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紅纓蚊

枸杞紅纓蚊

昆蟲名,屬雙翅目(Diptera),癭蚊科(Cecidomyiidae)。此蟲1972年始見於野生枸杞植株上,1985年寧夏蘆花台園林場100hm茨園曾被枸杞紅癭蚊嚴重危害,造成30%-50%減產。之後,青海、內蒙古均有成災報導,至20世紀80年代末此蟲在寧夏一度大發生,危害面積達到667hm,占寧夏地區枸杞面積的三分之一。 成蟲將卵產於枸杞幼嫩花蕾,卵孵化後以幼蟲取食子房,使花蕾呈盤狀畸形蟲癭,蟲癭內幼蟲有數十頭至百餘頭,致使花蕾不能正常開花結實,最後乾枯早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枸杞紅纓蚊
  • 拉丁學名:Jaapiella sp
  • 別稱:花苞蟲,枸杞癌症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雙翅目(Diptera)
  • :癭蚊科(Cecidomyiidae)
  • 分布區域:寧夏、青海、內蒙古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繭,蛹,發生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0-3.5mm,展翅約6mm。黑紅色,體表生有黑色微毛;觸角16節,黑色,念珠狀,節上生有較多長毛;複眼黑色,在頭頂部相接;各足跗節5節,第1跗節最短,第2跗節最長,其餘3節依次漸短,跗節端部具爪1對,每爪生有一大一小兩齒;胸腹背面黑色微毛,腹面淡黃色,雌蟲尾部有一小球狀凸起;前翅翅面上密布微毛,外緣和後緣密生黑色長毛。
枸杞紅纓蚊幼蟲圖枸杞紅纓蚊幼蟲圖

長圓形,近無色透明,常十多粒一起,產於幼蕾頂端內。

幼蟲

體長1.3-2.7mm,越冬體長約1.5mm。初孵化時白色,後為淡桔紅色小蛆,扁圓形,腹節兩側各有一微突,上生有一短剛毛。體表面有微小突起花紋。胸骨叉黑褐色,與腹節癒合不能分離。

長約2mm,長圓形,灰白色。

長約1.7mm,黑紅色。頭頂有二尖突,後有一淡色長剛毛。腹部各節背面均有一排黑色毛。

發生規律

枸杞紅癭蚊在寧夏地區1年發生5-6代,秋季以末代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次年在枸杞展葉現蕾時,越冬代成蟲羽化出土,2天后即產卵於春蕾中危害。其它各代均以卵和幼蟲危害花蕾,幼蟲老熟後入土並在土中結繭、化蛹,蛹羽化後,成蟲出土交配、產卵,繼續危害花蕾。  
枸杞紅纓蚊幼蟲圖枸杞紅纓蚊幼蟲圖
成蟲不取食,一般在4月下旬溫度大於7℃時,每天上午8-11時和下午7-11時交尾、產卵。成蟲壽命較短,雌成蟲產卵後1-2天內死亡。卵3-5天即可孵化,幼蟲期約13天。初孵幼蟲無色、透明,2-3天后逐漸轉成桔紅色。幼蟲在幼蕾內蛀食花器,吸食汁液,同時分泌一些物質造成花蕾畸形腫大,不能結果,預蛹期8天,蛹期2-3天,25-30天完成1代。幼蟲老熟後入土化蛹。其他代成蟲羽化高峰期分別為第1代6月上旬、第2代7月上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中旬、第5代9月中旬。5月和8月是幼蟲危害高峰期,因成蟲發生期不集中,田間常見世代重疊。枸杞紅癭蚊喜歡潮濕環境,在雨天或澆水後數量增加,路邊有樹蔭的地方和離土壤近的花蕾上較多,在鹼性大和新開荒地上的枸杞受害重,在疏鬆、通透性好的壤土上受害輕,分散種植的枸杞地比連片種植的枸杞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秋季進行土壤處理,枸杞落葉後,凍水灌溉前,結合整地,進行土壤深翻,將越冬蟲繭深埋地下(20-30cm)組織枸杞紅癭蚊破土羽化或將老熟幼蟲暴露於土表。春季於4月中旬灌頭水後至5月中旬前儘量避免土壤耕作,利用土壤地表形成的板結層防治越冬代枸杞紅癭蚊。

物理防治

5月中下旬發現少量蟲果時候,可組織人力進行摘除,結合修剪剪去帶有蟲果的枝條,集中燒毀或深埋。

化學防治

主要以地面封閉措施為主,防治前調查蟲口基數,如在枸杞紅癭蚊越冬羽化時期,可用40%辛硫磷250~300g/畝+100kg濕土配成毒土,把毒土均勻撒施於枸杞園地表,結合耙地進行土壤毒土封閉。成蟲一般於上午9~12時和下午4~7時飛翔於樹冠下及枝條間交尾並完成產卵,應掌握在此時間樹冠噴藥防治。可選20%乙醯甲胺磷,40%毒死蜱等。

生物防治

田間調查發現,枸杞紅癭蚊有一種寄生蜂(齒腿長尾小蜂屬),能夠大量控制蟲果內的幼蟲,被天敵寄生後的蟲果會逐漸枯萎,裡面的紅癭蚊幼蟲也會被天敵捕食而不能落土化蛹。應重視該天敵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