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聖元

林聖元

1965年生,美籍華人藝術家,作家;祖籍福建省尤溪縣;曾遊學於歐美各國,吸取多元文化及現代藝術營養,逐漸形成個人風格。他的作品偏重現實主題,力圖表現大都市各種族人的生活,反映置身文化碰撞空間中的個人心理。他的畫用色明快亮麗,視覺結構新穎,營造的畫面氣氛積極樂觀。他是當代多元主義美術的代表畫家。 他的作品廣為世界各地的個人和團體收藏;其中包括:紐約市市立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哈佛大學美術館等。2004年曾獲美國的肖像大賽金獎。

基本介紹

  • 國籍:美籍華人
  • 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
  • 出生日期:1965年
  • 職業:藝術家,作家
  • 代表作品:《女孩和三國》
林聖元的散文,展覽經歷,美國展覽經歷,出版情況,收藏情況,獲獎情況,人物評論,

林聖元的散文

《她對我說:我可以吻你嗎?》2008-05-09
這幅是我畫的油畫,畫的是在紐約市中央公園的夏天最常見的風景。畫中的三個女孩是遊客,在中央公園裡, 我看見她們坐在長椅上曬太陽。陽光下的少女們, 美麗又優雅,最主要的是她們活潑的生命讓我心動。我把她們當眼前的景觀,我細心地欣賞著。
夏天 2007 林聖元油畫夏天 2007 林聖元油畫
奇了,她們也不時看我,眼睛裡有著欣賞的神情。
後來,在離中央公園不遠的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的雅典娜坐像前,我又遇見她們, 才互相認識。
她們說,她們早就把我這個東方人當玩賞的景色了,因為以前她們很少接觸東方人,對我就十分好奇了。我心裡很感動,彼此都把對方當作景色,這就是人生的美好。
我告訴她們我是中國人
“北京、長城——”她們盯著我,都睜大了眼睛。
她們不斷打聽中國的事情,我也在攀談中,得知她們是來自愛爾蘭的女生,暑假來紐約旅遊, 住在哥大附近。我告訴她們,我很想畫她們。
“是嗎?”她們驚愕地睜大了眼睛,然後歡呼雀躍,表示她們很開心!
在這裡,我們展示著自己的美好,活潑的生命,就像這幅畫中的愛爾蘭少女一樣,其實我們都是其中的一抹景色。
中央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內公園,位於市中心區曼哈頓的中上城,南北自59街起至110街,東西自第五大道起至公園西大道;南邊,有著名的豪華酒店:廣場飯店(PIAZA HOTEL);東邊,有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都會博物館,另有展示現代藝術的古根漢博物館(著名的馬桶型博物館)`紐約市市立博物館及弗列格收藏館(由煤炭大王個人捐獻);西邊,有自然歷史博物館, 公園周圍還有許多小型的收藏館和無數的畫廊。
紐約市位居大西洋西岸,四季分明。中央公園是最有代表性的。我喜歡這裡。
春天,湖邊垂柳隨風輕搖,似少女漫舞;公園裡百花盛開,奼紫嫣紅,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贈送的五十棵櫻花, 燦爛無比。平常,花前柳下是三三兩兩的行人。一到周末,便是如中國的集市廟會一樣,遊人如潮,熱鬧非凡。公園的遊樂設施齊全: 有兒童喜歡的動物園、童話雕塑公園、可以玩電動小帆船的水池;還有周末禁車的大道供市民散步、漫跑、滑旱冰、騎腳踏車。公園中央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耍表演。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畫家給遊人畫肖相。
中央公園最讓我懷念的,是溜旱冰疲憊後,躺在如茵的草地上,仰望著藍天上淡淡的白雲,嗅著隨風飄來的草香, 渾身清爽, 如臥雲中。中央公園的草地是間隔保養、間隔開放的,常年有綠油油的草地,夏天由於草長得較快, 在公園裡, 每天都能嗅到割草時的草汁飄散到空氣中的清香。我作畫之餘,常躺在草地上,有時會回想起幼年, 在中國農村參加雙搶。 那裡的草汁也很香。想著想著,藍天在眼前就會變得模糊, 熱淚不知不覺就從眼睛裡湧出來。
曾經有一次,滑旱冰後,我坐在路邊的長椅上休息,同時欣賞著眼前的美景美色。
忽然,有一個妙齡的美女走上前來,她柔發微卷,淺色的皮膚,淺色的衣服,渾身透明似的。她微笑著問我:“我可不可以吻你一下?”我當時很本能地往後迴避,以為她是在惡作劇,但看到她身後的男伴也善意的微笑著,我再仔細看她的眼睛,真誠而又憂豫。
“我可以吻你嗎?”她又重複道,像是很容易受驚的天使。我不忍心拒絕她,她輕輕地吻了我的臉頰,又緊緊地擁抱了我一下。然後,似乎很幸福地,擁著她的男伴,慢慢地走遠。望著她那窈窕的身影, 我如在夢中。
一個月後,我偶遇到她的男伴,問起那個女孩。男孩說:女孩幾天前去世了,你是她第一個擁抱的亞洲人,東方人。那時,她已經知道身患絕症......
我很震驚!那么鮮活的美麗的生命,竟像雲一樣飄走了......

