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閏五搭橋亭

東華閏五搭橋亭

東華閏五搭橋亭習俗源於明代,歷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間至今延續四百餘年。一江亭閣,十里華燈的橋亭、水架別具一格,獨特新潁,並與龍舟競渡、十音八樂、車鼓、書畫展、高蹺表演及莆仙戲等民間民俗活動融為一體。閏五間隔有八年、十一年、十九年一次,依照古例,每逢閏五,開展該項民俗活動。活動期間,觀者如潮,歡聲雷動。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沿襲古制,不斷豐富,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2013年4月,《東華閏五搭橋亭》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華閏五搭橋亭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批准時間:2013年4月 
  • 非遺級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 
習俗介紹,歷史來源,習俗特徵,研究價值,

習俗介紹

東華閏五搭橋亭習俗源於明代,歷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間至今延續四百餘年。一江亭閣,十里華燈的橋亭、水架別具一格,獨特新潁,並與龍舟競渡、十音八樂、車鼓、書畫展、高蹺表演及莆仙戲等民間民俗活動融為一體。閏五間隔有八年、十一年、十九年一次,依照古例,每逢閏五,開展該項民俗活動。活動期間,觀者如潮,歡聲雷動。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沿襲古制,不斷豐富,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東華閏五搭橋亭
2013年4月,《東華閏五搭橋亭》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

歷史來源

東華搭橋亭的習俗源於明代,據有關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侵犯莆田,燒殺搶掠,殘殺無辜民眾五萬餘人,受害民眾暴屍原野,血染溝水為赤。進而瘟疫流行,天災人禍,民眾遭遇前所未有的“壞光景”。倭寇盤鋸林墩,近在咫尺的東華民眾為保衛家園與倭寇作了殊死的鬥爭,至今保留在東華的抗倭殉難英雄“鋤頭邊”的東鎮祠。(東鎮祠系三一教主親傳弟子林貞明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創建的,主祀教主林龍江及林貞明先生,配祀抗倭英雄“鋤頭邊”)。愛國將領戚繼光奉命抗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至四十二年四月,戚家軍兩度入莆,長途奔襲,林墩倭巢覆滅,分路追擊,殘餘倭寇俯首,妖氛掃盡,其功巍巍。
倭患始平,民眾感戚公恩德,除了建戚公祠,以戚公名號“南塘”命名池塘、學校外,還以各種方式紀念戚繼光的不朽功勳。但戰後的東華滿目瘡痍,民眾日夜驚心。時逢閏年,東華民眾便在閏五初一至初七日搭橋亭,一則設祭台、香案,迎請黃石北辰宮靈官大帝和祟聖廟五王大帝鎮惡祛邪,祈求太平盛世。二則與傳統的龍舟競渡結合,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和愛國詩人屈原。
黃石鎮華東、華中、華堤三村統稱東華,亦稱華江,俗稱東花。位於莆田市南洋平原東部,境內溝渠縱橫,拱橋飛架,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明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黃建(監察御史),明成化二年(1457年)進士余康,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余瓚(太僕寺正卿),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餘一鵬(廣西按察司僉士),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進士郭應聘(南京兵部尚書),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進士陳思忠(雷州知府),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陳其仁(兩淮運使),還有船夫出身的提督游一炯,文魁黃可珍等,東華積澱豐厚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著名人物不無關係,據傳說,太僕寺正卿余瓚在朝為官,日理萬機,日進斗金,政務繁忙,仍於嘉靖二年(1523)告假還鄉,建大門頂,並偕同夫人、公子觀賞龍舟況渡。
依照古例,東華橋亭都要設立祭台、香座,迎請黃石北辰宮的靈官大帝和祟聖廟的五王大帝,而北辰宮創建於嘉靖四十五年,據此,東華搭橋亭的習俗當始於北辰宮創建後的明隆慶,萬曆年間。東華三村四境(中境、新安境、華堤境、華東境)的橋亭層次、高度、形狀各異。而主要構件有四中柱、護欄、月窗、翹角、屋面等,新安境在清代及民國期間搭蓋的橋亭為二層,一九九八改為三層後,清代及民國期間搭蓋橋亭的四中柱不再使用,至今完好保存在新安境慈濟公行宮內。
東華搭橋亭的習俗別具一格,獨特新潁,在莆田乃至全省都絕無僅有。俗語說:“笏石燈、黃石架,不如東花搭水架”、“黃石架、笏石燈,難比東花搭橋亭”,東華橋亭、水架的聲譽可見一斑。

