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頸關節損傷

這種損傷在臨床上十分罕見,1枕頸(寰)關節損傷後幾乎沒有存活者。因為,其中大多數患者在現場立即死亡,少數患者於數天內死亡,存活者多屬幸運者骨折(損傷)類型。治療主要是輕重量(1~1.5kg)骨牽引,目的是維持其位置,這是重型頸椎損傷。常伴隨的神經損傷包括腦損傷、腦幹損傷或高位頸髓損傷。上述神經損傷時常伴有意識喪失和自主呼吸消失,需要永久的人工呼吸。常與顱底骨折或上頸椎骨折伴發。常規X線片難以作出診斷,當發現硬膜外與枕下有血腫出現時,應考慮這種損傷的存在。MRI可以證實診斷。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引起上頸椎損傷最為多見的直接原因是交通事故,其次是高處墜落及運動傷,包括潛泳或高台跳水。

臨床表現

主要為枕頸段局部的損傷症狀,並伴有頸髓以上的神經功能障礙,輕重不一。輕型表現脊髓刺激症狀與體徵;重型出現意識喪失和自主呼吸消失,並有永久性人工呼吸機依賴現象。枕頸(寰)關節損傷的臨床分型主要分以下兩型。
1.完全脫位型
主要引起四肢癱及生命中樞危象,多伴有腦幹損傷,並在受傷當時或短期內死亡。入院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於自主呼吸消失,以致引起呼吸及循環系統功能衰竭。而傷後立即死亡者則系傷及腦幹或延髓,生命中樞受累之故。這種病例也可合併枕骨髁骨折。作者曾先後遇到5例完全脫位型枕頸(寰)關節損傷,存活最長者不超過1個月。
2.枕頸(寰)失穩型
即外傷僅僅引起部分韌帶及肌群受損。此型主要表現為:頸痛、活動受限、被迫體位及枕頸交界處壓痛等,嚴重者可能有四肢電擊感(多在體位不正時出現)或突發性四肢癱。這種類型亦可見於先天性頸椎融合病(如Klippel-Feil綜合徵)等因代償作用致應力增加所出現的枕頸不穩。

檢查

1.X線平片
可顯示椎前陰影增寬。拍攝X線平片主要是用於除外其他類型的上頸段損傷以及用於對枕齒間距的測量。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枕齒間距為4~5毫米,超過6毫米則表明枕寰關節半脫位或脫位。
2.CT或MRI檢查
對診斷具有決定作用,並可顯示枕骨髁骨折征。

診斷

依據患者較明確的外傷史、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作出明確診斷。

併發症

常可並發四肢癱瘓及生命中樞危象。

治療

1.頭顱固定
一旦懷疑為枕頸(寰)關節損傷,應立即採用最穩妥的辦法將頭頸部確實固定,其中以Halo顱骨牽引最為常用。
2.呼吸機的套用
脊髓損傷者,多需立即用呼吸機控制呼吸,並需對其心臟、血壓及全身狀態進行監護。
3.脫水劑
用量稍大於一般頸髓損傷,持續時間不應少於5天,並應注意胃腸道應激性潰瘍等併發症。
4.其他
包括氣管切開,預防褥瘡尿路感染及墜積性肺炎等併發症。
5.後期病例
傷後3個月以上者,如有枕寰不穩,可行後路植骨融合術。常用的術式有兩種:枕骨骨瓣翻轉枕頸融合術及枕頸鋼板或魯氏棒內固定術。對伴有神經壓迫症狀者,尚應切除寰椎後弓。
(1)枕骨骨瓣翻轉枕頸融合術 主要用於各種原因所引起的、一般不伴有神經受壓症狀的枕頸不穩者,對同時有頸髓神經受壓迫的患者,則應同時行寰椎後弓切除術。由於本術式明顯影響頸椎的旋轉功能,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宜用於寰樞椎不穩者。特種器械,除一般頸後路器械外,應準備數把鑿刃鋒利的骨鑿(鑿刃寬度0.8~1.5cm),每次使用後將鑿刃磨銳。
(2)枕頸魯氏棒內固定 將預製成與枕頸部曲度相似的魯氏棒固定至枕骨粗隆、第1頸椎及第2頸椎椎板處。在操作時應細心,尤其是貫穿鋼絲時應特別小心,切勿傷及前方的神經及血管等組織。
(3)寰椎後弓切除加枕頸融合術 主要用於枕頸(寰)或寰樞關節脫位病例,尤其是對寰椎後弓直接壓迫脊髓引起症狀,甚至癱瘓,並經保守療法無效者,均可考慮選用此術式。特殊手術器械:除前者所需器械外,尚應包括分離、顯露及切除寰椎後弓的各種器械(用於寰椎後弓前緣的松解及分離等)及四關節尖頭咬骨鉗(又名第1頸椎咬骨鉗)等。

預後

這種損傷的預後大多較差,尤以損傷嚴重及初期處理不當者更差。除現場或在急救中死亡者外,一般患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殘留症狀,包括脊髓神經刺激症狀及枕頸部症狀等,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永久性人工呼吸依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