展覽經歷

2011年06月,油畫《神州行旅途》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189.3萬元成交。
2011年05月,"旅美畫家林聖元油畫展",廣東清遠獅子湖國際度假村。
2010年06月,油畫《女孩和三國》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134.4萬元成交。
2009年12月,油畫《龍的傳人》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134.4萬元成交。
2009年6月,油畫《文姬歸漢》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69.6萬元成交。
2009年3月,"旅美畫家林聖元油畫展",廣州匯景亞太國際俱樂部。
2008年12月,油畫《花木蘭》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89.6萬元成交。
2008年6月,油畫《仙境》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26.2萬元成交。
2008年5月,“旅美畫家林聖元油畫展”,石景宜美術館,廣東佛山
2008年2月,“旅美畫家林聖元油畫展”,廣東美術館
2007年12月,油畫《染黑髮的美國女孩》參加中國嘉德“中國當代油畫”(廣州)拍賣,以35.2萬元成交。
2006年,“林聖元油畫展”,聖·喬治畫廊,美國麻省
2004年,“夏之夜”,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2003年,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2年,紐約市市立博物館百年收藏展
2001年,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0年,“林聖元油畫展”,威斯利學院美術館,美國麻省
1998 年,“林聖元油畫展”, 魁斯托畫廊,,美國紐約
1996年,“亞洲藝術展”,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
1996年, 油畫《模特》參加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中國當代油畫”春季拍賣,以6.8萬元成交
1995年10月,“林聖元油畫展”,廣州美術館,中國廣州
1995年3月,“林聖元油畫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1993年12月,“紀念毛澤東百年展”,全球藝術家聯展(參展藝術家包括美國的安迪·沃霍爾及前蘇聯的奧·柯馬等),美國紐約東村

美國展覽經歷

2006年,林聖元油畫展,聖喬治畫廊,美國麻省
2004年,《夏之夜》,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2003年,紐約藝術博覽會
2002年,紐約市市立博物館百年收藏展
2001年,紐約藝術博覽會
2000年,林聖元油畫展,威斯利學院美術館,美國麻省
1998年,林聖元油畫展,魁斯托畫廊,美國紐約
1994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藝術展》
1993年,紐約東村《紀念毛澤東百年展》

出版情況

2014年4月1日,《靈秀尤溪》—油畫作品集(書號:978—988—9516—64—2)由中國書畫出版社出版
2009年6月25日,油畫《文姬歸漢》刊登在羊城晚報B4
2009年4月22日,羊城捷運報頭版
2009年3月,《Event Mall》p31
2009年3月,《林聖元油畫》香港青森文化出版社;
2008年12月9日,油畫《花木蘭》羊城晚報B4;
2008年7月,《芒種》小說雙周刊彩頁;
2008年5月,《中華博覽》月刊P40-55;
2008年6月《中國當代油畫》p1141,中國嘉德(廣州)拍賣有限公司;
2008年6月《地慟。重生》廣東省出版集團 新世紀出版社;
2008年第6期,《世界藝術》月刊P92-95;
2008年5月18日《羊城晚報》《佛山日報》A4;
2008年總第65期, <<當代企業家>>月刊P51;
2008年4月第8期, <<讀者>>雙周刊插圖2;
2008年總第64期, <<當代企業家>>月刊P1, P50-55;
2008年3月1日 《羊城晚報》B7
2008.2.28 油畫《麗雅像》刊登在《羊城晚報》B4
2007年11月,《中國當代油畫》p135,中國嘉德(廣州)拍賣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波士頓環球報
2004年10月《美國藝術家》
2002年2月, 《百年收藏》, 美國紐約市市立博物館
1999年11月, 《美國藝術家》, 美國
1996年4月,《中國當代油畫》p253,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1996.3.8 油畫《永恆的微笑》刊登在《商信》
1996.2.28油畫《清晨》刊登在《信息時報》
1996.2.28油畫《青春》刊登在《廣州日報》,
1996.2.28香港《文匯報》、《大公報》、
1996.1 《瀟灑》雙月刊p72,73
1995.10.9《南方日報》p9,《羊城晚報》,
1995.10.19《文化參考報》, 《鄭州晚報》,
1995.8《江蘇畫刊》p43,44,45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5.6《雄獅美術》p54,55 台灣,
1995.4《畫廊》p40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5.3.17-19《CHINA DAILY》,
1995.3.17《青年參考》,
1995.3.12《北京晚報》
1995.3.9《人民日報海外版》,
1995.3.8《中國改革報》,
1993.11美國《Bazzar》等國內外報刊、雜誌。

收藏情況

林聖元的作品廣為世界各地的個人和團體所收藏,其中包括:
2004年油畫《齊心協力》由美國哈佛大學美術館收藏
2002年油畫《查爾斯河的風景》由美國傑姆·巴菲特基金收藏
2001年油畫《求婚》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1999年油畫《紐約隧道工》由紐約市市立博物館收藏, 其一複製品由美國總工會收藏
1995年油畫《開心女孩》被收入中國國家數字文化網《新中國美術文獻博物館》。
1995年《青年生活》等油畫由澳門企業家何鴻燊先生收藏。

