬱鬱而終,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煙波釣徒,藏書之家,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查慎行,初名嗣璉,字夏重,號他山,後易今名,字悔余,號查田,晚號初白,浙江海寧人。幼穎異,五歲能詩,十歲作《武侯論》,見者驚為“曠世才”。長游黃梨洲先生之門,於書無所不窺,尤痴好詩。弱冠補童生。同邑楊公雍建撫黔時,疆場未啟,豺虎塞途。先生短衣挾策,自吳入楚,追及之於荊江夢渚間,由銅仁間道崎嶇,溪谷崖箐,孤軍轉戰,一旅深入。先生居其戎幕中,出入牂牁、夜郎間,書檄旁午,倉卒肆應,而吟詠不輟。事定旋里,赴西江,北上京師。遍游齊魯燕趙梁宋,復渡彭蠡,過洞庭,登匡廬五老峰,探武夷、九曲諸勝。詩筆益富而奇。
查慎行立像查慎行立像
康熙三十二年,舉順天鄉試,年四十有四。張文貞、李文貞等先後奏薦。四十一年,特旨召入直南書房。次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顧賦性淡泊,常懷退志。五十二年,引病歸,家居十餘年,於世事亦無干預,而登臨嘯歌之興未衰,復南遊,訪尉陀無諸遺蹟。詩更豪宕感激,入化超神。蓋其高情逸韻,愛乎獨為於詩文山水友朋,之外余無所好。雍正五年,卒於家,年七十有六。

少年才盛 仕途坎坷

查慎行幼而聰穎,五歲能詩,十歲作《武侯論》,後遊學於黃宗羲之門,學問日益精進。其父親查崧繼為明朝遺民,起初不允許兒子們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直到康熙十年,二十一歲的查慎行才參加童子試,考試沒有結束,母親就病重。康熙十一年春母親去世,六年後父親也去世。作為家中的長子,二十八歲的查慎行責無旁貸地挑起家庭重擔。為了生計,查慎行外出謀生,但他並未放棄科舉仕進之志。
19歲“讀書於武林吳山,從慈谿葉伯寅先生學”。20歲補諸生,出門遠遊,遍歷雲貴、華中、華北、東南各地,寫出大量詩作,名噪一時。曾在納蘭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 23歲應童子試,康熙二十八年(1689),牽涉洪升《長生殿》的國恤張樂事件,遭革職,驅逐回籍。後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又號查田,籍貫改作錢塘。康熙三十二年(1693),始中舉人。

一朝得詔 平步青雲

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東巡,因大學士陳廷敬等推薦,詔隨入都。十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在南書房召試查慎行等十二人,查慎行名列第二,第一是揆敘,明珠之子,曾為查慎行的受業弟子。成績出來後,查慎行有升仙之感,“平生無夢想,今日到蓬萊”。
康熙皇帝對查慎行非常寵信,讓他入直南書房,侍從左右;還特授他翰林院編修。一夕之間,查慎行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查慎行在《敬業堂詩集》中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地記述了康熙皇帝對他的恩遇。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初二,查慎行入直南書房,宮裡喜氣洋洋的,皇帝賜其觀賞樂器,這可讓查慎行開了眼界,但見一簫、二鼓、一鐘、一黃麾、一塤、一篪、一柷敔諸多樂器齊鳴,查慎行有詩描摹當時盛況:“編鐘編磬列簨簴,楹鼓田鼓齊輝煌。旌麾奇彩繪螭虎,簫管逸韻含鸞凰。塤篪柷敔狀各異,據圖考證殊難詳。”(《敬業堂詩集》卷二十九)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正月十四、十五夜,皇帝又召查慎行到西苑觀煙火。雖然過年沒能與家人團聚,但卻得皇帝掛念,不時賞賜,驚喜不斷。康熙皇帝還賞賜查慎行砥石山綠硯、牡丹、御書扇和玻璃眼鏡等。查慎行珍之寶之,感恩戴德,“終身懷袖裡,長似拜恩初”。
四十二年五月,康熙皇帝要到避暑山莊,命查慎行扈駕隨行。出發前查慎行患腹疾,康熙皇帝賜他西洋藥,並派內侍傳示御札:“調飲食最為緊要。醫書有雲‘非濕熱不作瀉,非停食不作痛’,又雲‘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人皆知其調理,至飲食之時,則不能矣。”(《查慎行年譜》)還賜他紗葛衣兩套。君臣一行從北京出發,一路往北,過古北口,到行宮檢書,又到圍場觀獵,來回一百二十日。塞外風光遼闊壯麗,查慎行詩歌中都有記載。《塞外蝴蝶》(《敬業堂詩集》卷三十)一首寫得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羅浮仙種幾時來,金粉天生不染埃。忽見一雙同照影,始知隔水有花開。六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在行殿召對完諸臣後,又遣內侍傳諭查慎行,說:“汝子在束鹿縣居官甚清,朕已稔知。”父子同受恩遇,皇帝對查慎行真是處處用心,他於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又兩次扈駕到避暑山莊。

