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山地

東非山地

在這些主要的山脈中,除魯文佐里山脈外,其餘都是火山成型的。最高的山峰極為壯觀地從四周高原中升起達到4,900公尺(16,000呎)高度以上,儘管它們接近赤道,但都是終年積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非山地
  • 外文名稱:East African mountains
  • 別名:東非山脈
  • 國家:東非
簡介,自然特徵,居民,經濟,研究與探索,

簡介

東非山地
最高的山峰極為壯觀地從四周高原中升起達到4,900公尺(16,000呎)高度以上,儘管它們接近赤道,但都是終年積雪。
東非山地
肯亞山、阿伯德爾(Aberdare)山脈和馬烏陡崖(Mau Escarpment)都在肯亞境內的奈洛比北面;埃爾貢(Elgon)山位於烏干達-肯亞邊界線的兩旁;吉力馬札羅山沿著坦尚尼亞北部與肯亞交界處延伸;梅魯山則在坦尚尼亞北部。魯文佐里山脈位於烏干達-剛果(金)邊界的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之間;再往南就是維龍加山脈蜿蜒在烏干達、盧安達和剛果(金)的共同邊界上。

自然特徵

(1)自然地理。阿伯德爾山脈的最高峰是萊薩蒂馬山(Mount Lesatima〔Satima〕),高達4,000公尺(13,120呎),馬烏陡崖則筆直地從東大裂谷東部升起。朝西,瓦辛吉蘇高原(Uasin Gishu)之外,埃爾貢山漸漸從2,000公尺(6,200呎)的水平線上露出;其西面的壯觀峭壁俯視著烏干達東部的海拔約1,200公尺(3,600呎)的較低平原。埃爾貢的破火山口邊緣直徑約為8公里(5哩),並包含有幾個山峰,其中瓦加加伊(Wagagai)峰最高,海拔4,313公尺(14,140呎)。
涅里-納紐基(Nyeri-Nanyuki)走廊將阿伯德爾山脈與肯亞山分開。非洲第二高山肯亞山在2,438公尺(8,000呎)處其山圍約153公里(95哩),它顯眼地從這裡直矗在有限的頂峰地帶。萊納納(Lenana,海拔4,985公尺〔16,355呎〕)的高度僅次於崎嶇的雙峰巴蒂安(Batian,高5,199公尺〔17,057呎〕)和涅里翁(Nelion,高5,188公尺〔17,022呎〕)。
豎立在低高原之中,吉力馬札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了,在基博(Kibo)火山錐的烏胡魯(Uhuru)峰高達5,895公尺(19,340呎)。梅魯山在吉力馬札羅山西南約64公里(40哩)處,海拔4,565公尺(14,978呎)。
魯文佐里山脈與西大裂谷平行,山脈在此筆直下落。但是在烏干達西部高地的降落要和緩得多。頂峰地帶包括有6個不同的山丘地塊,它們被界線分明的山口通道和深河谷所分開。貝克(Baker)山和蓋西(Gessi)山全部都在烏干達境內,而史坦利(Stanley)、斯皮克(Speke)、艾敏(Emin)、盧伊吉地薩伏伊阿(Luigi di Savoia)諸山形成部分的烏干達-剛果(金)邊界。10個高度在4,880公尺(16,000呎)以上的高峰,除了一座以外,其餘都在史坦利山上,包括最高峰瑪格麗塔山,海拔5,119公尺(16,795呎)。
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山全貌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山全貌
