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鎮(柘林)

柘林鎮(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柘林鎮)

柘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柘林鎮地處饒平縣東南部沿海,依山傍海,東、北與所城鎮接壤,南瀕南海與南澳縣隔海相望,西瀕南海柘林灣。1965年設柘林公社,1983年11月建鎮,距離縣城20公里。全鎮陸域面積12.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5公里;轄2個社區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6467人,外來流動人口1萬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柘林鎮
  • 外文名稱:Zhelin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東饒平
  • 下轄地區:柘北、內里、下岱、西澳、柘中、海洋等
  • 政府駐地:柘林鎮中堤路1號
  • 電話區號:0768
  • 郵政區碼:515723
  • 地理位置:饒平東南部柘林灣東側
  • 面積:12.3平方公里
  • 人口:2萬(2013年)
  • 氣候條件:海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白鷺天堂柘林灣海濱、鎮風塔白雀寺、風吹嶺石刻群、天后宮
  • 火車站饒平站
  • 車牌代碼:粵U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區劃,交通通信,柘林古港,古港的繁榮,紅頭船的故鄉,衰落與振興,經濟發展,農業漁業,港口經濟,工業,旅遊業,社會事業,風景名勝,柘林古鎮,西澳島白鷺天堂,白雀寺,鎮風塔,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1965年設柘林公社,1983年11月建鎮。
1986年11月,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決定,全縣進行撤區建鄉鎮,並對區划進行調整。柘林鎮按原區劃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區劃

柘林鎮地處饒平縣南部,依山傍海,東、北與所城鎮接壤,南瀕南海與南澳縣隔海相望,西瀕南海柘林灣,距離縣城20公里。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5公里。常住人口16467人,外來流動人口1萬多人。
西澳島 白鷺天堂西澳島 白鷺天堂
柘林鎮下轄柘中、海洋2個居委會和柘北、內里、下岱、西澳4個村委會,包括14個的自然村為柘中的新街、長橋、後井、海濱、下湯,海洋,柘北,內里,下岱的頭鄉、中鄉、尾鄉,西澳的舊鄉、新鄉、花園。

交通通信

柘林鎮位於饒平東南部黃岡河出海口東側,交通發展迅速,古代曾是潮州府第一大港。新建的潮州港進港公路是饒平縣交通網路中重要的一環,大潮(大埔-潮州港)高速開通後,柘林鎮將成為連結海陸的港口樞紐。
所柘線公路連線縣道碧鐵線,接國道324線,水陸交通方便。1994年1月,柘林開通程控電話,1996年設定行動電話站,電信傳播快捷。2005年固定電話用戶3490戶。

柘林古港

古港的繁榮

柘林港位於廣東最東部,東距廈門94海里,台灣高雄160海里;西距香港198海里,南距南澳8海里,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粵東第一門戶,自古就有“未有汕頭埠,先有柘林港”之稱。
據地方志記載,柘林的海上貿易,自隋朝就開始,至宋朝始盛。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灣內水域闊、水流平穩,周圍又有旗頭山、馬頭山等屏障,柘林成一天然避風良港,是船舶理想的停靠地,由此也成為南來北往貨物的集散地,地方貿易盛極一時。《廣東通志》寫道:“柘林乃南澳海道門戶,番舶自福建趨廣皆由此入澳。”據明顧祖禹《方輿紀要·饒平大尖峰》載:“柘林澳在其南,暹羅、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於此。”《潮州志·商業》也載:“海運既興,如柘林……等處皆為出洋之口,巨舶往來於海上,運載土貨至廣州及閩浙或遠達南洋、日本,轉販外貨輸入。”可惜明、清初期,隨著海禁的施行,柘林港一度陷入蕭條。

紅頭船的故鄉

清初解除海禁之後,柘林成為粵東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清雍正二年,復設潮州運同,對出海船舶進行編號並設標誌,這就是潮州的紅頭船,從此,柘林港越來越昌盛,直至1860年汕頭開埠前夕,才逐漸被代替。

衰落與振興

清末汕頭港興起,柘林港遂告式微。改革開放後,國家確定柘林港為重點漁港,1985年廣東省政府批准三百門港為對台貿易港口。1995年柘林港進行改建擴建,配套供電、供水、交通、冷凍等工程,港口設施日益完善。水路可通全國至世界各國港口。

