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地名介紹)

東關(地名介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故址在今安徽含山縣西南濡須山上。三國吳諸葛恪築,隔濡須水七寶山上的西關相對。北控巢湖,南扼長江,為吳、魏間的要衝。南北朝時仍為軍事重地。

東關,地處含山縣境南部的淮南鐵路線上,是一處著名的古戰場,早在三國時就是魏、吳角逐之地。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孫權接受大將呂蒙的建議,在東關附近建立了“濡須塢水口”的軍事設施,派朱桓等率水兵把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關
  • 故址:安徽含山縣西南濡須山上
  • 地位:南北朝時仍為軍事重地
  • 性質:是一處著名的古戰場
文化底蘊,歷史典故,工業發展,交通,文教衛生,名人,行政區域,

文化底蘊

《辭海》注釋:濡須,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湖,經無為東北,含山西南成如溪流入長江,即今裕溪河的前稱,古代是江淮北上的交通要道,歷朝都為兵家必爭之地。而“東關”則為堡塢名,是在東漢建安十七年(212)由孫權派人築以拒曹的關寨,卡住濡須河口,形成東關,當時又名濡須城,又因其寨似“偃月”故稱為偃月城或偃月鎢。原先城上還刻有“濡須塢”三字,相傳字為孫權所書,但人們習慣通稱它為“東關”。
東關鎮中心國小原所在地的一處高墩,就是當年東關守將放牧戰馬的地方。

歷史典故

膾炙人口的“草船借箭”,其故事就發生建安十八年(211)的“濡須之戰”中,小說中卻被作家“移”到了江邊“借”到了赤壁。南開大學羅宗強陳洪兩位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指出“‘草船借箭’本來是孫權赤壁之戰後第三年在濡須所為……”。方克逸先生主編的《巢湖》一書也說“‘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東關”。
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中描寫的這次戰鬥發生的地點是“東興”而非“濡須”,更未直接提到東關。拿《三國志—諸葛恪傳》對照:建興元年十月,諸葛恪“會眾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後又率丁奉等人援救,“鼓譟亂斫”,擊敗魏軍胡遵,但史書中提到的諸葛恪築成並率丁奉援救的地點也是“東關”。那么,“東興”的位置在哪裡?“東興”與東關有什麼關係?《文選—奏彈曹景宗》(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引用的《吳歷》恰 好也是記載了這次戰役,而且直接提到了東關:“吳歷曰:諸葛恪作東關,魏軍距之,恪翎令丁奉等兵便亂斫,遂大破北軍。歷陽郡圖經曰:東關,歷陽是西南一百里。”原來,東關古時又名“東興”,“東興”就是東關。

工業發展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東關是縣轄8鎮之一,由於屢遭兵燹,發展緩慢,建國前,工業只有一家槽醬坊和一個米坊。建國後,辦起幾家手工業聯合社。50年代末,水利部在東關建水泥廠,帶動建材工業蓬勃發展。1984年,僅大、中、小水泥廠就有7家(包括省、地、縣、鎮、村廠),年產水泥54萬噸。石料廠6家(包括地、縣、鎮、村廠),年產石料36萬噸。還有陶瓷廠、冶配廠、造船廠、汽車修配廠、木材加工廠、鑄管廠、建築公司、物資站、航運管理站、糧油食品加工廠,計30多家廠礦企業。其中鎮辦企業15家。職工1954人,年產值344.71萬元。

交通

水陸交通方便。水路上通巢湖、合肥,下達長江。1982年東關碼頭年吞吐量61815噸,年客流量38495人次。淮南鐵路穿鎮而過,1984年,東關站貨物年裝卸量15786噸,年客運量25萬多人次。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業餘劇團和電影院1座;有國中、國小、幼稚園各1所;省水泥廠、巢湖化建礦各有廠辦中國小1所;有醫院1所,病床100張,醫護人員65人,其中骨科尤為突出,戴氏祖傳中草藥接骨療效顯著,名揚省內外。

名人

戴孝純
戴孝純(1893——1959),字靜庵,因其排行老二,又稱“戴二先生”,東關鎮人。生於骨科醫療世家,是戴氏家族中醫術最為精湛者。1955年7月,他在蕪湖中醫進修學校從事傷骨科研究,後在省立醫院中醫傷科門診部工作。他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編寫傷骨科講義一冊,公諸於世。他從醫40餘年,治癒患者數萬人。
戴氏家族骨療史可上溯百餘年。據傳,其曾祖因搭救兩名太平軍軍醫而受其秘傳技藝,代代相傳,戴氏骨療法,以獨特的手法,中藥配方,結合運用小夾板,治療筋骨損傷恢復快、痛苦小。戴氏創造的雷火神針療法,治療筋骨損傷後遺症、腰肌內濕勞損有奇效。建國後,戴氏家族成員除祖居東關外,還分布於巢湖、無為、宣城、蕪湖等地,每年接待來自江蘇、江西、上海和本省骨傷患者數萬人次。

行政區域

東關直屬鎮所轄行政村、自然村一覽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