獲獎情況

2004年油畫《麗雅像》獲美國肖像大賽金獎
《麗雅》林聖元油畫《麗雅》林聖元油畫

人物評論

林聖元,有悟性的藝術家
邵大箴
繪畫創作需要技術、技巧的準備,沒有基本的技術、技巧訓練的人,很難成為藝術家;反之,有了技術、技巧基礎,甚至在這方面訓練有素的人,不一定能成為藝術家。這裡不僅有個如何運用技術和技巧的方法問題,還有個更深一層的、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那就是作為藝術創造的油畫,它要向人們揭示和提供的,遠遠不是高明的製作技術的和成熟的技巧,它更重要的是向人們傳達藝術家的一種思想、感情和趣味。藝術家作畫,描繪客觀物象,即使用最具像寫實的手法,也主要是借客觀物象傳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就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家本人的個性、素質和修養,應該在繪畫創作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繪畫的技術、技巧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我之所以在這裡發表這些議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確實接觸到不少本來沒有或很少受到技術、技巧訓練,從來沒有進過美術院校,沒有“童子功”的人,由於愛好繪畫,勤奮好學,經過一段努力,在繪事上取得了成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躋入藝術家的行列。例如,齊白石傅抱石黃永玉等。我們討論的美國紐英倫美術家學會主席林聖元君,就是其中的一位。林聖元,1965年出生在福建省尤溪縣,1985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自幼愛好繪畫的他,沒有系統學習過美術,但他通過閱讀美術書籍和觀看展覽,對書法、中國畫和油畫十分感興趣。1991年他遊學美國,有機會在美國和歐洲各大博物館觀賞古典與現代繪畫名作,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還刺激了自己親自動手作畫的強烈欲望,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十多年來,他的作品曾參加美國、中國的各類展覽,並被一些美術館收藏。如1999年,油畫《紐約隧道工》被美國紐約市立博物館收藏2001年,油畫《求婚》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2002年,《查爾斯河的風景》成為美國傑姆. 巴菲特基金會的藏品;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收藏了他的油畫《齊心協力》。
周末 2007 林聖元油畫周末 2007 林聖元油畫
林聖元的作品之所心受到人們的讚賞,主要是他的風景畫和人物畫給人一種清新、純樸的藝術感受,面對自然和人物,他用輕鬆、流暢的筆觸,自由地描繪。他忠於客觀物象,但不是平鋪直敘和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強調,有所忽略。在風景中,他主要表現遼闊的空間和山巒氣勢;在人物中則注意性格、神情的刻畫。林聖元用筆瀟灑,筆觸中有剛柔相濟的肌理美感。他用色亮麗、明快。他善於利用攝影手段蒐集素材,在製作過程中他努力用油畫塑造手段創造畫面。在他的作品中,看似客觀的描寫,但都凝聚了心血,傾注了的感情。
林聖元自幼受傳統中國文化藝術的薰陶,到美國後接受西方現代文化藝術的教育,兩種文化的反差所形成的張力,無疑對他的心理、思維和審美取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種氣氛和環境中創作,不論他本人是否自覺地意識到,他很自然地吸收了兩種文化藝術的營養,用以鑄造自己的個性風格。例如,在他的油畫用筆中可以感覺到中國書法的影響。不用說,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膽識、智慧、勤奮和悟性發揮了作用。其中悟性尤其重要,藝術家對生活和藝術是否真切的體悟,可以說是藝術家成敗的關鍵。
林聖元是有悟性的藝術家,憑著他的悟性,他的藝術肯定會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作者,邵大箴(1934-))中國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江蘇丹徒人。1955年赴蘇聯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美術史系學習, 1960年7月畢業後回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長期從事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現代美術的研究,其中對西方現代美術的發展及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研究尤為深入,成就卓著。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國現代美術,力促中國美術形態從傳統走向現代。曾任《世界美術》雜誌負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美術》雜誌主編,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現代派美術淺議》、《傳統美術與現代派》、《歐洲繪畫簡史》(與奚靜之合著)、《西方現代美術思潮》,主編《外國美術名家傳》(與奚靜之合作)、《現代藝術辭典》。