維龍加山脈及其熔岩流向外延伸跨越西大裂谷。西面的尼亞穆拉吉拉(Nyamulagira)火山、尼拉貢戈(Nyiragongo)火山和米肯諾(Mikeno)火山都在剛果(金)境內;維龍加火山群中最高者為卡里辛比(Karisimbi)山,海拔4,507公尺(14,787呎),維索克(Visoke)則位於剛果(金)-盧安達邊界的中部;較東的薩比尼奧(Sabinio或Sabinyo)、姆加英加(Mgahinga〔Gahinga〕)和穆哈武拉(Muhavura)亦稱穆豐比洛(Mufumbiro)山脈,位於盧安達-烏干達邊界上。不是所有的火山錐都在火山口升起,但有幾個確有火口湖。
肯亞山的冰川最大者有路易斯(Lewis)和廷德爾(Tyndall)。吉力馬札羅山的基博(Kibo)火山口覆蓋許多大塊的冰,外圍冰緣還直垂到4,880公尺(16,000呎)處。魯文佐里體系是重要的地震震央。吉力馬札羅山是個複雜結構的火山,含鹼的熔岩坐落在斷層線的交叉處。希拉(Shira)是這群火山中第一個停止活動的,以後相繼不再活動的有馬溫西(Mawensi)和基博。
久已熄滅的肯亞山的火山已被嚴重剝蝕,最高峰由晶體狀霞石——正長岩(一種含鹼長石、霞石和其他礦物質的粒狀岩石)構成,它堵塞了原先的火山口。在此岩心四周慢慢滴落著熔岩、集塊岩和凝灰岩。
埃爾貢火山是烏干達境內東火山群的一部分,由重蘇打熔岩和並生的碎屑狀凝灰岩以及集塊岩組成。西火山群以維龍加山為代表,其中尼亞穆拉吉拉和尼拉貢火山在20世紀內曾經活動過。重大噴發發生在1938和1948年以及70年代,有幾次熔岩流曾到達基伍湖岸邊。
(2)水系。維龍加山脈將尼羅河流域和剛果河流域分開,並且是形成洲形態分界線的唯一東非山脈。整個魯文佐里山脈體系的水注入尼羅河的支流塞姆利基河(Semliki River)。
(3)土壤。土壤系列從山峰地區的原礦物型,通過非洲阿爾卑斯地帶的黑色泥炭土和林帶的含高有機物的深棕色沃土直至低坡的含鐵土壤。火山物質則提供火山噴發的未經改變的岩石直至經良好發育的地表沃土。
(4)氣候。在這一以乾燥氣候為主的區域,降雨量多的群山就顯得引人注目。受印度洋和大西洋氣流會合的影響,魯文佐里從整體上看來由最濕潤、最多雲的山巒組成,其年降雨量約2,000公釐(80吋)。在肯亞山的最高峰,氣溫很少有超過冰點以上者,在4,400公尺(14,500呎)以上,降水主要是以雪的形式降落。
(5)植物。東非山區的植被常以一系列高程植被帶出現。這種系列在肯亞山發育得很充分,它從周圍的稀樹草原冒出來,始於低坡新月形的耕地上。山地森林從較低海拔約2,000公尺(6,000呎)處向上延伸至3,300公尺(10,000呎)處,其中有大樹如樟樹和各種無花果樹、柏樹、香槐樹和東非橄欖樹。從2,400公尺(8,000呎)起,森林長有山地竹,在其上限處溫帶稀樹草原和低矮灌木連線長滿巨大帚石楠的地帶。4,000公尺(13,123呎)處非洲阿爾卑斯地帶取代了帚石楠地帶,這個地帶里的千里光樹和巨大的半邊蓮從叢生草地和永久花類植物(菊科植物,花乾枯後色狀均不變)的地面植被中生長出來。苔蘚和地衣在高達5,000公尺(15,000呎)高度處仍能生存,在此高度以上則都是裸露的岩石和冰塊。
吉力馬札羅山的山地森林比肯亞山的山地森林乾燥些。竹子雖然在鄰山梅魯很多,在這裡卻不見蹤影,這裡也沒有溫帶稀樹草原地帶。帚石楠地帶非常明顯,而阿爾卑斯半沙漠地帶卻沒有什麼花卉植物。埃爾貢山伸入到非洲阿爾卑斯地帶,阿伯德爾山脈的諸峰頂也是如此。魯文佐里山的西北部低坡上接赤道森林,植被比山脈東部的較濕潤,較茂盛。在竹林和有樹的稀樹草原之上,維龍加火山群伸入帚石楠地帶,其中3座最高的火山伸入至非洲阿爾卑斯地帶。巨形植物現象很普遍,矮化形則發生在海拔最高之處。
(6)動物。象、犀、水牛、羚、蹄兔、非洲灌叢野豬和猴子,包括黑白疣猴,是山地森林中的主要棲息的動物。在吉力馬札羅山未發現紫羚羊(森林羚羊)和巨大的森林豬,也許是因為這裡缺乏竹林及其與北部山脈隔絕的關係。山上大猩猩和金絲猴住在維龍加山脈,黑猩猩則住在魯文佐里。鱒魚曾被引進至較為方便進入的各山的溪流中。
較高森林的哺乳動物包括豹和羚,諸如小羚羊和大角斑羚,一直深入到高沼地和非洲阿爾卑斯地帶,蹄兔和利齒鼠是這裡最常見的動物。鳥類有髯鷲(最大的肉食性鳥之一,類似雕和禿鷲)、山(鳴禽)和紅羽石綠太陽鳥(一種羽毛漂亮的小歌鳥)。

