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蒙公氏

一、出自姬姓,起源於上古,以爵號為氏。上古周朝時,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其後代有魯昭公,他把王位傳給弟弟姬宋,是為魯定公。定公把魯昭公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衍、公為。公衍、公為的後代就以祖上爵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蒙公氏
  • 得姓始祖:公衍、公為
  • 記載書籍:《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
  • 起源:上古,以爵號為氏
來源,姓氏源流,公氏由來傳說,公姓輩分,複姓分支,歷史名人,歷史名人,近代名人,宗祠對聯,公氏詩詞,

來源

姓氏源流

公(Gōng)姓源流單純,源出考究有三:
公姓,拼音:gōng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0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一、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於上古周朝時期魯國君主魯定公的兩個侄子,屬於以帝王賜封爵號為氏。
一、世代族居山東蒙陰的公氏家族就起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後代。根據《通志氏族略》、《左傳》等記載: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其後代有魯昭公,他把王位傳給弟弟姬宋,是為魯定公。後來魯定公魯昭公的兩個兒子衍和為,都封公爵,世稱公衍、公為。 公衍、公為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爵位為姓,遂成公姓。由此,魯地成為中華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定公姬宋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姬為,一個叫姬衍,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為、公衍。春秋後期,魯定公的這位哥哥繼為,是為魯昭公,其時國政大權都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國君成了聽他們擺布的傀儡。於是魯昭公想趁季孫氏家族內訌之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兩個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從此,公衍和公為在齊國流亡生活,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公氏,世代相傳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為、公衍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公衍、公為(見上)。
二、《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是記載公姓慶賀孩子出生百日的詩歌。“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很顯然,這是一首祝願並讚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詩。但這公子究竟是作為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貴族公子,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毛詩傳箋通釋》所說,“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
按朱熹《詩集傳》“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說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說。既為“衰世”,則指周室東遷洛陽,史稱“衰世”,就非必定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發現過帶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東遷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時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見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頭散髮,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禮制。說明平王東遷洛邑時,洛邑南部伊川境內,原先周公創製的禮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測,伊川出土的帶“公”字的陶器,應是周代早期器。從另一個角度,似乎印證《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記述公姓為新生孩童“過百日”的祝願詩,應作於西周成王時期,那時是周的開國時期,國運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禮作樂,百姓安居樂業,祭祖敬神儀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遠。
三、公孫分支
有人認為公系公孫分支,但公孫於公姓族譜未曾記載。

公氏由來傳說

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1126年),戰亂頻繁,遼、金兵四處抓丁,在金遼兵北歸或宋兵禦敵北上的路上,當行至今臨沂西南義溝村一帶時,將貧苦人家未成年的孩子強行逼迫隨軍征戰,擔挑糧草或燒火做飯,其中有兄弟公姓兩個就在其中,當部隊行至今蒙陰縣野店鄉上東門村時,該村大地主包氏為討好軍吏,便向他們供奉大量糧草和衣物,作為回報,軍吏們遂將公氏二兄弟送予包家作奴俾用。
兄弟兩個並無名字,包家讓其放牧牛羊,於是人們便呼他兄弟兩個,大的叫公牛,小的叫公羊,公牛、公羊便自此在上東門暫時紮下了根,這包氏家族乃當地開明地主,自辦學堂,其本家及有錢人家的孩子得以在其學堂里學習,公牛、公羊對東家包氏既忠誠又勤勞質樸,漸得東家喜愛和認可。公牛、公羊放牧之餘常到學堂附近偷聽先生講學念書,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較淺顯的學問暗記心中不少。某日,先生提問一個問題,學堂內眾生無一人能應對,不料公羊在門外脫口而出,先生大驚,追出來問,見是放羊的公小,便又出了幾個題提問,竟全部答對,先生大喜,便向東家舉薦。於是,公羊便獲得了邊放牛放羊邊讀書的待遇。這公羊生性聰慧,記憶性特好,入得學來更如虎添翼,學業上頓將富家子弟遠拋在了後邊,參加鄉試竟一舉成名,包氏大喜,將其寶貝女兒嫁於公羊,自此公氏家族便正式在上東門紮根傳宗,從單門獨戶傳至遍布蒙陰全境。至明朝十三氏公勉仁,竟成第一代進士,後連續五代進士,尤以公家臣與公鼐“父子翰林”達到官宦世家的頂峰。

公姓輩分

據唐貞新所說如下:
公姓族譜:吾族二十輩分起源於乾隆辛巳(1761)年吾族進行了第二次修譜;二十三世元棟祖授命匯集輩字二十,從此我族自二十四世開始統一輩分:
肇毓東方懋 丕惟衍續綿 允中懷敬慕 尚式廣宗傳
元棟祖在“命名說”中對二十輩字的寓意作了解釋。特彆強調後人不得與祖宗爭字,要學孔孟曾顏之家立字以序,以“韻便於記誦、寓之以義,正非漫然,吾族遵而行之”。
兆毓東方茂,丕維衍旭勉,允忠懷敬穆,商世廣宗傳.
召玉東方茂,丕維衍續勉,允忠懷敬穆,商世廣宗傳.(流行簡寫)