在“想像秩序、符號秩序”與“真實秩序”中行走
——林聖元作品的藝術意味
我認為,一個優秀藝術家應當具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深層次的文化識別與判斷能力;一是高品質的語言駕馭能力。前者能使他的作品蘊含豐厚的哲學喻意,從而具有深層次的文化穿透力;後者則使他在前者的基礎上,超越簡單的技術技巧層面,使作品語言的表述具有詩化的感人力量,從而具有弭久愈新的文化品味。這兩個條件,也是我確定是否為一個藝術家寫藝評文章的基本標準。
大概半年前,我認識了美籍華人藝術家林聖元,他拿了幾幅油畫作品的照片給我看,這些作品反映了一種置身東西方文化碰撞空間中的個體心理,使我瞬間聯想到法國思想大家拉康的理論模型——“想像秩序”、“符號秩序”和“真實秩序”。拉康這三個術語意義指涉比較靈活,在交織混雜中又各有自我軌跡,既組成現實性的三大界域,也組織經驗層面的三種秩序——想像的存在層,象徵的存在層,以及實在的存在層。
《神州行旅圖》 林聖元油畫《神州行旅圖》 林聖元油畫
以下, 我就這三大層面談林聖元作品的藝術意味。
一、想像的存在層
在拉康看來,想像是由形象(意識或無意識的、感知的或幻想的)所控導的經驗維度,是在鏡像階段的原初認同中建立起來的“文化他者的幻象”,在想像秩序中出現的對象是孤立的、虛幻的存在,自我亦在此形象認同中形成並確立自身。
作為美籍華人藝術家,林聖元身處中西兩種文化的邊緣,因而具有雙重的文化視野、雙重文化傳承和雙重“他者”身份。對西方而言,林聖元是一個具有濃郁東方國度色彩的“他者”,對西方讀者而言,他那些看似古典主義寫實樣式的油畫,其實並不同於西歐古典油畫所表現出的思維邏輯,他把東方文化的情結匯入西方文化的語境中,使他的作品既成為民族文化符號的載體又成為傳統文化批判的主體。對中國讀者來說,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中國民間藝術符號和院體出水畫符號,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主觀“誤讀”的“他者”符號。這種剝離傳統符號的原生環境與現代人物的移植和拼貼,實則洋溢著西方當代藝術的文化意味。正是林聖元這種雙重的“他者”身份,使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闢了兩種文化空間的交融,用西方語境與東方情調結合的雙重視角,自如的在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並在各個不同時期創作出不同形態的藝術形象,清晰的反映了對它們從依戀到逃避再到回歸的不同文化態度與文化立場。
《花木蘭》是林聖元構思了十年才動筆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混血女孩、日本元素與“花木蘭”名字本身,都是“他者”是與“自我”相對的符號。在中國,花木蘭是富有愛國精神、敢做敢為的女勇士形象,作者以飄動的頭髮,戰馬抬起的前蹄與刺出的紅纓槍為基本元素,把花木蘭從中國民間故事中那個傳奇、雄雌難辨的中國古代女子,轉型為一個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一個積極主動、擁有男性力量、又有女性特徵的理想形象。畫面中心的女孩是作者以他女兒為模特,中美混血的特殊身份幻化為東西方文化對接的一個特定符號,她向讀者投射而來的那種不確定與焦慮並存的目光,仿佛在投向西方文化“他者”的想像與意識空間,手中的箭具有聯繫古今的象徵意味。林聖元有意識地把中國民間藝術符號與西方女性形象並置,以構成一種西方語境中的東方意象,其目的重在藉助“自我”與“他者”的游移,建構心目中關於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在《女孩與三國》的作品中,他挪用了《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的故事,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英雄敘事,以西方文化自我審視、自我想像與自我書寫的方式,構建心靈深處理想化的中華文化的陽剛和完美的儒家人格,表達了自我在異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的堅守。畫面主體,一位手持大提琴的西方姑娘,與背景中的三國人物構成了一個悖倫的情境場,她手中的大提琴成為了一種西方精英文化的隱喻和象徵符號。她仿佛剛剛演奏完一曲中國英雄的故事,游移、迷惘、似乎在尋覓什麼目光,似乎還沉浸在作品中英雄豪傑為人敬仰的忠、義、信、智、仁、勇的精神品性上。
《女孩和三國》林聖元油畫《女孩和三國》林聖元油畫
林聖元用西方精英文化的語言方式與中國民間民俗符號語言並置,書寫一個現實與夢幻、東方與西方的故事,這既是他的敘事方式也是他以雙重“他者”身份行走於東西方語境之間的一種文化策略。
二、象徵的存在層