乞假葬親 恩寵不再

第三次從避暑山莊回來後,查慎行收到二弟德尹的來信,說在家鄉占得營葬父母的吉壤,查慎行向皇帝請假回家葬親。康熙帝欣然答應了,還賜白金二百兩,騾馬二匹。陪君伴駕將近四年,在聖恩最隆時,查慎行請假回家了,這一走就是一年。查慎行的好友深諳官場之道,勸他先不要回去,查慎行說:我老了。皇上以孝治天下,不在此時回鄉安葬雙親,是君親兩辜負啊。畢竟是書生,而且還是敦厚老實的詩人,查慎行毫不猶豫地回鄉了。他不知回去就回不來了 。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查慎行渡江迎駕,由於葬事沒有結束,他跪請延長假期,皇帝淡淡地說:“知道了,即從這裡回去罷。”
四十七年,查慎行假滿回京,重新入直南書房。此年五月,康熙到避暑山莊,沒有命查慎行扈從。十一月,查慎行奉旨暫停入直南書房;四十八年四月奉旨和同年錢亮功到武英書局編纂《佩文韻府》,五十年十二月,編纂工作結束;五十一年正月,奉旨停免內直,赴翰林院供職。至此,康熙已沒有讓查慎行再入直南書房的意思。查慎行此時對官場的浮沉感慨萬千:“九年眊筆廁清班,忝竊虛名祇汗顏。瑣闥乍辭疑削籍,玉堂重到許投閒。勞生分定升沉外,聖主恩深進退間。”(《敬業堂詩集》卷四十)便有告老回鄉之意。
查慎行入官場的前四年備受恩寵,所作詩文多和皇帝有關,要么是記述皇帝賜給了自己什麼,要么是記錄自己參與的一些政事;後六年的詩文寫自己的多了起來,包括自己的生活、和同僚之間的唱和等,幾乎沒有皇帝單獨賞賜他的記載。可見,查慎行請假葬親後已經不再受皇帝的特別關注。所謂聖意難測,君臣之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終。
查慎行查慎行

失教牽連 鬱鬱而終

康熙五十二年(1713),恭祝完康熙皇帝六十大壽,乞休歸里,家居10餘年,築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人稱初白先生。
退休後,已經六十多歲的查慎行又三次入幕,奔走他鄉,以維持家計。足見他為官十年,清白如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查慎行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鬱鬱而終。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他的詩文創作和對詩歌理論的研究上。
許汝霖《敬業堂詩集序》)中述查慎行“平生所作,不下萬首”。其在詩歌創作上有傑出成就,有詩歌結集《敬業堂詩集》傳世,共收詩五千餘首,在我國文學史上,堪稱多產詩人。自朱彝尊去世後,為東南詩壇領袖、“清初六家”之一。且潛心於詩論,有實踐,有理論。所以其詩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豐富多彩,多可取者,且在藝術上相當成熟。其論詩以為詩之厚,在意不在辭;詩之雄,在氣不在直;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脫不在易(查為仁《蓮坡詩話》。他以空靈創新為尚。得力於陸游很深;著《補註東坡編年詩》50卷,受蘇軾的影響亦大。查慎行以後雖有袁枚、蔣士銓、龔自珍、王遵憲等人崛起詩壇,各有擅場,影響一時,然就攻詩之專,詩作之豐,內容之富,藝術個性之鮮明而言,袁枚諸子比之查慎行則皆有所不及。王遵憲等在清末極力倡導詩界革命,改革詩的形式,拓展詩的內容,力圖扭轉舊體詩創作的頹勢,雖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終因時代的劇變而並未能從根本上振興舊體詩的創作,中國興盛了幾千年的舊體詩到“五四”運動時雖然並未就此畫上句號,但終於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而讓位於新詩。