複姓分支

公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含有公字的複姓有:公索、公為、公華、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孫、公車、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賓、公儀、公輸、公斂、公思、公若、公林、公堅、公施、公荊、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師、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牽、公幹、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公衍等。
公姓望族居括蒼郡,主要居住在浙江省麗水市,山東蒙陰縣。分散居住在山東臨沂各縣,泰安部分縣。

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公 鼐:明文學家。字孝與,號周庭。蒙陰(今屬山東省)人。萬曆進士,天啟初官禮部右侍 郎。魏忠賢亂政,引疾歸。論詩主張一代有一代之聲情,反對復古模擬。其紀行詩與晚年山居諸詩善於寫景,多流露了抑鬱之感。所著有《問次齋集》。他與公逸仁、公躋奎、公一場、公家臣,史稱“五世進士”。他將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發展到頂峰。公氏家族五世進士,有兩名同授翰林編修,一時名重朝野。為褒揚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陰縣古城縣署附近,修建了“五世進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為明代中期極為罕見的著名的館閣世家。
公仲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政治改革。這時趙烈侯愛好音樂,問相國公仲連說:他有愛的人可以“貴之”嗎?公仲連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貴之”。趙烈侯因此要賞賜給鄭的歌者槍、石二人田各一萬畝,公仲連答應了。隔了一個月,烈侯從代回來,問有沒有賞給歌者田畝,公仲連答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隔不多時,烈侯再問這件事,公仲連就稱病不上朝。接著番吾君從代來,向公仲連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賞田給歌者的決定作罷,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師”是負責教化的官,“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的長官,“內史”是負責徵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的財務官。荀欣和徐越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當前的政治標準來選拔人才、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張“以仁義,約以王道”,這是儒家的政策。這時趙國在具體的政治工作和財政工作中採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導方面採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吳起等法家為將相,實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為“師”,“受子夏經藝”,並敬重儒家田子方、段乾木等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是同樣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齊國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記·遊俠列傳》說他家境貧寒,“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但認真讀書,“獨行君子之德”,不肯屈節事貴族,終生不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子”。清又改稱“先賢公皙子”。
公勉人:號西埠。明朝時蒙陰人。弘治進士,任大仆卿,因與劉謹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劉謹死後,才得到重用,升為大同巡撫。他選將練兵,提高將士素質,忠於職守,戒備森嚴,在邊關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並著有《山東集》。
公儀休:春秋時清正廉潔,拒不受賄的名人還有一個叫公儀休。當時身為魯國宰相的公儀休,曾有人要送給他一條大魚,公儀休不要,送魚人說:“你喜好吃魚,特地送來給你,你為什麼不肯接受呢?” 公儀休答曰:“因我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你的魚。” 送魚人不解其意,問他:“那是什麼道理呢?”他說:“我身為宰相,還買的起魚,接受你的魚,等於受賄,應被免職。沒有官位後,你還會送給我魚嗎?
公家臣:號東塘,明朝時蒙陰人。隆慶年間舉進士,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
其他公姓名人有春秋時孔子弟子公夏首、公肩定,魯國大臣公儀休;戰國時曾子弟子公明儀、公明宣、公明高;漢術士公玉帶;十六國前趙史學家公師或

近代名人

青年學者公方彬,醫學家公純秀、公靜平,法學家公丕祥,作家公渡河,畫家公丕炎,排球裁判員公元弟,著名電影人公子木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括蒼郡:隋置括蒼郡,現浙江省麗水市。“括蒼”,起源於山名,據《括蒼山恩仇記》等記:括蒼山原名栝蒼山,因為古時山上多栝木,鬱鬱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栝蒼山所屬地區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Kuò括)的名字諱(暈,連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專制了),後改名叫“處州”。
蒙陰縣(這個是聚居區,我自己加到郡望里的,不對請包涵---公茂根):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時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魯齊。西漢初始建,隸屬兗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後,改稱蒙恩縣。東漢初,地屬蓋、牟二城。三國魏復置蒙陰縣,屬徐州琅琊郡。西晉末因戰亂廢。南北朝時,北魏於其地置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北齊將蒙陰縣併入東泰山郡之新泰縣。經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地由新泰縣劃入沂水縣,稱新泰鎮。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置蒙陰縣,屬益都路莒州,遷沿今址。現公姓多居住於蒙陰,自古有“蒙陰縣公一半”之說。

宗祠對聯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公爵啟姓;
松陽閥閱。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竭忠規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公仲。下聯典指公儉(失考)。
〖公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家臣論奪情事;
孝與指陳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隆慶進士公家臣,號東塘,蒙陰人。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下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公鼐,字孝與,蒙陰人。由編修累官禮部侍郎。時群小植援亂政,鼐屢有論列,指陳切至。引疾歸,後落職。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衛荊善居而享譽;
楚閭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下聯典指春秋時,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閭的事典。白公勝作亂,欲立閭為王,劫之以刃。閭曰:“吾聞辭諸侯者,潔其行也。今子見國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義,不勇。子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為也。”白公強之不可,遂殺之。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家宰不為,見稱宣聖;
歌田未與,寧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聖”,即孔子。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人公仲連。趙烈侯愛好音樂,想賜給鄭國歌者槍、石每人萬畝田,公仲連頂住不給辦,甚至裝病不上朝。後任趙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聖門高足,鬱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曹國宣公庶子公子欣時,字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節乎?”下聯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傳公子元為孔子弟子。

公氏詩詞

《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