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洲石刻

東龍洲石刻

東龍洲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於新界西貢區南部的東龍洲,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龍洲石刻
  • 位於:新界西貢區南部的東龍洲
  • 屬於:東龍洲
  • 保護:列入保護
簡介,歷史記載,地理位置,保護,掃描分析侵蝕程度,香港石刻相關資料,

簡介

歷史記載

這是本地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石刻。王崇熙於1819年編制的《新安縣誌》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的記載。此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為現時香港境內所知最大的石刻。
東龍洲石刻

地理位置

當中的佛堂門就是指清水灣半島與東龍洲之間的海峽。石刻長約2.4米,高約1.8米,也是現時香港已發現的最大面積的石刻。

保護

掃描分析侵蝕程度

港府1970至1980年宣布8個石刻為法定古蹟。陳承緯說,至今未有發現石刻受到破壞或明顯侵蝕,“但我們一直只用照片記錄,有人說石刻的紋飾深度正減少,亦有人說沒有改變”。古物古蹟辦事處遂決定在黃竹坑和蒲台島石刻採用雷射掃描,以立體形象及數據詳細記錄和分析石刻不同位置的凹陷、刻度和侵蝕程度。政府亦會以雷射掃描收集的數據,比較各個石刻的受損程度,再作適當的保護措施。
由於黃竹坑石刻是香港唯一沒有玻璃箱包圍的石刻,古蹟辦去年率先在該處進行雷射掃描,並於明年3至4月前在蒲台島石刻採用,相信可每隔5至10年掃描一次。陳承緯說,雷射掃描的光度不會破壞石刻,將考慮逐步在香港石刻使用,政府亦會於掃描時考慮更換玻璃箱的設計,令市民更清楚觀賞石刻。

香港石刻相關資料

香港石刻全位於沿海地區,圖案與本地出土的青銅時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紋飾相似,故相信刻鑿年代與青銅時代大致同期,即距今約3000年歷史。康文署館長孫德榮指出,8個石刻的紋飾各有不同,有些是幾何紋飾,由曲線和迴旋紋組成,如大浪灣石刻;有些是動物圖案,如蒲台島石刻上的鳥獸紋。而位於西貢大廟灣天后廟的南宋石刻則是碑文,載有刻鑿日期“甲戌六月十五日”(即1274年7月20日),是唯一能夠確認石鑿日期的石刻。
遠看東龍洲石刻遠看東龍洲石刻
孫德榮說,政府於1970至1980年代把有關石刻列為古蹟,“當時一發現,便立即定為古蹟,因為這代表有文字記載前的人類活動,十分重要,若不加以保護,便會遭到破壞,失去了解先民活動的基礎。”
8個石刻的位置皆較偏僻,蒲台島石刻更位於海邊,相信是由漁民多次經過留意到才被發現。
孫德榮分析,從人類活動角度估計,石刻與祭祀活動有關,“這些石刻不是一個人刻的,亦不是一日能完成,相信背後是有社會組織進行,而這樣大力刻鑿,一定有目的,可能與宗教有關,或是在海邊祈求撈捕成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