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邵家村

東邵家村

東邵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6′。東與大疃相鄰,西與蒲萊河村接壤,南與窯頭村相望,北與前望海村相鄰。距鎮政府駐地5.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6.5公里。隸屬留格莊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98戶,526人。有邵、孫、任、張、隋、董、於、呂、路、孟、辛、石、王、李等14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邵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邵姓建村,以姓命村名邵家。後有張、王、石、孟姓等陸續來此定居。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且本村處重名村東部,遂更名為東邵家村。 東邵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6′。東與大疃相鄰,西與蒲萊河村接壤,南與窯頭村相望,北與前望海村相鄰。距鎮政府駐地5.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6.5公里。隸屬留格莊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98戶,526人。有邵、孫、任、張、隋、董、於、呂、路、孟、辛、石、王、李等14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邵家國小。1972年,村出資10餘萬元,修建校舍20餘間。1978年,又新建校舍12間,有教職工6人,學生150餘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達到了煙臺市規範化學校標準。1995年,因本村戶數少,學生生源不足,經有關部門批准,學校併入望海學區國小。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總收入14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159萬元,人均存款5445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30輛,機車85輛,電冰櫃50台,彩電170台,洗衣機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莊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5年,村投資8萬元,新建了大隊辦公室。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30多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3年投資7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2000年,全村安裝程控電話140多部,占全村總戶數的80%。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孟吉仁、邵廣玉在邵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黨支部,邵廣玉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1942年,組織了支前隊30餘人,參加了留格莊戰鬥。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5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38名。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邵廣潤、邵振鐸、宋永順、邵廣玉、邵廣倫、邵廣志、邵廣太、邵廣清、隋義臣、邵廣榮、李洪進、張敬恩、張喬恩、邵國喜、王洪仁、任平成、邵元仙。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邵振敖、邵振鐸、邵廣玉、鞠樹芝、邵廣倫、邵廣榮、孟繼學、隋義臣、張敬恩、張慶民、石敬龍、邵元順、任平成、張玉良、邵元仙、張玉良。1999年,邵元仙成為第一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張玉良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