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植夫

林植夫

林植夫(1891—1965),福建閩侯人。早年留學日本,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20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學科。回國後,任中國國民黨駐閩海軍陸戰隊第1獨立旅政治部主任,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書記長,福建學院院長。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盧溝橋事變爆發後,1938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部長。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突圍後離開新四軍。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民盟福建省委主任委員,福建省農業廳廳長,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5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植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閩侯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65年
  • 職業:軍人、政協委員
  • 畢業院校:東京帝國大學
個人履歷,成就榮譽,皖南事變,組建民盟,

個人履歷

林植夫,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於福州官宦人家。父親林韶榮為四川省某縣知縣,伯父林韶年為雲南巡撫。林植夫9歲時隨父到四川讀書,15歲時到雲南。伯父對他要求很嚴格,不但在公餘教他讀《四書》、《五經》,講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道理,還請林次薇作他的家庭教師。林次薇是維新派知識分子,偷偷地讓他閱讀《揚州十日記》和《嘉定三屠記》等禁書。林植夫的思想大有所動。聽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後,他想:“日本雖小國,因為維新而富強起來。為什麼大清帝國不能維新圖強呢?”小小的林植夫已經有了維新圖強的思想。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林韶年送林植夫東渡日本留學。他先人日本成城中學,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經林覺民介紹,參加中國同盟會,自此,維新的夢想成為革命的理想,他為此而努力奮鬥。宣統三年(1911年)轉學熊本第五高等學校工科。10月,武昌起義爆發,林植夫懷著滿腔熱情回國參加革命。福州光復後,林植夫任閩都督府警察局行政科長,時年21歲。第二年他同何公敢一起赴北京,直接向孫中山宋教仁匯報福建革命不夠徹底的問題。孫中山十分信任他,委任他為中國同盟會福建特派員。他在福州發起成立“品學砥礪會”,提倡中國同盟會會員應從自身做起,廉政勤政,反對貪污腐化。同年秋,林植夫又到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學校復學。1916年畢業,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農林部攻讀林業正科,與其他留日同學發起成立“丙辰學社”,提倡科學救國、教育救國。

成就榮譽

民國9年(1920年),林植夫在東京帝國大學農林部林學正科畢業,獲林學學士學位後回國。先在黑龍江鐵嫩森林公司任技師,後到北京農業專科學校任教,不久赴哈爾濱為《國際協報》主筆。民國12年到上海從事社會科學書籍的翻譯,又到商務印書館任編輯。民國14年,協助何公敢組織並參加“獨立青年黨”,負責編輯《獨立青年》雜誌。提出“剷除國賊,恢復國權,確立民治,保障民生”的主張和“打倒南北軍閥”的口號,走“第三條路線”。當時何公敢等人在上海創辦《孤軍》雜誌社,其宗旨是要促進國民全體的聯合,和破壞國民聯合的人對壘。這很合林植夫的主張,因此他積極地參加“孤軍”的工作。同年春,為了紀念民國4年5月9日清政府同帝國主義者簽訂《二十一條約》的“國恥日”,《孤軍》要出版特刊,可是到了5月6日,稿件還沒有著落。林植夫趕到編輯部,發動同仁們分頭趕稿,接著是沒日沒夜地忙著編輯、排版、校對,甚至同工人們一起印刷和裝訂。僅3天時間,刊物如期出版,趕在“國恥紀念日”集會上售賣,當日刊物即告罄,產生極大的影響。民國14年“五卅慘案”發生的當天,《學生雜誌》社主任楊賢江正在徵求文化界簽名向全國呼籲罷工、罷市。林植夫代表《孤軍》義無反顧地首先簽了名,同時又代表“中華學藝社”簽名。林植夫是“學藝社”幹部,但“學藝社”的領導人員是不問政治的,就為這件事,他仍秘密地把林植夫開除了幹事職務。
林植夫參加《孤軍》的組織、編輯和政治活動,還為《孤軍》、《醒獅》、《創造》等雜誌寫了大量小說和雜文,同時編著和翻譯了《林業淺說》、《林業大意》、《馬爾薩斯人口論》等科學論著。民國16年陳銘樞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林植夫應邀到南京任政治部宣傳處少校股員,並宣布解散青年黨,參加國民黨,在南京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工作。隨後回福州任國民黨海軍陸戰隊第一獨立旅政治部主任。接著追隨陳銘樞的鞍前馬後,四處奔波。民國18年陳銘樞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林植夫則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書記長。民國20年,經陳銘樞提名,他以廣東農界代表身份到南京參加國民會議,會後被委為廣東省市黨部特派員。當時廣東省主席陳濟棠鬧獨立,林植夫很難開展工作,於是又到陳銘樞的“剿共”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部任宣傳隊隊長。想不到他在從事“剿共”宣傳的同時,卻開始接受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認真地研究毛澤東寫的文章。民國20年12月,他參加國民黨第四屆全國代表會議,聯合楊傑等80多名代表,提出近於共產黨主張的《收復失地案》,把提案當面交給蔣介石,認真地說:“你接受這個提案,收復失地,我就擁護你;否則我就不擁護你。”民國21年1月,日軍進犯上海,他參加上海各團體救國聯合會,親自奔赴前線參加救護和救濟工作。此後他還受陳銘樞的委託,任南京軍事委員會政訓處上校設計委員,設法了解和揭露“藍衣社”特務的秘密活動,促進各黨各派力量的聯合,抗日救國。同年底,蔡廷鍇等人率十九路軍人閩,林植夫也回福州繼何公敢出任私立福建學院院長。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他積極參與醞釀和組織工作,就任文化委員會委員兼省公路局局長,同時負責組建“生產人民黨”,旗幟鮮明地樹起反蔣抗日的大旗,受到蔣介石的通緝。“閩變”失敗後,不得不避居香港,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一起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擔任政治委員會書記,發表《全面抗戰從今開始》等文章,提出“聯合抗戰、武裝抗戰”的新口號,繼續從事“反蔣抗日”的事業。後來,他從香港回到南京,南京淪陷後又撤退到武漢,四處奔波,始終不渝地熱心於抗戰事業。