習俗特徵

東華閏五搭橋亭包括橋亭、水架、張燈結彩,龍舟競渡以及十音八樂、高蹺、車鼓隊、戲曲表演等。
東華閏五搭橋亭
橋亭有中境橋亭、新安境橋亭、華堤境橋亭、慈濟公橋橋亭、金雞橋橋亭等。橋亭屹立東華河道的各橋上,配置橋亭中的投影燈、變色燈、閃燈帶璀燦奪目。裝飾橋亭的彩燈、花卉、盆景、農家樂圖案爭奇鬥豔,猶如仙閣。水架飄浮河中,船上“寒江獨釣”、“八仙過海”、“二龍戲珠”、“牧童吹笛”、“觀音送子”、“三藏取經”等十多種造型,形象逼真,惟肖惟妙。各個路口的牌樓更是巍峨壯觀,江畔的燈籠五光十色,一江亭閣,十里華燈的景觀,令遊人心曠神怡。
東華橋亭仿照古園林中的樓台亭閣,以四中柱、護欄、月窗、翹角、屋面等組裝而成,以中境橋亭為例,該橋亭一層六角屋檐圍距東西為7.05米,南北圍距為5.5米,第一層高度為3.2米。第二層東西圍距為6.6米,南北圍距為4.7米,高度為2.95米。第三層東西圍距為5.1米,南北圍距為4.6米,高度為2.6米。每層橋亭南北開門,東西設月窗,配設各種塑花刻畫人物,山水護欄和各種彩色布條、布花。房面使用波紋鍍鋅瓦片。底座周圍配置盆景花卉。中境橋亭高達14多米,立於拱橋之上,極為壯觀。各座橋亭高度、層次不一、形狀各異、各有特色,每一座橋亭都是一項藝術珍品。
東華搭橋亭的習俗,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活動期間,本鄉本土的文化人吟詩作畫,辦書畫展,出牆報,展示東華人的文化品位。本村應邀而來的或舞龍弄獅,或十音八樂,或車鼓、雜枝,或高蹺隊伍以及莆仙戲曲精彩表演,熱鬧非凡,特別是來自南北洋的數十隻龍舟競渡,觀者如潮,歡聲雷動。莆田民間有句俗語道:“東華搭橋亭,振動一莆田”,可知東華搭橋亭的習俗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活動期間,人山人海,前來觀賞橋亭景觀的有來自莆仙各鄉鎮的觀眾,來自福、廈、漳、泉的遠方客人,還有許多聞訊而來的台灣同胞。東華橋亭景觀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1998年“閏五”,莆田縣人民政府特別指示,“東華搭橋亭”的活動時間延長一星期。2009年“閏五”,福建電視台,莆田電視台、《福建日報》、《湄洲日報》、《莆田僑鄉時報》、福建新聞網等新聞媒體都專題報導了東華搭橋亭的空前盛況。
東華閏五搭橋亭習俗以搭架橋亭傳統文化為載體,兼容並蓄,活動期間,出牆報,辦畫展,舉行龍舟競渡,邀請戲曲、雜技、高蹺、車鼓隊及十音八樂表演等,形成了傳統習俗文化活動多源性的特徵。它在本市乃至全省絕無僅有的獨特、精彩的習俗,又使它具有稀有性的特徵。在古建築中,樓台亭閣比比皆是,而東華搭橋亭仿照古建築中的樓台亭閣裝配而成,所以它又構成摹擬性的特徵。

研究價值

東華閏五搭橋亭是一項獨特新穎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由於歷史原因,曾一度中斷,因只逢閏五才舉行一次,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寬,參與組織和展示的能手都年事已高,民間自發性的民俗活動缺乏規範性的引導和組織,難以形成定式活動,亟需實行搶救性的保護措施,使傳統習俗得以繼承發展。搭橋亭、水架結合龍舟競渡,紀念愛國抗倭名將戚繼光和愛國詩人屈原,對民眾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其意義不僅十分重大,而且橋亭、水架、彩燈,琳琅滿目,整個布局仿照古代園林,酷似古代園林,所以,它更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