人物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喜稱唐詩,自國朝康熙初年窠臼漸深,往往厭而學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數十年來,固當為慎行屈一指也。
《杭州府志》:性穎異,五歲能詩,十歲作《武侯論》,同邑范驤稱為“曠世才”。
雍正:查某每飯不忘君,杜甫流也。
黃宗羲:嗣璉、嗣瑮從余游,皆有俊才。逸遠不令為科舉乾祿之學,而讀書為詩、古文,士林望風推服。
黃宗炎:尋其佳處,真有步武分司,追蹤劍南之堂奧者。
趙翼:梅村後,欲舉一家列唐宋諸公之後者,實難其人。惟查初白才氣開展,工力純熟,要其功 力之深,則香山、放翁後一人而已。
王士禎:夏重詩,黃晦木先生常比之劍南。余謂以近體論,劍南奇創之才,夏重或遜其雄,夏重綿至之思,劍南亦未之過,當與古人爭勝毫釐。若五七言古體,夏重麗藻絡繹,宮商抗墜,往往有陳後山、元遺山之風。
袁枚:一味白描神活現,畫中誰似李龍眠。
沈德潛:施注蘇詩,行世久矣,敬業補所未及,兼多駁正。所為詩,得力於蘇,意無勿申,辭無勿達。或以少蘊藉議之,然視外強中乾,襲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
沈廷芳:更溯大江,造田間錢先生講論,以是詩日富而益奇。
張維屏:查悔翁於人情物理閱歷甚深,發而為詩,多所警悟,余每有味乎其言。
錢鐘書:查初白出入蘇、陸,沿蹊折徑,已非南雷家法。
張仲謀:他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詩人,除了寫詩沒有別的嗜好,他身上絕無官氣,只有詩人氣。
許昂霄:南北兩宗堪並峙,可憐無數野狐禪。(註:“兩宗”指初白與漁洋)

個人作品

查慎行著有《敬業堂詩集》,分為五十卷,又《續集》六卷,是“編裒其生平之詩,隨所遊歷,各為一集” 者。其末卷《往劫集》起於丁未(1727年)七月,其最後一首《枕上偶拈》有序雲“七月二十四早”。文不多作,所存絕少,《敬業堂文集》3卷,《別集》1卷,共100餘篇,子孫搜訪彙編而成。另有有《他山詩鈔》、《周易玩辭集解》十二卷,及《經史正偽》、《江南通志》、《補施注蘇詩》等。
其詩多記行旅弔古之作,又多作組詩。古體如《中秋夜洞庭對月歌》、《石鐘山》、《五老峰觀海綿歌》;近體組詩如《金陵雜詠二十首》、《荊州雜詩六首》、《邯鄲懷古三首》、《汴梁雜詩八首》、《建溪□歌詞十二章》、《桂江舟行口號十首》等,都頗著名。反映民間疾苦的篇章則有《秦郵道中即目》、《蕪湖關》,《白楊堤晚泊》、《蘆洲行》、《憫農詩》、《賑饑謠》等詩,寫及了這方面內容。
查詩特點和其所處時代密不可分。清朝至查慎行成年時代,江南一帶士人抗清鬥爭已先後被撲滅或壓制,政局已趨於平穩。查慎行等人的詩稿中,明末清初顧炎武式強烈的民族感情已逐漸少見。在政治上,查慎行之輩已不同於明末清初民族意識十分強烈的老一輩士人,大多已在政治上採取積極參與的態度,他們謀求仕途,欲以此實現人生追求,其詩在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方面,與清初詩人多有異處。
清初寫詩多學唐人,而查慎行卻宗法宋詩。於北宋他學蘇軾,於南宋他得力於陸游。如他早期的五言古詩《月夜自湖口泛舟還湓城同恆齋太守賦》辭意婉轉而暢達,又富哲理,獨具理趣,極有蘇詩特色。查慎行的《高斯億為余畫竹以詩報之》一詩,實際上論述了草書與畫竹技法的關係,評論高斯億畫竹技法及其師承。查慎行的近體詩則頗具陸游情調。如他的《夜觀燒山和中丞公韻》:“寒空月黑焰初垂,照夜俄生萬嶺雲。赤熾千人爭趙壁,火牛百道走燕軍。危時莫以鋒為戲,我意方憂玉亦焚。不信劫灰吹不盡,草間狐兔尚成群。”寫來屬對自然而工整,運意圓潤而靈活,使事熨帖而淺近,皆一如劍南。查慎行的絕句《題杜集後二首》之二:“漂泊西南且未還,幾曾篙目委時艱。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萬間。”其凝重有力,論列風發,亦近劍南。其詩多記行旅,所得即一一托於吟喔,故篇什極富,這種作風與陸游亦無二致。
查慎行查慎行
其詩工於刻畫鍛鍊,又多採用白描手法。查慎行有《自題癸未以後詩稿四首》,其四說:“拙速工遲任客夸,等閒吟遍上林花。平生怕拾楊劉唾,甘讓西崑號作家。”可見查慎行是鄙棄西崑體重藻飾聲律、只講究形式美的傾向的。查慎行既宗宋而學蘇陸,他的詩也就自然地呈現一種不同於西崑體的特色,善用白描手法,而極少藻飾,如他的《青溪口號八首》皆信口而出,寫來平平淡淡,不加任何修飾,顯得通曉明暢,純真自然之極。

