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復(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老)

林君復(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君復(1879—1942),廣東中山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在廣州格致書院讀書,後赴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日本宏文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結識孫中山先生,並在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華僑中籌得一批款項,並將家產變賣,交與黃興朱執信作為革命經費。1906年奉孫中山派遣,赴澳門創辦仁聲劇社,宣傳革命,揭露滿清政府禍國殃民的罪行。後成為香山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毀家紓難購買軍火準備香山起義。1911年11月,策動新軍營長任鶴年部起義。香山光復後,率領香山民軍進軍廣州,與各路民軍會師。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廣州各界推舉林君復為廣東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愷等推舉林君復為農民部長等高級官職,但林君復予以婉辭。孫中山先生為此而書贈其“毀家紓難,功成身退”條幅。1941年在惠陽象山古寺削髮為僧,長居古剎,布衣素食。1942年因病逝世,臨終前留給兒女的一句話是:“只帶赤心來,不攜寸草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君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中山
  • 出生日期:1879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
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功成身退,

留學日本

林君復(1879—1942),廣東中山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家境富裕,與眾多知識青年一樣,林君複目睹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外侮日甚,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決然要為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而求索,為追求理想,遠赴日本宏文書院早稻田大學留學,希望學有所成,報效祖國。1900年至1905年間,孫中山先生多次在東京向中國留學生演講,宣傳鼓動民主革命並聽取意見,對林君復影響很大,從此追隨孫中山革命。孫中山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時,林君復率先參加中國同盟會。
當時,籌募革命經費是革命黨人的重要任務。孫中山詢問剛成家的林君復:“捨得家否?”林君復肯定的回答道:“即罹殺身之禍,滅族之災,亦在所不惜,遑論家園”。隨後,新婚燕爾的林君復即返回家鄉,以需款留學為理由,欲變賣家產。其兄長知其參加革命,因恐遭滅族,也擔憂日後餬口之需,百般反對。但林君復獻身革命矢志不移,耐心地曉以大義說服兄長,變賣家業後,即再度前往日本,四處奔走籌款,尋求岳父繆福培等親朋華僑出面幫助。繆福培在日經商多年,所結識華僑多為商人,對反清革命鬥爭十分支持。在其號召下,眾多僑商紛紛捐款支持革命。很快,林君復籌得了一筆巨款,並按照孫中山先生函囑如數寄給了黃興朱執信,作為革命經費。

辛亥革命

1906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指示林君復、劉師復鄭彼岸等革命黨人回國作武裝起義準備。他們回國後,積極組織革命活動。在香山,以鄭彼岸為主,創辦《香山旬報》;在香港,以劉師復為主,創辦《東方時報》;在澳門,以林君復為主,著重組織劇社宣傳革命。他們各自都以一兩個據點作為革命活動陣地,抨擊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禍國殃民,藉此喚醒民眾。林君復以澳門南環四十一號為社址,創辦了仁聲劇社。為開展革命宣傳,林君復與革命黨人張若屏、林了濃等人變賣田產得白銀兩萬多元,作為劇社常年活動經費,並親自登場演出,先後排演了《血淚》、《金錢毒》、《齊家鏡》等劇目。該劇社被史家譽為中國第一塊現代劇奠基石。
林君複本可以過富足安逸的生活,但為拯救苦難深重的祖國,他不惜毀家紓難,奔走革命;革命成功,民國建立後,林君復不惜放棄名利厚祿,甘於平淡清貧,潛心翻譯著作。在革命時期,除了為革命籌集資金、喚醒民眾,林君復還策動香山起義。1910年,中國同盟會澳門分會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策動香山起義。林君復為總支部領導人之一,與同鄉林警魂一起在澳門主持全面工作。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香山起義的步伐開始加快,林君復負責運送武器的任務,發動了妹妹林壽華、表妹黃文乾、蕭世冰喬裝新娘和陪嫁娘,一批革命黨人喬裝轎夫、腳夫和八音隊,抬著裝滿槍枝彈藥的禮箱,連“新娘”的鳳冠里都藏了子彈,多次往返於香港、澳門與廣州之間,擔任運送武器的任務。一切武裝起義準備就緒,孫中山先生任命林君復為香軍總司令,林君復經過重重阻難,終於策動新軍任鶴年部起義,而後率領李傑夫、林警魂等各路起義軍攻入香山城,頓時革命隊伍迅速壯大,革命聲威大振,當地清吏見大勢已去,狼狽逃竄。香山光復後,林君復又率領香軍配合周之禎所部,在中順兩縣之間的海道與清兵展開激烈戰鬥,林君復指揮作戰,由於革命指戰員置生死於度外,前赴後繼,最終取得勝利。順德光復後,林君復又率領香軍進入廣州城,與其他各路民軍會師廣州,廣東全省遂告光復。

功成身退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林君復卻功成身退。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廣州各界推舉林君復為廣東副都督。而林君復認為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民主共和國,而不是個人升官發財。為此,林君復堅辭不就。伍廷芳廖仲愷等推舉林君復為農民部長等高級官職,林君復也都一一婉辭,只接受孫中山先生親自委任的大元帥府參議。林君復還變賣自己的產業以緩解大元帥府運作經費緊缺問題。孫中山先生為此而書贈其“毀家紓難,功成身退”條幅。
林君復治學甚篤,《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德語、日語、英語無不精通,一生撰寫詩詞歌賦眾多。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林君復與魯迅多有交往,經常閱讀 《新青年》刊物,每逢寒暑假期,林君復都將大量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雜誌提供給子女,教育子女接受新思想,迎接新曙光。林君復晚年出家為僧,隱居惠陽象山古寺。1942年因病逝世,臨終前留給兒女的一句話是:“只帶赤心來,不攜寸草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