林聖元多用象徵涵義暗示作品的主題和自我的內心世界,傳達個人隱蔽的感覺和神秘的寓意。他的作品沒有所謂的外在真實,真實就是內在思想的真實,是夢想或象徵的真實。他的藝術創作,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想像和分析,把最內在的夢想或思想的啟示浮現出來。 如果細分,林聖元作品中象徵的存在層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表現為畫面意境的神秘性與玄奧感,代表作品有《神州行旅圖》、《故事》、《龍的傳人》、《文姬歸漢》等。這些作品以相互類比的藝術手法,創造了複雜的不可分割的象徵世界。在那裡,西方人情感真摯的或穿行在明清院體山水畫的時空中,或靜立在中國傳統圖騰文化的符號前,或心神投入,進入忘我狀態的演奏著《文姬歸漢》這箇中國歷史上真實的淒婉事件。在這裡,以山谷里從遠方傳來的悠長回音為引導,把各類作品不同的文化的符號,合併成一個夢幻般的廣闊整體。為了精當地表達這種綜合的面目,林聖元用了一種典範和複合的文筆:現代人行走在純淨的未被污染的傳統文化空間裡,氣味、顏色和聲音在相互呼應,烘托著讀者的情感與思想在非現實的自然界裡自由翱翔。傳統的充實性與現代的不確定性交替出現,令人生出懸念的錯格。由於林聖元介於中西兩種文化的中間地帶,中國是他集體想像中的他者,是他再現或想像的對象,故而,作品中的自然景色,人物行為以及所有具體的表象都不表現他們自身,而是要體現它們與初發的思想之間的秘密的親緣關係。
《文姬歸漢》林聖元油畫《文姬歸漢》林聖元油畫
第二個層面表現為簡潔性與瞬間性。林聖元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對陳述、反對直抒胸臆,主張用象徵性物象暗示主題和作者微妙的內心世界,在心靈與所欲表達的現實之間,採用沉默、潛對話和潛台詞甚至音樂的烘托、氣氛與場景的烘托,使裹挾著雜多而難解的意義的意象快閃式地迸射出來,使讀者在不大的篇幅中,以超載的形式,在一瞬間接納非常密集的意象和意義。《立春》就是如此。這幅作品的意義不是對現實摹寫所能獲得的,它需要讀者從主觀上去領悟、感受、體驗和把握。作品把視覺元素轉換為聽覺元素,如果你迷著眼,摒住神,靜住氣,用心去聆聽琴音,就能感受著春天的音符從千年前宋元的山水畫中徐徐流來,那片綠,那點紫,那一縷縷雲彩,讓你深入到夢幻般完全與外界隔絕時的快樂情景,隔絕於夢幻的光射之中,沉浸於一種除旋律以外沒有任何背景的無垠廣闊情境中。作品處處流露出對虛構、對應、類比等物的深刻領悟,在虛構空間中藉助音樂與色彩的相互轉化關係,建構出一種充滿靈性的音樂境遇,在這種視覺向聽覺轉化的境遇中,音樂以超自然的幻像和神秘的感應,把讀者的心靈托升到浩茫無邊的寰宇。
《立春》林聖元油畫《立春》林聖元油畫
第三個層面是富有迷惑力和召喚性的審美意象和意境。林聖元的繪畫語言是寫實主義的,然而他以寫實的現實主義語言構造了一個夢幻的、象徵的畫面意境。從某個角度上說,他的作品更接近超現實主義,只是沒有超現實主義的那種荒誕感。《神州行旅圖》、《故事》等作品就是以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顯示了一種形上學的夢幻,在這種夢幻中,寫實形象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令人迷惑的氣氛,而這種氣氛中寓含著明顯的象徵成分,西方與東方,傳統與當代多種元素和諧地混合在一起,構成一種對讀者頗具迷惑力和召喚性的審美意象和意境。林聖元的繪畫是寫實主義手法與象徵性形象相結合的產物,在技法上屬於古典主義,思想上則為浪漫主義,給人的感受卻是唯美主義。他以這種混合技法,開創了一個由幻想與夢魔構成的奇異世界,成功地運用由神秘的線、巧妙的對比、和諧的顏色組成的純造型語言,表現了一個優美而不安的象徵世界。
三、實在的存在層
在這三個界域或秩序中,實在界域是最為撲朔迷離的一個,亦是拉康後期理論探討的重心所在。拉康對“真實” 這一概念的用法嚴格區別於經驗性的概念“現實” ,真實是本體論層次上的概念。“現實”是由想像域和象徵域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真實則是超現實的,也就是說,它不僅與想像對立,而且也處在象徵之外。這意味著,真實域既不可能在想像域中被形象化,也不可能被象徵域所表征;它是被徹底排斥、完全無法認知的。按拉康的說法,“真實是不可能的”,林聖元的作品是以一種隱喻性表現人在生存處境裡的變相。當外在的境遇壓縮了人的正常生活空間時,他的畫就顯現了真實。隱喻與象徵,構成了林聖元藝術的兩極,也是藝術想像的基本範疇。在他的作品中,隱喻即暗喻,把某事物比擬成和它有相似關係的另一事物,由於立喻者的觀察與感受,在某一具體事物與另一具體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繫。而象徵則是用某一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它用可見的事物表達不可見的意義,具有更為廣泛的能指功能。油畫《故事》就具有很強的隱喻性質:一個當代中西混血的小女孩與一條狗,在清代袁耀於乾隆四十五年作的《阿房宮圖》背景前安然的對話。背景阿宮圖景奇峰突兀峻峙,宮殿依山而建,層樓疊閣廣布於松蔭和山水之間,氣象華美瑰麗。這幅作品濃濃地瀰漫著西方的情調,卻與西方古典寫實油畫大相逕庭,在作者以精湛的西畫寫實語言創作的當代人物和動物,以及中國山水技法中融進西式寫實畫質當中,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人與景在形式上的一致性,而是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悄然建立起一種隱秘的歷史聯繫,使我們在具象的圖像中感受到某種超越時空的神秘。