皖南事變

林植夫同葉挺將軍是忘年深交。民國27年他解散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投身葉挺將軍領導的新四軍,先在軍部任秘書,後任政治部敵工部部長,被稱為“黨外布爾什維克”。民國30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林植夫代表新四軍軍部與國民黨108師談判。他堅持原則,同國民黨有關部門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但未獲得理想的後果,而且同新四軍的一些高級將領一起被俘,作為“死囚”,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里。特務頭子張超曾親自傳達蔣介石對他的勸降口諭,要他寫悔過書,但他說:“抗日無過,我沒有什麼可以悔過的。”拒絕了國民黨特務的威脅和利誘,寧可被關押在集中營里達5年之久。相反,他還以老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協助獄中的中共黨組織做了許多聯繫難友的工作。有一次在放風時,葉挺將軍曾遞給他一張小紙條,囑咐他萬一能脫險,請代他送給黨組織。可是以後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保留住這張小紙條。抗戰勝利後,經組織的營救他僥倖出獄,仍然念念不忘這一張小紙條。他說:這是最遺憾的事。一直到他病逝,還為沒能保住紙條而悔恨不已。

組建民盟

民國36年,經何公敢介紹,林植夫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據《福建盟史》記載,是年,林植夫、陳矩孫、周問蒼、林希謙等人就已經在福州成立民盟小組,翌年3月,正式成立民盟福建省支部籌委會,負責人便是林植夫。同年10月,國民黨反動當局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林植夫領導福建盟員轉入地下,同中共並肩戰鬥。據老盟員趙家欣回憶,當時林植夫指定周問蒼同他單線聯繫,有時還親自到開元路他的寓所里布置任務。民國37年冬,國民黨福建省主席換人,林植夫裝作到街上蹈躞,拐到趙家欣的家裡串門,布置說:“省政府人事更迭,要趁機把《福建日報》掌握過來。”他還親自布置英華中學學生會負責人何方生等人組織“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以及組織英華中學發動“民主牆”運動,抗議國民黨當局的大醒人民民眾,推翻反動統治。因此林植夫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被列入黑名單。他不得不在朋友的幫助下避居到香港去,行前他還找到趙家欣,囑咐他多保重,必要時到香港去。民國38年1月,林植夫由香港轉道解放區,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親自接見他。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9月,上海市長陳毅指示他回福建主持民盟組織,在黨外發揮作用。他即回福州,成立民盟福建省臨時工作委員會,11月被推選為主任委員。1950年後,林植夫歷任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
林植夫因在上饒集中營被囚禁長達5年之久,身體極度虛弱,1965年終於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他對子女說:“要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做好社會主義建設。”他還說:“我死之後,如果醫學上有需要,就拿去解剖,解剖後拿去化灰當肥料。”他視死如歸,態度積極樂觀。同年10月28日與世長辭,終年75歲。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等聯合舉行公祭,肯定了林植夫愛國、民主、進步的一生,指出他的一生,曾經走過一段迂迴曲折的道路,以後經過黨的不斷教育和長期革命實踐。此外,他還經常用“老馬”的筆名發表雜鬥爭的實踐,終於走上了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應文,正面揭露和抨擊國民黨反對派的貪污腐化,喚走的革命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