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

枕骨大孔

枕骨大孔是顱底後區正中有一孔為枕骨大孔,脊髓上端在此與延髓相連。枕骨大孔形狀不一,有雙半環形、卵圓形、近似卵圓形、菱形等,中國人卵圓形者多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枕骨大孔
  • 外文名:Occipital foramen
概述,病變,討論,

概述

枕骨大孔的大小有性別差異,男性要比女性的大。位於枕骨大孔的外側的突起。其後方為較淺的髁窩,可通髁管,有導靜脈連線顱內外靜脈血流;再向外側是突向下前的乳突。一般男性枕髁比女性的大,在性別判定上具有定的意義。

病變

當枕骨大孔出現病變,如枕骨大孔區軟骨發育不良或枕骨大孔疝時,便會引起其穿行結構受壓,不僅影響腦血流量及腦脊液循環,還會導致面、頸部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尤其是枕骨大孔破損時,因枕骨大孔區與小腦扁桃體、第4腦室、後4對腦神經及脊髓起始段相毗鄰,有時甚至無法進行手術;如果切除部分骨質,又會引起出血、顱頸交界區的穩定性下降等併發症。

討論

顱頸交界區的發育過程極為複雜,主要包括神經外胚層的分化以及脊索對於軸旁中胚層的誘導。軸旁中胚層是中軸骨與骨骼肌的前體。當軸旁中胚層開始出現生骨節,前2個生骨節逐漸形成枕骨的基底部,第3生骨節形成頸靜脈結節並發育出枕骨鱗部;第4生骨節也稱前寰椎,發育成為斜坡、神經弓、枕髁及第1頸椎的外側部。與枕骨鱗部膜內成骨所不同的是,大部分的蝶骨、顳骨岩部及枕骨基底部屬於軟骨內成骨。枕骨大孔周邊,是各部分軟骨的不斷骨化與縫的閉合共同完成。斜坡及枕骨大孔的前部源自蝶、枕軟骨結合及顱底外側縫的生長;隨著顳骨岩部、蝶-顳交界區的生長,枕骨、顱後窩逐漸下降,並低於顱中窩以容納腦幹、小腦及腦底血管等結構。
對於顱頸交界區,尤其是顱底的損傷,其致死率、致殘率高。常見的病變有:硬脊膜內/外腫瘤,椎動脈受損,風濕性疾病,滑膜囊腫,脫髓鞘疾病及延髓空洞症。即便手術也面臨巨大風險,有時腫瘤難以完全切除。為保證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手術方法不斷改進。手術設計應依據損傷的類型和範圍,如果損傷位於斜坡至第2頸椎層面,適合採用經口咽入路的方式。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採用鼻內鏡入路,更適合顱頸交界區的病變;經枕髁外側入路能夠到達枕骨大孔的腹側或腹外側區,由於上述方法均會損傷部分正常組織,掌握該區域的形態特點不僅能夠減少侵害,也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
研究表明,枕骨大孔面積越大的患者,手術時的解剖視野就越好。無論是長度或寬度,男性枕骨大孔的測量結果均比女性要高,因此女性患者手術時,可能要多做一些骨切除。本文測得枕骨大孔的平均長度及寬度分別是(34.45±2.95)及(29.18±2.15)mm,略低於歐洲及美洲人群的結果,但高於印度人群,這說明枕骨大孔的基本參數存在種族差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