《故事》林聖元油畫《故事》林聖元油畫
林聖元以時空錯置的方式,把傳統的藝術圖像剝離開了鮮活的原生環境摘引到當代,在並置的語境中,現實生活中的景象抽離了它們的日常意義,獲得了“變相”。所謂“變相”,既局部形象是真實的,而整體圖像的組織是虛構的,局部的寫實並不能改變整體的超現實,獨特的結構方式反而使作品具有了“陌生化”的表現性,而“陌生化”又使他這種局部的真實獲得了更大的荒誕感。
法國象徵派詩人蘭波說過:“生活在別處”,這句話或許可以用來表述林聖元的藝術狀態,他的美籍華人身份,使他無論是生活在中國還是生活在美國,對這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他者”,“他者”的身份使他不得不遊走在東西文化的邊緣,這一邊緣性亦使他的作品清晰地勾勒出“自我”與“他者”之間不斷發生的矛盾、衝突、和解和希望,並呈現出自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
2011·3·15
作者,羅一平,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行走在東西方之間的自由生命
林聖元,1965年生, 福建省尤溪縣人,自幼愛美術,1985年合肥工業大學畢業,1991年移居美國, 曾遊學於歐美各國,吸取多元文化及現代藝術營養,形成個人藝術風格,其人物作品偏重現實主題, 力圖表現大都市各種族人的生活, 反映置身文化碰撞空間中的個人心理。2004年曾獲美國肖像大賽金獎。
這位常年行走在東西方之間的“非科班”畫家,用豐富的閱歷與恣肆的才情畫出了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獨立的精神世界。此次展出的60幅作品是他旅美16年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畫家行進的軌跡。
日前,林聖元在廣州的畫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光線充足的客廳內,畫家的大幅新作《花木蘭》散發出多指向的意味。畫人,形韻兼得,畫景,剛柔並濟,走入林聖元的油畫世界,看到的是一個自由生命在東西方文化對撞中的成長與思考。
油畫表現中國象形文字
“畫畫是從小的愛好和習慣,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林聖元的經歷中總有些小小的傳奇,16歲就考上大學,學的不是繪畫,是地質勘探,大學畢業後仍醉心繪畫,又因畫與美國妻子結緣,1991年旅居紐約,從此正式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繪畫生涯。
與太太的相識一直被林聖元認為是生命的轉折點。赴美後,林聖元開始遊歷於歐美著名的美術館、博物館,名家名作成了他最好的老師。有人評價非科班出身的林聖元一直有種“學院主義情結”,林聖元赴美初期的畫作很講求專業化。畫面的色彩關係,構圖處理、結構安排及主題的闡述都力求儘可能的完整和條理化。
如果說秩序和理性是一種自律,那么厚積薄發後的靈性抒寫則是一種必然的自覺。早在赴美之前,林聖元便開始嘗試用油畫表現中國象形文字的博大精深。第一幅作品《我》創作於1988年,採取草書字型,斑駁甚至混亂的畫面,呈現的是畫家對本我的追問與探究。“我有感於咱們中國象形文字的精深,又很讚賞西方的平面構成,”林聖元採用美感最強烈的小篆,加以變形,融入西方的表現主義手法與繪畫色彩,以抒發自己的情懷,他把這種嘗試戲稱為“字型畫”。
在之後的“字型畫”創作中,他抽離了字的具象,偏愛以藍調、黑調為背景,簡單得沒有任何修飾,人物主體則偏向寫實,有點像攝影的特寫鏡頭。《反彈琵琶》、《涌動》、《舞蹈》等作品成為“字型畫”的延伸,具象與抽象,東方與西方,酣暢與雕琢被巧妙地結合,“喜怒哀樂就在那一瞬間從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奔放出來,”很多藝術家在回頭看初期作品時常會自覺幼稚,林聖元卻至今對自己的字型畫憐愛有加。
900幅肖像繪出金獎
林聖元善畫人物,精於畫人物,畫得最多的也是人物。初到紐約時,他像許多初到異國的年輕藝術家一樣,以畫像為生。他曾經粗略地計算過,以每周一幅小幅肖像計,他17年來約畫過900幅人物肖像。在國際大都會紐約,各色移民人種讓林聖元筆下的素材空前豐富起來。他的人物肖像聲名鵲起,後來,他舉家從紐約搬往波士頓,換了住址和聯繫方式,一位紐約老客戶為了找他畫畫,專門請了私人偵探,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費盡心思才重新聯繫到他。
2004年,林聖元的《麗雅像》獲美國肖像大賽金獎。這幅畫作上,女孩安靜而略顯憂鬱,光影與線條恰到好處,近在眼前的溫潤觸感與不食煙火的藝術氣息並存。
《染黑髮的美國女孩兒》是林聖元非常偏愛的一幅作品,身材成熟的美國少女,表情有些桀驁,一頭黑髮在淺色背景下惹人注目。“許多中國女孩把頭髮染成黃色,美國的年輕人卻把頭髮染成黑色。”畫作背後依然是林聖元對中西文化交匯的思考,會講中文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中國文化越來越強勢,美國的年輕一代也在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2007年,這幅作品參加廣州嘉德《中國當代油畫》拍賣以35.2萬元成交。
