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韞

林麗韞

林麗韞,生於1933年,全國婦聯第四至第七屆副主席。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台灣台中人。早年隨全家由台灣到日本神戶。1952年夏由日本回國,進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後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和中日友協工作。曾任中日友協理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局長、局長、部核心小組成員,中共廊坊地委副書記。現任全國台胞聯誼會會長、黨組書記,致力於促進祖國統一的工作。是中共第九至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四至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九屆共青團中央常委,全國僑聯常委,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麗韞
  • 出生地:台灣省台中縣
  • 出生日期:1933年
  • 籍貫:台灣台中人
人物簡歷,生平經歷,人物生平,

人物簡歷

林麗韞
1933年3月出生於台灣省台中縣
1936年,她隨家人來到台北。
1939年,林麗韞到台北市永樂公學就學。
1940年春僑居日本神戶市。
1952年7月-1953年7月就讀北京大學生物系。
1953年7月-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生、副局長、局長、部核心小組成員。
1978年10月-1981年12月,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掛職廊坊地委副書記。
1981年12月-1991年12月,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黨組書記。
1991年12月-98年3月,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4年6月-2004年8月,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2008年6月,當選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第二屆理事會顧問。
2007年9月-2011年9月,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生平經歷

1936年,她隨家人來到台北。1939年,林麗韞到台北市永樂公學就學。1940年起,她先後就學於日本神戶國小、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兵庫縣湊川高等學校。她曾經任教於神戶中華同文學校。1952年,她自日本到中國大陸,就學於北京大學生物系。後來,她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日友好協會任職。1963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曾擔任中日友好協會理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局長、局長、部核心小組成員,中共廊坊地委副書記,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四至第七屆副主席,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顧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第九屆共青團中央常委,全國僑聯常委、顧問,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華僑大學第一屆董事會副董事長,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宋慶齡基金會顧問,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她是第四至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屆至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自1954年底至1976年周恩來逝世,她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日語翻譯長達22年。1999年,她自幼時離開台灣後第一次回到台灣家鄉,並回到了台中清水鎮。此後她曾多次返回台灣。

人物生平

林麗韞她出生在台灣,上世紀50年代起,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日文翻譯,全程參與1972年中日建交的談判,她見證了那一段充滿傳奇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起,她親歷了海峽兩岸往來的風風雨雨。
“我們是唐山人。”時間已然經歷了一個甲子的輪迴,林麗韞依然清楚地記得父親的話語。用閩南語講出來的這句話在台灣民間一代叮嚀一代,傳遞著蘊涵深情的信念:自己的根,深埋在台灣海峽的彼岸。
林麗韞1933年出生在台中清水,到她,祖籍福建晉江的林家在台灣已是第八代。3歲時她與家人來到台北生活,7歲時隨家人離開台灣去了日本。高中畢業後,林麗韞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大陸。有人稱她為“台灣的女兒”,林麗韞則強調說,“我是台灣女,更是中國女。”
林麗韞辦公室書櫥里的書大多與台灣有關,書桌上放著最新一期的《兩岸關係》雜誌。熟悉林麗韞的人知道,她有太多的台灣生活形成的習慣:喜歡喝高山茶,吃台灣菜,用閩南語與家人交流。
淳樸的民風,友善的鄰里,美麗的風光;母親穿著旗袍,盤著傳統的中式髮型;過年時,家裡會做蘿蔔糕芋頭糕等各式年糕;中秋祭月,大人總要告誡小孩,手指不能指向月亮……台灣的童年歲月已十分遙遠,但對於林麗韞,這些記憶卻格外清晰。
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鄉,她長期從事的工作也與自己的生長之地休戚相關。1981年以來,她先後擔任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顧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林麗韞真誠、謙和的態度留給海內外台胞深刻的印象。
1999年,再次回到台灣,透過飛機舷窗望著暗藍的夜空,林麗韞覺得自己又變成了童年時在台北望著星空的那個小女孩,闊別59年,家鄉並不陌生。此次回鄉,林麗韞是借著大陸少數民族藝術家代表團進行交流的機會來的,這之前的兩次因私返鄉都被台灣當局拒簽。
臨行前,海外某些媒體刻意強調林麗韞中共中央委員的政治身份,並且對她能否在台灣找到“故鄉的感覺”提出疑問。很快,這樣的疑問被否定,人為製造的隔閡被打破,林麗韞在台灣8天時間被溫情包圍。老家清水鎮的人們放起鞭炮歡迎她歸來,親切地稱呼她“鄉親大姐”,鮮花多得抱不住,鎮長特別做了一塊“清水之光”的牌匾送給她,表達了故鄉百姓的敬佩之意。在台中民族公園,台胞們拉起林麗韞一同唱起高山族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前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唱起我們的歌……”離開台灣時,陪同訪問的台灣鄉親流下了不捨的眼淚。
在台灣的親友們不斷地向林麗韞發出邀請,希望她再回故鄉看看。林麗韞說,海峽那邊的親情吸引著,她恨不得立刻飛過去。
讓我們把時針撥到1952年,年僅19歲的林麗韞幾經周折隻身回到祖國,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讀書。一年後,林麗韞被抽調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成為一名日文翻譯。本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讓人民豐衣足食的她,命運卻發生了變化。
從1954年底開始,林麗韞就為周恩來總理做翻譯工作,直到1976年總理去世。在日本生活和接受教育12年,林麗韞的日語不僅流利標準,而且帶著關西口音的發音柔和悅耳,被周總理稱讚為像說蘇州話一樣好聽。
1972年中日兩國政府就邦交正常化舉行談判時,林麗韞擔任了主要翻譯。二十多年的翻譯生涯,她見證了中日民間交流和邦交正常化的全過程。她曾接待過日本首相石橋湛山等許多日本政要,還有日本的各黨派代表團、青年婦女和文化代表團及眾多的日本民間各階層人士,林麗韞與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交情深厚的老朋友。
林麗韞擔任著全國僑聯顧問、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海協會顧問、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宋慶齡基金會顧問等。儘管年逾古稀,但她參與的社會活動卻越來越多,希望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為民族和國家做更多的事情。
林麗韞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了很多精力,老人很忙卻很快樂。
“生物多樣性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加強保護就能使人類在良好的自然環境中健康地生活,這非常重要。”看著圍在身邊嬉鬧的7歲的小孫子,林麗韞說,儘自己的力量為子孫後代創造健康的環境,再累也值得。《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殷新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