經濟發展

農業漁業

柘林鎮三面環海,全鎮耕地面積1889畝,林地7659畝。歷史上以漁鹽為主業,是饒平漁業大鎮,曾是饒平四大鹽場之一。改革開放後,受市場經濟衝擊,絕大多數鹽田改為魚池,鹽業瀕於消亡。
柘林鎮是漁業生產大鎮,全鎮主要勞動力9900多人,其中從事漁業生產8000多人;目前全鎮擁有海水養殖網箱20000多格,面積2300多畝,貝類養殖灘涂1500多 畝,對蝦養殖面積1360畝,鮑魚養殖水體21500立方米;培苗場8家,年可育苗超過5500萬條;捕撈漁船60多艘;全鎮年漁業生產總量15000多噸,產值近1億元。大小門養殖基地是廣東省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之一,養殖品種主要有石斑金鯧鰤魚鱸魚真鯛等。
柘林鎮是“國家級海域管理示範區”、“全省最具規模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之一”、“粵東高科技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示範區”,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柘林漁港是廣東省十大漁港之一,也是省指定的對台貿易港口,漁港貿易十分活躍,漁業經濟是柘林的主要經濟支柱。

港口經濟

柘林鎮港口區位優越,港灣優良,是粵東天然良港之一。柘林鎮是中山(潮州)產業轉移工業園臨港分園所在地,也是潮州港經濟開發區的中心區域,目前已成為市、縣發展臨港經濟的重鎮。近年來,包括大唐大型火力發電廠、亞太通用碼頭等一批省、市重點項目相繼落戶柘林建設,諸多商家前來考察或簽訂投資意向;連線國道324線、雙向6車道的潮州港進港大道直通柘林。隨著潮州港口開發建設的加快推進,港口經濟已成為加快柘林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工業

柘林工業以資源為依託,發展海洋特色工業,如造船、製冷、水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2005年全鎮工業企業110個,從業1019人,工業總產值1.08億元。2003年國家發改委批准在柘林港灣建設廣東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2003年11月21日正式動工,工程計畫建設裝機容量2×60萬千瓦+2×100萬千瓦+4×10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經兩年建設,第一、二台機組2×60萬千瓦相繼於2006年5月22日和7月25日投入運行發電,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成為粵東地區大型電力企業。

旅遊業

柘林鎮人文歷史發展較早,又是一個濱海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金獅灣、惠雲兩個天然浴場和待開發的“七夕井”溫泉浴場,有鎮風塔白雀寺西澳島白鸕鳥群自然景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社會事業

2005年柘林鎮有中學1所,國小4所,在校學生30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衛生院1所,醫療站4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291人,占全鎮人口32.10%,文娛影視設施齊全。
柘林鎮社會各項事業日新月異,民生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該鎮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鎮戰略,以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為契機,籌措資金1300多萬元投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教學環境,使全鎮教育事業逐步走上了規範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活動,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文化、體育建設,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社會管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11柘林鎮榮獲“饒平縣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一等獎;2010年至今,鎮、村多次被評為“饒平縣文明鎮”、“饒平縣文明村”、“潮州市文明村”和“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風景名勝

閩粵交界的饒平柘林灣,海闊水深,煙波浩渺。灣內島嶼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古來有“百洲之地”美稱,還有“大門、小門、三百門、龜塔、蛇塔把海口”的傳譽,真是屏障天然,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天然良港。
柘林名勝古蹟甲饒平,有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風塔;還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吹嶺石刻群、白雀寺、天后宮、七夕井、旗頭山炮台等。90年代開發的白鷺天堂和柘林海濱浴場吸引大批遊客,成為遊人健身、休閒好去處,饒平旅遊新景點熱點。

柘林古鎮

相傳南宋末代皇帝昺南逃,來到這個元兵未到的天南海角,準備以這些島嶼的天然屏障為基地,重振王朝。當時他環顧四周深感這裡“有旗(旗頭山)無帶,有馬(馬頭山)無鞍,有井(七夕井)無欄,有門(大小金門)無閂”,似乎欠缺些什麼,便詔命三山土地伯公,驅趕石羊、石馬來此建城、築欄、造閂、繡帶、制鞍。哪知中途被一孕婦點破,那些石羊、石馬便現了原形,變成滿山遍野的怪石重疊,形成海濱石林,即有了這個奇特的“萬家姓”古鎮——柘林。隨著人口繁衍、商賈雲集,聰慧的柘林人創造了“獨塔鎮風、雙峰鎖水、七星聚會、群獸浴日、綠浦金沙、白雀青燈、古渡雄關、普陀史碑”等八景。
柘林灣柘林灣
實際上,這裡一片汪洋,見不到“七夕井”形狀。每當風平浪靜,人們駕舟經過,只能看到海面上有七個漩渦,像天上七夕星的排列,時有氣泡冒升。當風起浪涌時,此處浪花比周邊要小得多,曾有人在此掉落整網薄殼(一種貝殼類生物),打撈起來全被燙熟。曾有漁民游到此,不慎被漩渦卷下,撈屍時遍身起泡。事實上這是海底有四口溫泉井使然。據後來的地質學家考察分析,柘林“七夕井”乃古代地震裂縫形成的,它與南澳島的“宋井”和“溜牛七星”同處一條地震裂帶,呈西北一東南走向,都有地下溫泉涌眼。
暢遊柘林,還有很多奇趣的景點,有待遊客去覽勝覓趣:那馬頭山後的“大佛腆勝”與辮子巷裡的“野貓通情”,一聖一野,遙相對應,演繹了人世間膜拜的聖潔和野性的宣洩;更有那天后宮後面的“披雲洞”,旗頭山下的“章魚礁”、“忠臣石”、“孔冠岩”,雷震關邊的“蝴蝶石”和娓蝶亭等等,令遊人嘆為觀止。