《清晨》、《夏天》、《周末》等一組反應美國都市生活的油畫也在林聖元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用色亮麗、明快,充盈著“精神上的放鬆,筆觸上的奔放,造型上的豁達和情感表達上的直接”。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評價他“忠於客觀物象,但不是平鋪直敘和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強調,有所忽略。看似客觀的描寫,但都凝聚了心血,傾注了的感情。”
女兒——永遠的畫中人
在林聖元的畫作中,女兒是永遠的畫中人。《故鄉》,《小畫家》、《中國女孩》、《女兒像》直到新作《花木蘭》,都是以女兒為模特。這箇中美混血的小姑娘在父親的畫筆下常幻化為東西方文化對接的符號。“在中國小孩裡面一眼就看出她是西方小孩,在美國小孩眼裡她又具有很明顯的東方人特徵,”林聖元這樣描述女兒的樣子。
花木蘭 2008 林聖元油畫花木蘭 2008 林聖元油畫
《花木蘭》的主體背景來源於林聖元在美國西點軍校看到的一幅日本畫作,飄動的頭髮,戰馬抬起的前蹄與刺出的紅纓槍都極具動感。女孩位於畫作的視覺中心,手中握箭,箭聯繫起古今,“花木蘭”在畫中,還是畫外?這是林聖元構思了十年才動筆的一幅作品,“日本在唐代前後時向中國吸取了非常多的營養,為什麼不能把這個戰鬥中的女性形象想像成木蘭?”林聖元說,中國文化在東方文化中舉足輕重,畫中的混血女孩、日本元素與“花木蘭”這個名字本身,都可以是引人遐想的符號。
夢中俯瞰的風景
它們在大地上,還是在夢中?此次展覽中將有部分是林聖元近一兩年中創作的風景畫。常常坐飛機往返於中美之間,他喜歡俯瞰大地的感覺,這些景象也常常出現在夢中。
“夢中總是走著走著就飛起來了,所以我的風景畫大部分是俯視視角,而不是平視,”林聖元說那種夢境很清晰,居高臨下俯視讓人心曠神怡。
“風景畫創作起來很快,不用糾纏於細節,但非常有力,有快感。”林聖元的《夢》系列風景畫自有一種博大的胸襟與夢幻的感覺。早年的地質勘探專業學習對林聖元的風景畫也影響不小,岩石的肌理與材質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學院主義與藝術的終極理想
—寫在“林聖元油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之際
美術學院就象一座圍城,裡面的要想出來,外邊的要想進去。錢鐘書先生把婚姻與人生比作圍城,學院教育又何償不是如此。對於藝術家來說,這進進出出便是一種響往、一種體驗、一種升華、一種理想的彼岸,和一次實現人生夢想的過程。旅居紐約的青年藝術家林聖元,並不是油畫專業的科班出身,然而也喜歡油畫藝術,喜歡以油畫家的角色生活著,創作著。他所創作的油畫作品,不但現代氣息濃郁,情感飽滿真誠,同時還頗具專業油畫家所擁有的藝術功力和素養。對於林聖元來說,美術學院這座圍城是可進可出的,他既可以利用學院主義的某些優勢以武裝自己,也可以自然地擯棄學院的某些清規戒律。因為他是一個自由成長的自由自在的畫家。有著天然的自信和放縱。
麗雅像 2004 林聖元油畫麗雅像 2004 林聖元油畫
正象人們在畫展中所看到的那樣,林聖元油畫創作的主題是都市的生活和藝術產的都市生活。這種生活看上去多少有些平淡。還似乎有些簡單,然而就在這平淡和單純的背後,靜靜地透發出都市生活的不確定性和精神生活的不確定性。一面是美國的生活和美國的真實,一面是中國的生活和中國的真實。畫家有幸自如地游弋於兩種生活,兩種文化時空之間,又能從容地把這兩種生活和文化的碰撞變成可以觸摸的,和具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具體形象。“現實主義”在林聖元的筆下被演譯成平白的描述。直覺的傾瀉和自信的營造。而完成如此境界的表達和畫面的呈現,完全是以學院的寫實技術為依託的。
林聖元的學院主義情結是確定無疑的。這種學院主義情結不僅僅表現在油畫語言的運用上和內容題材的選擇上,而且還表現在某些藝術觀念和學術傾向等方面。象《開心女孩》、《青年生活》、《808畫室》等一些重要作品,是很講求專業化的。畫面的色彩關係,構圖處理、結構安排。以及主題的闡述等因素,都在力求儘可能的完整和條理化。為了構圖的需要,他要把《青年生活》中的一個青年安排在左下角以保持畫面的平衡;為了使畫作具有肖像畫的特點,他要把《808畫室》的畫家面部一併朝向觀眾。《真情》中的玻璃酒杯只有如此輕盈透亮,才能足以顯示男女主人公的歡快純情。於是我們產生出這樣一種感覺,畫家林聖元有意在使其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學院派一些,更接近專業化一些。
看上去,林聖元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畫家,或者更象是一上學者。與一般的我們所見到的那類藝術家有所不同,在他的身上,除了藝術的激情之外,還有理性與秩序的一面。生活的相對安定和自身的文化教養,使他的作品完全溶入亮麗的色彩和積極樂觀的情緒之中。這種對於理想美的親近和對於理性與秩序的偏好,既來源於他所接受的理工科教育,也來源於他對學院主義藝術的尊重和嚮往。
無論是在他的生活情境中還是在他的藝術情境中,都少不了一些才華出眾,頗有成就的畫家朋友與他一起審視生活和享用生活,而這些畫家朋友大多是學院主義教學培養出來的精英人才。象陳丹青劉小東喻紅王華祥夏星倪軍等青年畫家。