居民

人口局限在低處山坡,居住區上限在2,100公尺(7,000呎)左右。香蕉和黍類是普遍的維持生活作物,咖啡是重要經濟作物。吉力馬札羅山南坡和東坡的查加人久已使用一種有效的灌溉系統,是以山的山脊和峽谷的地勢為依據。查加人的人口密度高,與阿伯德爾山脈邊上和肯亞山南邊和東邊附近住的基庫尤人(Kikuyu)及有關群體的密度相稱。吉蘇人(Gisu)集中居住在埃爾貢山森林地帶下的西坡。魯文佐里北山嘴兩側的人口密度也都很高;孔喬(Konjo)山地居民主要住在該山脈的東側。俾格米特瓦人(Pygmy Twa)占據維龍加山的森林,該山較低處有人數多得多的胡圖人耕種。

經濟

(1)農、林、礦業。銅原先在烏干達的基倫貝(Kilembe)開採,即在魯文佐里的東側。其他礦物資源包括魯文佐里的東南部的鋅,烏干達境內維龍加山脈的鎢,阿伯德爾山脈的矽藻土。
封山育林主要是在森林保護區內進行,歸類於當前能生產木材的森林。最重要的鋸材來自肯亞和坦尚尼亞比較容易進入的山區,這裡的雪松、羅漢松和樟木是主要的木材,但所產的數量不多。在樹林較低處為耕種所清理的土地形成富裕的農業地帶,相當多樣化的作物都可在此生長,它們有咖啡、茶葉、小麥、除蟲菊(一種用來生產殺蟲劑的菊花)、香蕉、黍類、塊根作物以及蔬菜。肯亞山北坡、埃爾貢和吉力馬札羅山則為牛的飼養地。
(2)旅遊業。群山是重要的旅遊勝地。吉力馬札羅山國家公園占地從山的2,000公尺(6,000呎)一直至峰頂,其他公園包括肯亞山的3,100公尺(10,200呎)以上之地、阿伯德爾的高沼地地帶、埃爾貢山的肯亞部分的一段等。在維龍加山烏干達部分,基蓋濟-戈里拉禁獵區(Kigezi Gorilla Game Reserve)位於穆哈武拉山和姆加英加山的北側。在維龍加山的盧安達和剛果(金)部分,大猩猩分別在火山國家公園和維龍加國家公園受到保護。
(3)交通運輸。魯文佐里成為東西向交通運輸的障礙,連線盧安達和剛果(金)的道路通過該山脈的南面。馬烏陡崖和阿伯德爾山脈使主幹道轉向它們的北側和南側,但卻各有一條次要幹道越其而過。阿伯德爾和肯亞山之間的涅里山口是用來通向北面的通道。在肯亞山和埃爾貢山四周有環形路,所有山腳均可通達。

研究與探索

1848年德國傳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觀察了山頂積滿雪的吉力馬札羅山,翌年,克拉普夫(Johann L. Krapf)得到一張肯亞山的雪景照片。1888年,威爾斯探險家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通過雲彩密布的隙縫窺見魯文佐里山,認為它就是托勒密月亮山。
1889年之前已有若干探險隊對吉力馬札羅山進行了考察,在這些考察中德國地理學家邁爾(Hans Meyer)征服了基博峰。在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於1899年抵達最高峰巴蒂安山之前有人在肯亞山作了一些攀登。魯文佐里正等待著阿布魯齊探險隊於1906年對它們的各主峰作征服攀登,然後在1907~1908年梅克倫堡公爵對維龍加山脈作一綜合的勘查。1883年人們視察了埃爾貢山南側,1890年則越過破火山口;1911年瓦加加伊峰被征服。1932年一支比利時科學代表團探測了魯文佐里西坡,並爬上了幾座山峰。
自1931年以來,空中攝影在創造優良的主要山脈及其冰川地圖方面給予極大的幫助。在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的促進下,冰川探險隊登上了魯文佐里山、肯亞山和吉力馬札羅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