軼事典故

煙波釣徒

海寧查慎行初名嗣璉,康熙癸未庶吉士。胞弟嗣瑮,官編修。族侄升,官諭德。時稱三查。上賜鮮魚,慎行《紀恩詩》云:“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頗稱旨。一日,忽奉內傳煙波釣徒查翰林,蓋以別二查也。慎行又有“煙蓑雨笠尋常事,慚愧猶蒙記憶中”之句,一時以為佳話。(出自《熙朝新語》)

藏書之家

查慎行好游山水,喜蓄典籍,73歲時退居里中,貯書萬卷,坐臥其中。卒之日,惟手勘萬卷書。家有“得樹樓”,藏書甚富。管庭芬《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跋》稱其“國初吾邑東南藏書家,首推道古樓馬氏,得樹樓查氏,蓋兩家插架多宋刻元抄,而於甲乙兩部積有異本,其珍守已逾數世,不僅為充棟計也”。查氏兄弟均有藏書之好,查慎行家有“得樹樓”,藏書甚富;次查嗣瑮,築“查浦書屋”藏書;季查嗣庭(1664~1727)字潤木,有“雙遂堂”藏書。後查嗣庭以文字獄戮屍,親族子弟,均受株連,慎行以年老放歸,三弟則遺留關西,藏書散失無存。所藏書鈐有“查氏初白”、“南書房史官”、“希古”、“得樹樓藏書”、“海寧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初白庵主人”等印。至乾隆時,孫查岐昌仍以得樹樓命藏書之所。藏書散佚後,吳騫曾得其殘帙數種。著有《得樹樓雜抄》、《經史正偽》、《隨獵日記》、《周易玩辭集解》、《蘇詩補註》、《黔中風土記》、《人海記》、《敬業堂詩集》等。

親屬成員

海寧袁花查氏以詩禮傳家,人才輩出,康熙朝時稱“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其為海寧查氏宗祠題詞“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金庸(查良鏞)大師,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愛國學者穆旦(查良錚)是海寧查氏二十二世。
該支始祖查瑜,元末兵亂時遷居海寧花溪,查慎行父崧繼(字柱浮,更名遺,字逸遠,號學圃),母鐘韞,出身書香世家。妻陸氏是著名詩人陸嘉淑之女。與其二弟、三弟均為翰林,子查克建、查克承、查克念,其中克建為康熙丁丑進士,授束鹿知縣,擢戶部主事,歷刑部郎中、遷鳳翔知府。孫查珣、查昌祈、查昌禧、查歧昌、查昌祹,曾孫查亦麟、奕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