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分帶技術

染色體分帶技術是先經物理、化學手段處理,再用染料進行分化染色,使其呈現特定的深淺不同帶紋的方法。用一般細胞學染色方法,染色體的著色是均勻的。但經分帶處理後,染色體在縱向結構上顯現若干帶紋,反映了染色體固有的一定結構,因而能顯示不同物種、同一物種不同染色體的差異。以染色體帶作標誌,能更有效地識別染色體,確定染色體的組型,有助於深入地研究染體的結構與功能。染色體分帶的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

1968年瑞典細胞學家首先提出染色體的螢光分帶技術,他們先後用氮芥喹吖啶 (quinacrinemustard)螢光染料處理蠶豆、中國田鼠和人的分裂中期染色體,使染色體清楚地呈現亮、暗相間的螢光帶紋。後來,人們又用吉姆薩染色研究出了C帶、G帶、R帶、N帶、T帶、F帶、Cd帶等不同的分帶技術。同時也開始了顯帶機制的討論。在人染色體的研究中,用分帶技術成功地確定了標準的人類梭型,為一些遺傳性疾病和腫瘤的臨床診斷提供了依據。動物的染色體分帶自1970年開始,發展較快,以梭型分析為主。1971年以來,已對近百個屬的植物成功地進行了染色體分帶研究。由於植物細胞有壁,故對染色體玻片標本的製備和染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關於染色體的顯帶機理有三種論點:DNA的作用;蛋白質的作用;多種因素的作用。各有一定依據,但尚未定論。近年來,隨著染料種類的增多,分帶技術套用的發展,分帶的類型也日益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