如果說林聖元的學院主義情結產生於最初的藝術渴望,那么,美國紐約的都市生活和藝術氛圍促使他不得不放開自己的手腳,自信地去發掘自身與眾不同的地方。不拘泥於學院的技巧,注重作者的本色表現和靈性抒發的創作觀念把林聖元的油畫藝術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五個伴娘》、《都市生活》、《美國小姐》、這類表現性很強的作品中,學院主義的嚴謹不存在了,學院主義的色調關係不存在了。而存在著的,呈現著的是精神上的放鬆,筆觸上的奔放,造型上的豁達和情感表達上的直接。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上講,這些作品或許存在許多毛病,然而它的鮮活性。它的直觀性,它的流暢性和真切感,是某些學院的畫家難以達到的。這或許就是身居“圍城”之外的幸運。
永恆的微笑 1995 林聖元油畫永恆的微笑 1995 林聖元油畫
藝術批評家易英曾在1993年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學院主義的黃昏”。他把學院的或學院主義理解為一種精緻的畫室技術和迎合市民階層欣賞趣味的風格。它一方面可以順利地進入市場,一方面可以順利地得到學院教學的推崇。導致直接的後果便是藝術語言的庸俗化和對於藝術創造力的扼殺。應該說這種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局把握是敏感的和準確的。但是與此同時,學院藝術的存在和學院教育的必要性也是不可迴避和動搖的。更確切地說,當代的學院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格局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力圖衝破學院主義的狹隘和偏見,力圖開掘生命個體的內在潛能,充分發揮生命個體的創造能力,已經成為一股勢不擋的歷史潮流。而面對這樣一種歷史潮流,林聖元已用他的作品作出了明智的選擇。對於身居海外的職業藝術家林聖元來說,置身於中西兩種文化的碰撞之中,揀拾新文化的火花,以籍尉心靈之需求,要比什麼都重要。
說到底,藝術是一種精神上的期待過程,藝術是在美的創造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期待。換句話說,藝術的終極理想可以通過任何方式。任何行為來加以實現的,藝術的終極理想可以是完美的技術與技巧,誘人的形象和色調,也可以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人格顯現和人性的放縱。林聖元的藝術優勢顯然在於後者,顯然在於精神領域的創造。
林聖元 自在地成為你自己
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4-22
同最新畫作《魚與水》一樣搖曳自由,旅美畫家林聖元如今呆在廣州,每天坐著捷運去找尋新樂趣。不少人記得他與希拉蕊的合照,記性稍好的人會記得他是在中國美術館辦展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少不免提起他的畫,人們腦海中還會浮現出陽光、夏天、少女、大學宿舍……他把生活中的淡然從容帶到作品中,或者是把畫中的輕鬆自在帶到現實生活里,總之,把好的、美的、微笑的都記錄下來,如果成功了,那也是人生順理成章的一部分而已。(文/本報記者 有有 圖/陳君成)
畫家林聖元學的卻是地質,他笑言:“剛分配工作的時候,來考察過廣東地質結構。如今旅居廣州,我對它天然地感到親切,因為我了解它最深層的一面。”他是少有能把數理化學好的藝術家,因此油畫裡表現出的理性、平靜亦成就了他的風格。移居美國,他也不畏“以畫養畫”。“不少藝術愛好者偏執地拒絕商業畫,反而去為餐館、超市打工,那樣只會離藝術越來越遠。”這份理性和通達,讓林聖元很快在美國藝術圈裡闖出名堂,他畫的都是美國平民的尋常生活和風景,換一個住處,就安頓下來畫當地風景,用寫實的筆觸挖掘平凡生活里的細節美,作品出乎想像地受到評論家和藝術經紀人的好評。“我喜歡近距離觀察,在街上慢慢逛細細地欣賞,既是生活也是工作。”
紐約隧道工 1999 林聖元油畫紐約隧道工 1999 林聖元油畫
林聖元喜愛自然,卻並非出世離塵的“隱士”——他反倒時刻關注身邊人事變化。在美國,他是融入社會主流的積極分子,曾在希拉蕊競選美國總統時為她舉辦籌款活動;回國不久即遇5·12地震,他馬上創作《重生》並籌得20萬元捐款,畫裡官兵滿懷欣喜地在廢墟里挖掘出生還少女,“現實素材中的少女帶點驚惶,但我為她添上微笑,希望以此激勵悲痛中的人們,為生命的延續感恩。”
從林聖元身上也很難看到藝術家常見的不拘小節,“我是很健康的。”林聖元淡淡地說,無論是在美國波士頓家中,還是在香港中文大學寓所,或者在廣州暫居地,他都是早睡早起,不抽菸、不喝酒,每天三餐吃飯都按2000卡路里的熱量進食,一切都很有規律。
眼下,林聖元準備以廣州捷運為題材,繼續他的“近距離”觀察,比對紐約、巴黎、北京、香港等國際都市,他認為廣州捷運“無論設備、管理還有服務都是一流”。但這一次,為林聖元帶來靈感的不是捷運里來來往往的眾生相,而是在於“軌道”本身。“我對於捷運強大的交通能力分外著迷,它是為生活帶來質變的巨大能量。”林聖元說,“但我對未來啊成功啊都沒有設定目標,隨心而成吧,不過畫好廣州捷運是我的一個心愿,希望能儘快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