西澳島白鷺天堂

西澳,為柘林古港,現為潮州港中的一個小島。方圓不過數里,人口也只一千多戶。如今因白鷺成群而成為引人注目的“白鷺天堂”。
柘林鎮(柘林)
白鷺天堂在柘林鎮西澳島上,因白鷺成群而成為引人注目的“白鷺天堂”。夕陽下山時,西澳島上空就出現“鷺還巢”的壯麗景象:白鷺成群結隊地從遠處飛到了鳥島西北角的涌尾山。從遠處望去,象是開滿了雪白的山茶花,只見有的白鷺成雙成對,相依相偎,有的信然自得地梳理著羽毛,有的則在抱窩。這一切都是那樣地安寧、祥和。白鷺屬鳥綱鷺科,全身羽毛雪白,好群居,主食小魚等水生動物。
海島西北——東南走向,長2.17公里, 寬1.5公里,岸線長6.13公里。島上丘陵起伏,西部較高,東部次之,中間低平。海拔96.8米 的西澳山,為全島最高點。修竹茂林掩映著新鄉、舊鄉、花園三個自然村,人口近千人,大多以捕魚和淺海作業為生。如今,島上白鷺奇觀吸引了眾多遊客上島觀賞,感受天鳥人合一的 境界。

白雀寺

柘林鎮虎鬃山白雀寺,倚山望海,傍嶺侶塔,環境清幽,故“白雀青燈”,古為柘林八景之一。創自宋朝(960—1279),1982年重修,1988年被登記開放,以古剎及其鄰近古蹟名景而古今吸引香客文人,而198字之詠景長聯(上下聯各99字)為佛罕見。
寺原名為“柘林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起易名。據明萬曆二年(1574)陳天資《東里寺》載曰:“宋時原有茅山庵,毀,逐於北面再建柘林寺。”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孟春,柘林寨守備岳同關、住僧如蓮募資重修佛殿,吉日上樑,聘請曾任刑部侍郎的蔣高傳書寫寺額,恰巧有白雀飛來,在染上啁啾歡唱,形態纖麗,不禁靈機一動,即興用雞毛醮墨水,寫下“白雀寺”三個風格獨特的字:瀟灑流利,筆畫蹁躚,宛似雀兒飛舞。柘林寺也由此改稱“白雀寺”了。民國庚午年(1930),方丈釋對智募化修寺。1982年,即歷經長期極左政治風雨衝擊之後,政通人和,釋新明大發宏心,重修山寺,修復了前座。後釋光興主辦修建大雄寶殿,並塑佛金身,修整前埕及東側伙巷一廳二房。寺坐北向南,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

鎮風塔

鎮風塔位於柘林鎮東北方面的風吹嶺。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為廣東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塔之一。因柘林頻臨海濱,常有風潮之害,建塔是為了鎮風,故取名“鎮風塔”。
鎮風塔鎮風塔
鎮風塔坐西向東,高七層約22米,為平面八角型樓閣式。其中第一層高3.14米,逐層遞減,至第七層為1.52米。各層用石拱承托平座,塔腔內有螺旋式階梯。各層所開門窗不一,首層只有一門無窗,二、三層各設一門二窗,而四到七層各設二門二窗。

著名人物

柘林是饒平重點僑鄉之一,旅居世界各國及港、澳、台鄉親6000餘人。湯秉達是前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湯慕忠韓山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湯錫坤曾任中共潮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還有前暨南大學教授、省文史館館員湯擎民等。柘林鎮旅居香港及海外同胞,對家鄉文化教育事業十分關心,大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為柘林教育、文化及公益事業捐資人民幣100萬元以上的就有湯秉達、陳駿平、鄭克輝等人。據2005年不完全統計,該鎮在全國各地的教授、專家、學者以及縣團級以上人員35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